小朋友讲解千年隼的故事(两只隼的故事)
小朋友讲解千年隼的故事(两只隼的故事)后来那两只隼也并没有走远(实在是因为周围都是高楼,可供选择的栖息地不多),南院西南角有两棵高大的黑松,它们就在那里安了家,林间有鸟雀,草地上有昆虫,这都是燕隼喜欢的食物。单位还养着一群鹁鸽,每当鸽群起飞,这两只隼总是及时赶到,像赶赴一场盛宴。虽然鹁鸽的个头有点大,但万一捉住了呢?鸽群在隼的追逐下不停地变换着方向和队形,像一块舞动的飞毯,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要上演。突然有一天,那两只隼的身影不再出现,院子的上空变得空旷而安静。是因为那两棵松树太靠近墙外车水马龙的大道而不堪其扰?还是隼随着天气的变冷飞往温暖的南方?谁也不知道。它们静悄悄地走了,正如它们的不期而至,一切都是那么突然。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单位南院东南角地势低洼,有一年下大雨,这里成了一片泽国。水过了一个月才退去,生长在这里的一二百株刺槐树却已经集体被淹死。第二年春天,别的刺槐林已经长出绿叶,开出如峰峦般怒放的槐花,引来无数嘤嘤嗡嗡的蜜蜂,这里却还是静悄悄的,只有虬曲苍劲的枝干直刺天空。
有一天散步经过这里,发现两只喜鹊站在最高的枝头,“喳喳喳”地叫着,像是在宣示主权。看来这是今年刚结对的新婚喜鹊,想在这里筑自己的爱巢。这片刺槐林虽然没有枝叶的掩映,但好在足够高,仍能给喜鹊提供安全保证。眼看着喜鹊窝在枝杈间一天天成形,纵横交错的细树枝垒成一个球形,为了躲避海边冬天的冷风,巢的开口偏向了东南方向。
有一天早上刚到单位,就听到槐林那边传来喜鹊一声不罢一声的尖叫,好像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走过去一看,两只喜鹊正不时跃向空中,迎击从高空俯冲下来的两只鸟。那两只鸟的翅膀狭长而尖,像镰刀一样,属于高速翼,飞行速度很快。喜鹊的翅膀短而宽,机动性能更好,更灵活。喜鹊躲过那两只鸟的冲击,就纠缠在后面骚扰,那两只鸟飞到高处,又开始一轮俯冲,一时间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周围的喜鹊听到了求援声,飞过来四五只加入战团,那两只鸟吃不住劲儿,远远飞走了。不是说“鹊巢鸠占”吗?那两只鸟难道是某种鸠?回去查找资料,《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毛传》:“鸠,鸤鸠,秸鞠也,鸤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晋郭璞释“鸤鸠”:“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还有的将“鸠”释为“斑鸠”,认为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原来古人没有现代的生物分类学知识,所说的“鸠”,有的指斑鸠,有的指布谷,还有的指各种小型的猛禽,如隼和鹰等。斑鸠是很害羞的鸟,个头比喜鹊稍大,但绝不会也不敢主动攻击喜鹊。因为喜鹊是鸟类中著名的小混混,不仅个体战斗力强大,更喜欢打群架,我在海边就看到过好几次,大块头的银鸥刚捕到鱼,就让几只喜鹊追到半空中给抢了。喜鹊不欺负斑鸠就不错了,斑鸠怎么敢强占鹊巢?布谷就更不可能了,它的孩子都是找人代养,还要巢干什么。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强占鹊巢的“鸠”,应该指的是鹰隼。那两只鸟翅膀狭长,翅尖呈锐三角形,显然是隼而不是鹰。
从个头和羽色看,应该是燕隼,俗称青条子,黄县话称为“青筋儿”,以小型鸟类和大型昆虫为食,战斗力比喜鹊强不了多少,如果是体型更大的游隼和猎隼,恐怕再多的喜鹊都得落荒而逃。至于矛隼,就更不得了了,那是连天鹅都能抓到的主儿,古人称它为“海东青”。
后来那两只隼也并没有走远(实在是因为周围都是高楼,可供选择的栖息地不多),南院西南角有两棵高大的黑松,它们就在那里安了家,林间有鸟雀,草地上有昆虫,这都是燕隼喜欢的食物。单位还养着一群鹁鸽,每当鸽群起飞,这两只隼总是及时赶到,像赶赴一场盛宴。虽然鹁鸽的个头有点大,但万一捉住了呢?鸽群在隼的追逐下不停地变换着方向和队形,像一块舞动的飞毯,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要上演。突然有一天,那两只隼的身影不再出现,院子的上空变得空旷而安静。是因为那两棵松树太靠近墙外车水马龙的大道而不堪其扰?还是隼随着天气的变冷飞往温暖的南方?谁也不知道。它们静悄悄地走了,正如它们的不期而至,一切都是那么突然。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