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妙华秦腔名段全本(秦腔里的巧)
陈妙华秦腔名段全本(秦腔里的巧)全巧民老师于2019年10月11日辞世 享年82岁。全巧民那时候花甲之年,仍活跃在舞台上。而且,她上台以后,仍是那么活泼、烂漫、天真、纯洁,形象、气质丝毫不减当年,使许多观众为之赞叹不已。直到现在,她演的贾莲香还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动着。如《虎口缘》一折,当周天佑要走时,贾莲香一挡。周天佑踩脚屈膊站在一旁不理贾。对此,全巧民演贾莲香时,采用了后退两步的动作。后来,她认真琢磨了贾莲香当时的心理状况,在以后的演出中采用了慢慢地磨着脚步向周靠拢的方法,把贾莲香此时此刻的心情揭示的淋漓尽致,反响很好。现在,西北五省各剧团演出此剧时,大都采用了这种表演方法。1960年,全巧民在戏曲影片《三滴血》中,成功地塑造了少女贾莲香,受到文艺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喜爱.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撰文评论《三滴血》时,写道:“青年演员全巧民的贾莲香是初见,她塑造的这个鲜明活泼的少女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三滴血》的
凡看过秦腔《三滴血)的人们,无不拍手叫绝.大家不仅称赞剧本编得好,对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也是津津乐道.尤其是对主人公贾莲香的扮演者全巧民和周天佑、李遇春的扮演者陈妙华更是赞不绝口。
全巧民,是西安易俗社的主要演员,也是易俗社解放后培养起来的第一批花旦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祖籍河南省汝南县,1938年农历正月27日出生在西安市的一个贫民家庭。
1949年9月考入易俗社,与陈妙华同为第14期学生。说到她俩名字的来由,也颇为有趣。按当时易俗社的规矩,学生进社后,都要改名,并分别在名字中带上“中”、“华”、“民”、“国”、“易”、“俗”六字。全巧民原名全巧玲,陈妙华原名陈韵琴。她俩和其他学生一起改名时,一前一后地进了社长高培支的房子,看着她俩机敏伶俐的样子,高老先生不假思索地用“巧妙”二字给起了名字,把巧玲改为“巧华”,把韵琴改为“妙华”。陈妙华一听,满意地走了。但全巧玲却嫌“巧华”二字不好听,不愿接受。高老无奈,便给她改成了“巧民”。就这样,易俗社14期学生中,女生全部都带“华”字,如张咏华、刘棣华、王芷华等,唯有全巧民带了个“民”字。
刚进社时,全巧民工小旦、闺阁旦,先后受教于田少易、王天民、凌光民、宋上华、贺孝民等名家。开蒙戏是《藏舟》,她饰胡风莲,陈妙华饰田玉川。全巧民聪明伶俐,学艺见啥学啥,不论什么人,只要在艺术上有长处,她就去学,甚至连川剧、锡剧、晋剧、京剧,她都学过,而且一学就会,1957年梅兰芳、张蝶芬亲授《贵妃醉酒》。1958年又拜荀慧生为师,承其指点《豆汁计》。1959年,她又向“川剧梅兰芳”张文卿学习了《拷红》。五十年代,全巧民以主演《貂蝉》、《缘绮记》、《牛郎织女》、《镇台念书》等剧脱颖而出,崭露出自己的艺术才华。
1960年,全巧民在戏曲影片《三滴血》中,成功地塑造了少女贾莲香,受到文艺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喜爱.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撰文评论《三滴血》时,写道:“青年演员全巧民的贾莲香是初见,她塑造的这个鲜明活泼的少女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滴血》的演出,使全巧民为自己开拓出一条戏路子,从此,她选定了花旦行当。并在力求达到人物性格化、表演生活化上狠下功夫。如在《虎口缘》中,全巧民考虑到贾莲香是一个孩提气未脱、不谙男女情爱、天真无邪的小姑娘。于是,她便在生活中去观察体验,从小孩子的举动中去发现和自己所演角色相近或相似的动作,加以提炼,运用到角色创造中去。因而,她塑造的贾莲香,在性格上突出了一个“憨”字,杜绝了一个“媚”字,做到了“憨而不傻”、“娇而不媚”。
