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点是(最好的防守是开拓)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点是(最好的防守是开拓)其实有一种说法,对郑和下西洋的解释较为合理 。在明朝以前,宋朝因为没有海外之地,面对蒙古人的铁骑,显得毫无招架之力,当蒙古人抵达南宋都城时,皇帝竟然逃无可逃。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朱棣决定和东南亚的国家建立某种联系,把这些海外之地当作大明最后的退路。这种解释也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在国库空虚,无钱征战北方胡人时,永乐帝还是坚持让郑和继续下西洋。对于朱棣如此热衷到海外结盟,很多人猜测他是在寻找消失的建文帝,建文帝的下落一天没有确定,朱棣的皇帝宝座就一直充满着威胁。但是这种猜测也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是在永乐年间,但第七次是在朱棣去世几年之后,当朱瞻基继位时,再次让郑和恢复下西洋,彼时的建文帝即使还有幸存活在世上,也已经年近暮年,对当时的朝廷已经没有任何威胁,如果郑和是为了寻找他的下落,那么第七次按理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就在燕王破城之时,皇宫内起了大火,当大火被扑灭后,士兵们
公元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面对太祖遗留下来的产业,朱允炆既兴奋又紧张。朱元璋励精图治多年,国家已初显繁荣,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朱元璋把6个儿子分封到地方当诸侯,各位王爷可谓是雄踞一方,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敢造反,可到了皇太孙继位,这几位做叔叔的能安分守己吗?
朱允炆刚坐上皇帝的宝座就感到了如坐针毡,于是火急火燎地召集各位大臣前来商讨对策,大臣们经过短暂地争吵过后,给皇帝的建议是实行削藩。这一方案正中朱允炆下怀,一不做二不休,说干就干,朱允炆在做皇帝的第一年,连续迫使周王朱橚(su)、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fu)、岷王朱楩(pian)交出兵权。
此时只剩下最后一个驻守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允炆恃于朱棣势力强大,迟迟不敢动手,朱棣在近一年内又是装疯又是装病,直到拖到再也装不下去的时候,终于举旗造反。1399年8月份,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向朝廷发起了进攻。
朱棣刚开始和朝廷的力量相差还较为悬殊,经过朝廷一番削藩操作,朱棣能够掌握的兵力只剩下10万人左右,且只是偏安于北平一隅,而朝廷坐拥天下物资,拥有近百万的兵士。看起来朝廷很强大,但由于朱允炆生性优柔寡断,在几次用错主将后,燕帝成功扭转了局势,并于1402年6月30日,抵达燕京城下。
就在燕王破城之时,皇宫内起了大火,当大火被扑灭后,士兵们发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宫里的太监告诉朱棣他们是皇帝、皇后、皇长子的尸体,但是此时尸体已经无法辨认。
朱棣的谋臣们为了让大事速决,于是建议朱棣立即称帝,让生米煮成熟饭,即使朱允炆真的逃走了,日后重新扯旗皇旗,我们也可以向天下昭告皇帝已烧死,得不到正名的皇帝只是一群师出无名的乌合之众,不足为惧。朱棣思考片刻后,决定登基。
上台之后,朱棣定都南京,国号永乐,对外实行开拓政策,为了平定北方蒙古人的骚乱,朱棣五次北伐。郑和下西洋就是在这期间进行的,即使朱棣在北伐期间,国库已经没有银子用于打仗,但依然没有停止郑和的下西洋活动。
对于朱棣如此热衷到海外结盟,很多人猜测他是在寻找消失的建文帝,建文帝的下落一天没有确定,朱棣的皇帝宝座就一直充满着威胁。但是这种猜测也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是在永乐年间,但第七次是在朱棣去世几年之后,当朱瞻基继位时,再次让郑和恢复下西洋,彼时的建文帝即使还有幸存活在世上,也已经年近暮年,对当时的朝廷已经没有任何威胁,如果郑和是为了寻找他的下落,那么第七次按理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其实有一种说法,对郑和下西洋的解释较为合理 。在明朝以前,宋朝因为没有海外之地,面对蒙古人的铁骑,显得毫无招架之力,当蒙古人抵达南宋都城时,皇帝竟然逃无可逃。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朱棣决定和东南亚的国家建立某种联系,把这些海外之地当作大明最后的退路。这种解释也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在国库空虚,无钱征战北方胡人时,永乐帝还是坚持让郑和继续下西洋。
郑和每次下西洋,需要花费近600万两的银子,相当于明朝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郑和第七次出使海外时,船只有63艘27550人,虽然每次他都会从海外带来各种奇珍异宝,但总体来说奉行的还是“重义轻利”的政策,每次都是送出去的多,拿回来的少。
也正因为花费巨大,入不敷出,当和朱棣同样都有开拓想法的朱瞻基死后,大明王朝的后臣和皇上就彻底放弃了下西洋的政策。最终的结果是,明朝果然又步了宋朝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