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6周年铭记历史奋勇前进(那个坚如磐石的石牌)
抗战胜利76周年铭记历史奋勇前进(那个坚如磐石的石牌)——15万中国军人殊死抵抗,最终以日军后撤、放弃沿三峡西进告终。——就在这里,72年前的1943年5月,日军挥兵十万,向这个三峡上的大拐弯逼近。石牌,这个古来兵家必争之要塞,终究成就了抗战历史的大拐弯——日军原希望借此役削减在华兵力,从中国战场上抽身,不曾想愈加深陷而难以自拔。——
B10/11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五】石牌保卫战
编者按
——
石牌,长江三峡南岸一个小村庄 长江水自西奔流至此 向右拐了一道大大的弯。以石牌为东端起点,沿湍急的三峡水溯流而上,是当时通往陪都重庆最便捷的通道。1940年6月,下游的宜昌失守后,弹丸石牌 成为拱卫重庆的第一道门户。
——
就在这里,72年前的1943年5月,日军挥兵十万,向这个三峡上的大拐弯逼近。石牌,这个古来兵家必争之要塞,终究成就了抗战历史的大拐弯——日军原希望借此役削减在华兵力,从中国战场上抽身,不曾想愈加深陷而难以自拔。
——
15万中国军人殊死抵抗,最终以日军后撤、放弃沿三峡西进告终。
——
位于长江西陵峡湖北宜昌市夷陵区段的“石牌保卫战”旧址。 CFP♦图|
那个坚如磐石的石牌—— 抗战命运的大拐弯南方周末记者 赖竞超 发自湖北宜昌
“我总觉得是自己害了他,是不是被我累死的。”电话那头,简兴安说。
当他踮起脚尖,透过重症监护病房的玻璃窗往里望 93岁的黎祥彩插着管 面如死灰。一个多月来,简兴安连续带了四五拨记者去采访黎祥彩 包括南方周末记者。
“决死未必死 偷生必不生。”见到黎老时 他兴致勃勃地唱起了国军十八军第五师的军歌,还说:“我还要再活三年。”
可5月初 他中风了,而且是第二次。“除了眼睛睁着,其他啥反应也没了”。去看望黎祥彩的志愿者黄一半说 黎老就这样“悄悄”地走了 如一片风中飘零的树叶。
“他这一走,整个夷陵区直接参加石牌保卫战的老兵一个都没了。”对于在宜昌市夷陵区寻访“国军”老兵近三十年的简兴安而言,黎老的离去可能意味着一段历史的尘封。
♥石牌枪未响
黎祥彩的家在长江南岸的三斗坪镇 宜昌失守后 长江上游江防军司令部迁至此处。从三斗坪往下游不远处,就是著名的石牌。1938年以后,这一带都由江防军守卫着。风华正茂的黎祥彩每天耳濡目染 最终在家门口参了军。
过去,要想去石牌 得从宜昌一路乘船沿长江上行三四十华里,途经南津关、平善坝。今天,石牌村已被开发成宜昌市著名旅游景点“三峡人家”,可从葛洲坝码头坐游船前往。
不变的是,越靠近目的地,开阔的江面愈发狭窄起来。两岸的百丈绝壁 在弥漫的江雾中仿佛腾空 诡谲而隐秘。在一处突然右拐一百多度的峡谷南岸山坡 就是石牌。
五代后周时期 群雄逐鹿 后周孝文帝曾移峡州州治于石牌,足以见得此地战略位置之重要。
据《东湖县志》记载 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 如牌筏” 故名石牌。这块传说为玉皇大帝降临人间的圣牌 高近40米 底部宽13米 顶部宽12米 厚约4米。它背后倚着巍峨大山 东、西、北面是狭窄的江面 自古就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
蒋介石看到了这一点。
1938年冬,中国海军在石牌择险构筑了十余座炮台 并配备漂雷队、烟幕队和百余名官兵,封锁南津关以上的长江江面。待到1940年宜昌失守 海军又从船舰上拆下来数百门舰炮 安置在两岸开凿出来的山洞中 共分为四个总台 十二个分台。今天,依旧可见被毁坏的几十处炮台遗址。今天在石牌的峭壁上,仍然留有海军刻下的“还我河山”“敌人的坟墓”字样。
