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贵州省兴义市赵家渡景区(康养胜地人文兴义)

贵州省兴义市赵家渡景区(康养胜地人文兴义)随着4A级旅游景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阿妹戚托小镇的建成,三宝彝族同胞又将“阿妹戚托”的故事在新家园加以传承弘扬,成立了专门的舞蹈表演团队,更好地向八方游客展示这朵民族文化奇葩的独特魅力,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过上新生活。“阿妹戚托”舞蹈曾于1956年在参加全省民族文艺会演时被选派到北京怀仁堂演出。2007年,阿妹戚托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惊艳亮相,获得银瀑奖,2014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黔西南向世界展示的一张名片。“阿妹戚托”,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由6人、8人、12人或24人手拉手在无伴奏情况下起舞,彝家姑娘们完全靠心灵感应,跳出整齐的舞步,传达浓浓的姐妹情谊,向即将出嫁当新娘的姐妹表达深深的祝福之情,并用12种代表不同意思的舞步告诉新娘到了婆家后要勤劳节俭,敬老爱幼,家道才能兴旺,日子也才能红红火火。(黔西南州彝学会会长 陇光国:不光光是表现的艺术形式,而是主要

“阿妹戚托”,是流传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一种彝族传统舞蹈,该舞蹈以其独特的步伐,欢快的节奏赢得了“东方踢踏舞”的赞誉,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随着三宝彝族乡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阿妹戚托舞蹈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是一种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这是一种只有12个动作表现出来的脚下的艺术。这些美轮美奂的肢体语言都源自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农耕文化。

出嫁对于彝族姑娘是一个庄重的仪式,依照彝族传统习俗,寨中的姐妹纷至沓来结伴为新娘送行,前来祝福的姐妹要结对在门前跳阿妹戚托舞蹈。

“阿妹戚托”,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由6人、8人、12人或24人手拉手在无伴奏情况下起舞,彝家姑娘们完全靠心灵感应,跳出整齐的舞步,传达浓浓的姐妹情谊,向即将出嫁当新娘的姐妹表达深深的祝福之情,并用12种代表不同意思的舞步告诉新娘到了婆家后要勤劳节俭,敬老爱幼,家道才能兴旺,日子也才能红红火火。

(黔西南州彝学会会长 陇光国:不光光是表现的艺术形式,而是主要通过这个舞蹈的艺术形式,把我们诚信做人,教育女儿到夫家相夫教子(道德品质)传承下来,这就是阿妹戚托的实质)

“阿妹戚托”是彝族人民农耕文化的结晶,有500多年历史。早期的彝族人将农事活动中的 插秧、翻苗、踢鸡冠等动作融合在舞蹈中,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今天只有12个脚步动作却变化丰富的舞蹈形态。

“阿妹戚托”舞蹈曾于1956年在参加全省民族文艺会演时被选派到北京怀仁堂演出。2007年,阿妹戚托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惊艳亮相,获得银瀑奖,2014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黔西南向世界展示的一张名片。

随着4A级旅游景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阿妹戚托小镇的建成,三宝彝族同胞又将“阿妹戚托”的故事在新家园加以传承弘扬,成立了专门的舞蹈表演团队,更好地向八方游客展示这朵民族文化奇葩的独特魅力,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过上新生活。

( 黔西南台 报道 编辑 周萍 责编 范文 编审 张翔)

贵州省兴义市赵家渡景区(康养胜地人文兴义)(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