全巧民嗓音清亮甜润。在行腔上,她借鉴了京剧荀派那种“花丽”的特点。同样一句唱腔,从她口里出来,就无形地增加了许多修饰音,显得起伏有致,俏丽而又优美。
全巧民那时候花甲之年,仍活跃在舞台上。而且,她上台以后,仍是那么活泼、烂漫、天真、纯洁,形象、气质丝毫不减当年,使许多观众为之赞叹不已。直到现在,她演的贾莲香还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动着。如《虎口缘》一折,当周天佑要走时,贾莲香一挡。周天佑踩脚屈膊站在一旁不理贾。对此,全巧民演贾莲香时,采用了后退两步的动作。后来,她认真琢磨了贾莲香当时的心理状况,在以后的演出中采用了慢慢地磨着脚步向周靠拢的方法,把贾莲香此时此刻的心情揭示的淋漓尽致,反响很好。现在,西北五省各剧团演出此剧时,大都采用了这种表演方法。
全巧民老师于2019年10月11日辞世 享年82岁。
陈妙华,西安易俗社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祖籍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庄正中是30年代的秦腔著名小生。她生于1939年.不久家庭生变,父亲远走。她跟随靠替人洗补为生的母亲,过着艰辛的生活,并随母姓了陈。她8岁开始学京剧,10岁考入易俗社,在杨令俗、凌光民的指导下,攻习小生。由于她天资聪慧、嗓音宏亮,又刻苦好学,加上老师们的辛勤培养,5个月后便正式登台演出,第一个戏就是和全巧民搭档的《藏舟》,她饰田玉川。小小年纪,那俊秀可亲的扮相,童声奶气的唱腔。稚嫩天真而又微显老成的表演,使观众欣喜而又感到惊异因而出名。
从此,陈妙华专演(别窑)中的薛平贵、《缘绮记》中的司马相如、《貂蝉》中的吕布、《京兆画眉》中的张敝等,对于这些境遇、性格均不同的人物形象,她都能扮演的神形兼备、各具特色,而且以高亢清亮的唱腔和潇洒大方的台架而一鸣惊人。
1957年12月,她和刘毓中、苏育民、孟遇云、萧若兰、肖玉玲、雷震中、周辅国等名家合拍了第一部秦腔戏曲片《火焰驹》,她扮演的李彦贵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尤其是1960年6月,她又参加了秦腔第二部戏曲片《三滴血》的拍摄,同时扮演了周天佑、李遇春一对孪生兄弟,在艺术上又有了新的飞跃。陈妙华热爱艺术已到了入迷的程度。她不仅努力继承秦腔的优秀传统,还用心吸取川剧小生的台步和扇子功等技艺,她专门拜川剧名家为师,虚心求教。凡演出的剧目,无论是一段唱腔、一句白口,还是一个眼神、一种指法,她都要细心琢磨,反复练习。不但上台演出时,严肃认真。就是在平时排练时,也是一丝不苟的。宁秀云、萧若兰、刘棣华、宋百存等同志曾多次夸奖陈妙华事业心强,排戏都要穿上靴子来真的。陈妙华还十分喜欢看书、看电影、听音乐。这些,对提高她的艺术水平,极有益处。
陈妙华嗓子条件很好,音色宽阔嘹亮圆润,共鸣运用得法。加上她既讲究声腔的润饰,又很注重咬字。从而形成了演唱高亢挺拔、声情并茂,善于从唱腔上表现出丰富的感情,动作豁达飘洒、干净利落的舞台风格。
正当陈妙华处于艺术的黄金时代之际。十年动乱发生,在“男不能演旦,女不能演生”的论点的逼迫下,陈妙华只得离开了她酷爱的秦腔舞台。事业上的挫折,家庭的不幸破裂,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患了精神分裂症。
后来,在易俗社领导和同志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下,经许多医院的多方治疗,陈妙华的病情有了较大的好转,有时还能登台献艺。陕西台曾举办过一次《咱们的陈妙华》,我们有幸见到了陈妙华老师。
陈妙华老师于2010年逝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