吊诡的是,石牌保卫战期间 守卫江边的海军一炮也没有开过。
“这里的主炮可以一炮打到南津关 所以日本根本没敢派军队沿江而上。”五年前就已从宜昌市夷陵区政协文史委主任位上退休的简兴安,仍在忙不迭地找在世的国军老兵,写宜昌的抗战史料,年过六旬的他已研究这段历史二十几年,写了几十万字。
石牌真正和日军接触,也只有那么一次。为了探查石牌的地形,几个先遣日本兵骑着马从石牌东面向石牌走,在杨家溪对面的山崖上,被村民和国民党军队发现了 日军只能选择跳崖。也有一说是因为山路太险,他们连人带马不慎坠入山崖。
还有一次试探是1941年3月上旬 日军曾以重兵从宜昌对岸进攻过石牌下游不远处的平善坝,但以失败告终。从此 日军放弃了从正面夺取石牌要塞的念头。
1943年 在中将横山勇率领下,驻守武汉三镇的日军第11军十万精兵 选择从石牌背后迂回而取之。所以当时国军的攻守线,是以石牌为轴线 沿石牌背面广阔而崎岖的山地呈扇形面铺展开。
所谓“石牌保卫战”,最终并没有在石牌打响。
♥更多时候是发现“数百上千的尸骨”
从1987年开始 简兴安已经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老兵。现在 区里只剩下10个 直接参与过石牌保卫战的,一个没了。
带着某种莫名的担心 简兴安自己掏腰包去给一位老兵送了两次药。这位95岁的老兵不久前被查出患有冠心病。
寻找和关爱老兵的工作做了二十几年后 简兴安说,已经很久没有蹦出一个新发现的健在老兵了。更多时候 是发现“数百上千的尸骨”。
“某某地发现一处国军战死者坟墓”,那么这位宜昌的“抗战史”专家往往被请去现场勘察一番。
5年前 南边村一处掩埋三千将士忠骨的土地因当地修高速而被世人发现,那是傅正模预四师师部所在地。
“若不是这些动辄上千具的尸骨出现,没有人知道这里曾发生过这么惨烈的战争。”简兴安不断地“见到”当年的死难者 偶尔也能有幸因“死者”找到“幸存者”。
但更多时候 简兴安并无法找到尸骨 而是空空如也的土地。
在战斗最惨烈的阵地之一八斗方 简兴安领着南方周末记者来到当地一片柑橘地 大约两个篮球场那么大。
“以前这里都是坟包,但听我妈妈说,上世纪50年代开荒时被毁 墓碑被拿去盖房子、修水渠了。”柑橘地的主人、七十出头的村民陈发科说。
就是在这个小小的八斗方,中日军人反复冲杀。村民回忆 日本军机“跟雁子似的” 一呼就过来了 炸了好久。最后 日军两千具尸体垒成了金字塔 国军亦死伤惨重。牺牲的士兵就地掩埋 还立了碑 掩埋地被叫做“百坟”,只可惜后来“百坟”没了,成了柑橘地。
1943年5月30日 中央社向全国播发消息称:“宜昌西岸全线战斗已达激烈。每一据点均必拼死争夺。”
战区总司令陈诚上将曾给胡琏打过电话:“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战至最后一个 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到了5月底战事最危急的时候 奉命死守石牌的十一师师长胡琏对部下说。
整个鄂西会战,15万中国军人对阵10万日军 日方伤亡两万多人,中方伤亡一万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民间开荒挖出的动辄上千具尸骨的国军坟墓说明了一切。这是一场决死之战。
学者评价:“这是一次惨烈的战斗 成建制地殉国”。
宜昌市点军区双堰口村一处破败的村宅,曾作为国军11师八斗方驻地的后方阵地医院。 赖竞超♦摄
♥让日军害怕的土地
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作战计划来看 石牌属于日军策划的“江南歼灭战”(中方称鄂西会战,时间1943年4-6月)中的最后一阶段:从湖南北上的日军和从长江北岸往南渡江的日军对石牌形成包围,抵近西陵峡。
其间 国军的扇形防线虽然由外向内一层一层被瓦解 但日军铁蹄始终未踏入石牌半步。除了抱着必死决心的战士 其中不可忽略的是 这场战役发生地的险峻地形。
石牌背后 是今天宜昌市下辖的点军区和长阳县。这两个区域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 点军区由狭窄的爬坡山路贯穿其中 小溪沿着笔直高耸的绝壁顺势向北奔着长江而去。长阳县城则有山城重庆的影子 房屋多建在半山腰上。南方周末记者走访时 正值清明阴雨绵绵 溪水湍急,路陡坡滑。日军重机械化部队根本难以前进。
负责指挥战斗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 在战后打给美国的电报中提到,“这是日军误认为没有深入纵深地带 以致深入了被认为极为危险的山地深处而招致的失败。”
黎祥彩就曾经历过这样一场漂亮的突袭战 它发生在一段仅容一人通过的木桥 名曰太史桥。是当时通往第六战区司令部湖北恩施的必经之道。如今它已被笔直的高速路桥代替 一个漂流旅游项目在此立起 但两侧巍峨的大山依旧矗立着。在这里,南北两条溪流汇合东去,就像一个“丫”字 溪水的西、南、北三面石山壁立 只有东面“网口”张开 犹如一个“大口袋”。当年 国军第五师就埋伏在这些山林间 等待日军闯入死胡同。
在长阳县高家堰镇青岩村 89岁的村民李光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太史桥一役发生时 他的父亲为日军引路 引到太史桥附近。
而桥早已被炸毁 瞬间从四面八方落下的枪林弹雨 让日军不知所措 深邃的峡谷让几十架日军飞机不敢俯冲 只得在高空中盲目投弹 空中掩护宣告无效。
“那几天还下暴雨 溪水涨得老高 日军无法渡河。”青岩村八旬老人郑亚明回想那年,国军真是兼得天时地利。这场阻击战持续了六天 日军十几次冲锋也没有迈过这个天险。
鄂西土地的难以预测,让日军栽了很多跟头。在南林坡、牛场坡、三官岩、四方湾等十一师驻守阵地 居高临下的陡坡、绝壁、窄路、隐蔽的山洞几乎是“标配”。擅于山地作战的胡琏,通过改变地形与道路 使其与地图上不相吻合,以迷惑困扰来犯之敌。方法包括将原有的道路、隘路、谷口等改变为绝壁、陷阱,若不是天上有轰炸机助攻,日本陆军向北突破的难度将极高。
至今,长阳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即使近年来向清江旅游业和淡水鱼产品加工业转型,GDP依旧不高。点军区的双堰口村,是曾经的十一师八斗方阵地 崎岖的山地上甚至找不到一处适合种植稻谷的平坦田地 村民多以种植柑橘、茶叶和油菜花为生 年收入五六千元左右。
44岁的家庭主妇姚德清生有一个女儿,在外给富士康打工,她和患有抑郁症的丈夫在家靠种地过日子。她的房子,藏在一处山谷里,是一座住过8代人的老屋,土砌的墙已多处开裂。抗战时,它曾作为国军的临时卫生院使用。
高山绝壁耸立的鄂西土地,阻隔了山区老百姓的致富路,但七十多年前 这处“决地”阻止了日军西犯。
♥“不要去碰它’
很奇怪 小小石牌 像一颗拔不掉的钉子 矗立在湍急的三峡深处。此役中的国军,也像钉子一样 抱着必死决心 钉死在阵地上。
战争最后阶段 在大小高家岭,中日双方的拼死争夺后来演变成二战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白刃战。曾有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 敌我两军扭作一团展开肉搏 他们在拼刺刀。
是三峡造就了这批决死勇士吗?
“湖北人好读书 又聪明 知书明理 但性格剽悍。统治了湖北人,就拥有了中国天下。”日本在陆军参谋本部编制的《湖北省兵要地志概说》这样说。因此在太平洋战场陷入胶着时,日军中央部同意了陆军攻打宜昌的计划 目的是快速结束在华战斗 调遣兵力至东南亚地区。
不曾想从此永久地陷入了宜昌这片土地,从1940年 直到战争结束。石牌 这个三峡上的大拐弯 某种意义上拖住了日军前住太平洋战场的脚步。
其实日军对湖北人的性格已有先期了解。他们说:“天上有个九头鸟 地下有个湖北佬。”意思是湖北人如九头鸟般不好对付。
黎祥彩来自三峡本地一个大地主家族 祖先黎大镜是个进士,曾在日本留过学。回国后在长江上搞航运 手上有八十多条木船。靠江吃江 黎家祖屋也紧靠长江而起,至今保存完整,是不可多得的清代民居之三峡样本。
这个地地道道的三峡子弟 有着日本人口中“地下湖北佬”的桀骜不驯 在那个多数青壮年四处逃亡躲避抓壮丁的年代 黎祥彩自愿报名入伍。1942年 他被编入国军十八军第五师十四团警卫排 恰逢20岁。次年 他就跟随第五师从四川进入宜昌长阳,在馒头咀、太史桥一带抗击日军。
太史桥一战 机枪手负伤 黎祥彩顶替。在桥西 他对着桥东1000米外的日军扫射。那是这个21岁的小伙子第一次摸机枪 团长夸他“打得准”。“后来下山肉搏拼刺刀,我干掉了三个鬼子。”言谈中 这些是黎祥彩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石牌保卫战结束后 在追击日寇途中,黎祥彩被迫击炮击中 在战场上昏迷了三个小时。后来做手术 割去一截肠子保住了命 他的腰上,从此留下一处长达二十多公分的口子。
和过去一样,黎祥彩出殡那天,简兴安只带着统战部一位工作人员,买了两个花圈,就去了黎老的家。“比以前好 以前都是我自己去,这几年区里越来越重视了,每次有老兵去世 负责统战的部门会派一个人。”
“湖北编号第249号于2015年5月14日凌晨5点18分归队!”次日 关爱老兵网发出了讣告。249,是黎祥彩在湖北省“国军”老兵中的编号,湖北省关爱老兵志愿者按照时间先后,从找寻到的第一位“国军”老兵开始编号,“包括去世的 现在已经编到279号。”宜昌关爱老兵志愿者刘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现在 黎祥彩的家门口,贴上了那副对联:“实话实说 数百万将士血流甚有价;国富民强,十三亿国人活着都是福!”
2015年4月4日,当南方周末记者见到黎祥彩时,黎老想等新房装修完后再贴对联,不曾想就这么走了。
李乾元上将♦书法
野心的丈量侵华日军的兵要地志
南方周末记者 赖竞超
“湖北省内一般村落构造很脆弱,村落周围有围壁,具有一定战术价值,与日本村落无多大差别。长江左岸沿京汉线西边地区,村落一般较小 村外有围墙,用土筑成……这种房子对一般子弹有抵抗力。但房屋周边都堆有薪材,这种房屋对火灾没有抵抗力。”这是1938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在《湖北省兵要地志概说》中的说明 令人唏嘘。
湖北省兵要地志概说
宁夏人民政府参事、国家国际教育专家沈克尼曾数次访问日本 讲授日本军用地图和兵要地志。“沈老师 你讲的这些我们以前都不知道。”日本原奈良大学校长曾这样对沈克尼说。
2015年7月,他的一本名为《百年来日本对中国战场调查——日本侵华兵要地志纵横谈》的书即将出版。这本书前后写了29年 共21万字。沈克尼说 写这些东西 一个是总结过去 另一个是为国人提供借鉴。
“日本这个邻居,一直是在小心翼翼地侦察我们 可谓处心积虑。而现在的抗日神剧侵华日军拍得蠢得像猪 会造成全民族的轻敌。”沈克尼希望向普通读者呈现侵略中国的日军视角。
兵要地志不为常人所知 它是拟制作战计划的基础 即使是军人 不是作战和情报军官也无法接触到。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想让大家知道。
日本兵要地志中 最重要的三块内容是用兵观察、统治资料和国民性。
“这个是方法论,我们过去总是忽略方法。”沈克尼认为,中国现在有学习日本方法论的必要性。“我们有很多利益在海外,那么我们就需要搞清楚当地的情况、当地人的性格、思维特点。”
♥冈村宁次曾斥日军兵要地志形同废纸
南方周末:直到今天 对石牌保卫战依然有关于日军真正意图的争论。美国陆军认为 日军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洞庭湖沿岸的食物补给 以及确保船舶的通行 达成该目的后日军是自然后撤 中方宣告胜利未免夸张。而中方则认为这是日军准备攻打重庆的第一步。
沈克尼:早在1942年日军制定了攻取成都、重庆的作战计划,名为四川作战计划 又曰五号作战。战役分为从山西越过黄河,占领陕西 以及从长江侧翼攻击 同时攻入四川(重庆、成都)两个阶段。战役整体计划动员兵力超过15个师团 如果实现,将是日本战史上规模最大的陆上作战。日军第十一军将在战役第一阶段向武汉方面集中,根据情况可以部分兵力占领岳州、宜昌间长江右岸地区,打开长江水上通路 歼灭宜昌中国军队主力,然后十一军主力从扬子江沿岸地区进至万县、黔江附近。这一作战计划原计划于1943年春发动 当时已经下达战斗动员 并且做出了相关预算安排,但最终因为瓜岛战役的失败、东南亚战局的恶化被迫中止。
南方周末:日军在进攻鄂西前 对该地区的军事布防有侦察吗?
沈克尼:早在1925年 日军参谋本部作战科有关人员和海军作战人员,坐船历时一个月,从上海到汉口 对各个登陆点 逐段进行侦察。1926年 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出了一本《扬子江案内全》(日语称“长江”为“扬子江”) 1935年还对其进行调查增补,但是这个调查不够细 尤其是汉口方向比较粗糙。在鄂西三峡这一段 标注了很多李白、苏轼作的诗,但是只标了一处中国军队江防炮台,注明“白色圆顶格隐蔽臼炮”。
其后 冈村宁次曾经在日记中发牢骚 参谋本部移交的长江兵要地志不如美国的详细 形同废纸。
到了1938年9月 日本参谋本部又编印了《湖北省兵要地志概要》,这本书对长江的水源、流域、各段距离、倾斜、水深、水路特性、江上战斗应注意的事项、两岸地形、湖泊沼泽及两岸军事设施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其中一幅《扬子江中流沿岸要塞配置一览图》,标注了长江中游从江西至宜昌的22处炮台。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宜昌往上游走这一段就没有标注了 是因为没有侦察到吗?
沈克尼:不是这个原因。1938年冬天 中国海军才在石牌建设炮台。而《湖北省兵要地志概说》是同年9月份编印的 当时石牌要塞还没有建设。相信日本在后来还是通过现地军侦察到了石牌要塞的情况。
♥“国民性”也是作战要务
南方周末:大家很惊讶 日军竟然知道“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俗语来评述湖北人。日军对中国各个地区的人都做了概括吗?
沈克尼:不 河南人和陕西人的性格描述就没有。不过,综观当年日军参谋本部根据现地侦察所获情报编印的兵要地志看 除一些重要方向的“急就章” 日军对中国各省的居民的特性(包括优缺点)大多有简要的评述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聚居省区。
一般情况下,日军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某个地域的人。比如讲到广东人 日军的资料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广东的轿夫闲坐下来时会看报纸。还有相比北方人 广东人喜欢实干而非口论 并细数了广东人革命举事共失败十次。
南方周末:这种居民特性的描述可被日军作于何用?
沈克尼:作为制定作战计划基础的兵要地志 除战场地形、交通、水文、气象之外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假想敌国的“国民性”也是关注的内容。事实上 在作战要务令中 首要一条就是对“国民性”的分析。但是“国民性”的分析和用兵观察没有直接关联 更多是作为日军对侵略地区的“统治”所使用。
南方周末:比较有代表性的分析有哪些?
沈克尼:对广西人评述几乎没有一句好话:“当地汉族人先天与一般中国人不同 比北方的中国人勇敢 富有团结力 敏慧、狡黠顽固 性极残忍” “历来两广地方恶汉凶徒四处为盗 在此处作战要特别注意后方的警备”,“排外,排日思想旺盛”。
相反 日本对湖南人却没有一句坏话:“古来富有尚武风气,好学 士多 世利淡 慷慨进取。本省自古以来有出武将及硕学之士的传统,今日当地居民军人和海外留学生比其他省多。其商人缺乏机敏 因而主要都市的商业多为外省人经营 以浙江、江西人居多。质朴勤勉为本省人的特长 农夫勤于耕作 劳动者、船夫、轿夫等下层坚忍力行……”
♥日本人很认真但是很机械
南方周末:您认为对日本兵要地志的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沈克尼:日军对中国的军事视角——用兵观察。日本所有涉华的兵要地志书 第一章就是用兵观察 即当地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南方周末:您对日本人编写的中国兵要地志的看法?
沈克尼:首先必须承认,日本人很认真。如果和民国时期中国地图相比,日本的地图详细很多。他们当时在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 派出大量的人化装成药商、卖粮食的进行实测。
但他们也很机械 比如有些描述存在千篇一律的情况。比如“山势陡峻,加强驮马和工兵”这句话就屡次在中国多个地区的兵要地志中雷同出现。而且 兵要地志并不涉及对战略、战役的判断 这也体现了日本战略思维不强。还有日本忽略战场野外生存的记述。如菲律宾的战场调查就少了野外生存这一项,这和日军后来在太平洋战场上失败是有关系的。
但又不得不承认 日军的兵要地志很注意作战通道的研究。比如上世纪20年代他们写河北省兵要地志 一千多页的内容有一半以上记录了通往北京、天津的160条道路 包括起止点的标注,是否可通野炮,修复破坏的道路所需时间 以及道路周围情况,都一一记述。
撞见一部悲壮的历史南方周末记者 赖竞超
简兴安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暴雨中 他穿着雨靴,带我在宜昌的山林里爬坡越坎,找老兵,找战斗遗址 找墓地,这件事 他反反复复做了快三十年。
“最终他们都会离开的,那么这段历史就更难被人们记起。”所以除了带着一拨又一拨记者去采访老兵,他亲自整理了大量口述,二十多年,汇聚成了7本书。
他说自己常被形形色色来寻找历史的人感动着。十几年前,有个名叫刘功仕的年近六旬的老者,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宜昌 寻找他六舅的尸骨和墓碑。当年,刘的八舅和六舅一同在鄂西打鬼子 六舅阵亡 八舅亲自埋了哥哥的尸体,后来,行将就木的八舅嘱托侄儿找回亲兄弟的骸骨。
那时还年轻的简兴安被触动了,兴冲冲带着刘功仕去到可能的埋葬地 看到的却只是漫山遍野的青翠——几十亩地的庄稼,哪有墓碑的影子。
刘功仕带着遗憾离开了宜昌。简兴安一直难掩歉疚,没有放弃寻找。终于在一个月后,找到了刘功仕六舅的墓碑 被当作石料 躺在一位村民家的粪池中。
好在刘功仕六舅的墓碑依然完好 三百多斤,简兴安花了300块钱,从村民家的粪池把墓碑给买了回来。
在宜昌寻访国军烈士遗迹时,总能听见这样的消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巨大的墓碑也会被村民挖走 砸碎 或是做了猪槽 或砌成台阶,或修筑水渠。有的单纯就是因为破四旧而毁坏。“那个年代,大家都这么做了,也就没觉得是什么事”。走访时,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村民对我说。
简兴安也改变不了什么 2010年 当南边村三千具骸骨因修高速路被挖出时,他到相关部门申请为战死烈士重新立碑及高速路改道,但后来高速照常修建 立碑之事不了了之。说这话时简兴安有些失落,后来他也不折腾了,专注为健在老兵跑跑民政局优抚股,为他们申请生活补贴。
2015年4月13日至4月20日,宜昌市将7位原国民党抗战老兵接到该市优抚医院进行疗养。医院对他们进行全面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对每一位抗战老兵拟订个性疗养计划并进行相关治疗。根据宜昌民政局优抚科科长朱红霞介绍 整个宜昌市健在抗战老兵初步掌握是23位。
在我离开宜昌后不久,宜昌市民政部门落实新政,参照抗日期间在乡复员军人生活补助标准对国军老兵发放生活困难救助,每人每月815元,可黎祥彩还没来得及领5月份的 就走了。前几天 简兴安告诉我,黎老死后 他说通了民政局 把5月的补贴给黎老的家人寄去。
扬子江中流沿岸要塞配置一览图
2015-5-21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 姚忆江
助理编辑 温翠岭
实习生 薛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