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五十六难》···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满闭,溲便难,四肢转筋。总结如下1.肝部《十六难》

#我在高校做老师#

中医腹诊的望诊包括胸部和腹部视诊。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均有胸腹部望诊内容,其主要方法是根据胸腹部分区,观察胸腹部的变化。西医的胸腹部视诊主要内容有胸腹部外形、胸腹壁状态、胸腹部的起伏活动、脐部改变、蠕动波及腹部搏动等,胸腹部分区主要基于解剖结构,胸腹部体表分区及对应脏器明确,多注重内部脏器的生理变化或病理病变,但未能仔细推敲腹部外观的变化所反映的整个机体的功能及形态变化。传统的中医腹诊腹部分区有多种版本,但大部分腹诊分区图都将心肺体现在剑突下部,横膈膜下方,且有两个胆对应的区域,肝对应位置在左,这些与西医学胸腹部分区明显不同。这种分区让人产生误解,怀疑中医学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不足,但从《内经》已经记载了非常详细而具体的解剖知识,并且对各脏器结构及功能的理解,远远领先与同时期的西医学。因腹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中医学各脏器的功能远大于西医同名器官,因此历代医家更注重各脏器在对应分区功能表现及四诊合参的辩证关系,没有拘泥于解剖结构对应关系。笔者整理分析了现行的主要腹诊分区图及其特点,望大家提出宝贵的建议。

一、《难经》腹诊分区

《难经》腹诊分区相关主要在十六难及五十六难中描述。

总结如下

1.肝部

《十六难》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满闭,溲便难,四肢转筋。

《五十六难》

···其位在脐左,其主筋,其性疏泄。

2.心部

《十六难》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

···心脉钩,其色赤,其声笑,其位在脐上。

《五十六难》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3.脾部

《十六难》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其色黄,其志思,其主味,其位当脐,其主四肢。

《五十六难》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

4.肺部

《十六难》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

···其志悲,其声哭,其位在脐右,其藏气,肺气阻逆,则生喘咳。其主皮毛,皮毛感伤,则生寒热。

《五十六难》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

5.肾部

《十六难》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色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

···日暮阴隆,肾气上引,阳将蛰而未蛰,阴引而下,阳引而上,则为欠,欠者,开口呵气也。其位在脐下,木生于水,水寒不能生木,甲木上拔,则病逆气,乙木下冲,则小腹急痛,泄而下重。

《五十六难》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1)

《难经》腹诊分区图

二、《伤寒论杂病论》腹诊分区

1、仲景腹诊分区图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体系,也成为后世腹诊辨证体系的重要基石,现今所有腹诊辨证及腹部分区均以《伤寒杂病论》为知识源泉。《伤寒论杂病论》中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条文描述了腹部相关的症状,并提及了疼痛部位 及相应病症。《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根本,未能如《难经》明确提出各脏器对应的腹部区域,也没有绘出腹部分区图,加之历代对身体体表部位的命名有失统一,对于《伤寒杂病论》腹部分区的理解,历代医家各有发挥,《中国腹诊》中总结《伤寒杂病论》及《内经》中有关腹部的条文,绘出了结合经络巡行的仲景腹诊图。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2)

仲景腹诊分区图

2、正身名目、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

日本医家不断提炼《伤寒论》腹部相关描述,总结出一系列与方证对应的腹部证候图。认为现行《伤寒论》中的舍证从脉,为王叔和掺入,非仲景本意,认为辨病症,法当遵仲景之法。《腹证奇览》总结历代人体分区经验总结出《正身名目、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并整理出方证对应对应的腹诊图解。《正身名目、三阴三阳、表里内外图解》充分体现了六经辨证思想,没有受到解剖概念的限制,是内证形之于外的六经辨证腹诊分区图谱,完成了腹诊的理、法、方、药。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3)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4)

3、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腹部分区

根据清·俞根初结合解剖定位和中医理论总结出分区的依据,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腹诊分区,对后世的腹部分区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俗伤寒论》腹诊分区描述

胸上属肺。胸膺之间属心。其下有一横膈。绕肋骨一周。膈下属胃。大腹与脐属脾。脐四围又属小肠。脐下两腰属肾。两肾之旁及脐下。又属大肠。膀胱亦当脐下。故脐下又属膀胱。血室乃肝所司。血室大于膀胱。故小腹两旁。谓之少腹,乃血室之边际。属肝。少腹上连季胁,亦属肝。季胁上连肋骨。属胆。胸与腹向分三停。上停名胸。在膈上。心肺包络居之。即上焦也。膈下为胃。横曲如袋。胃下为小肠。为大肠。两旁一为肝胆。一为脾。是为中停。即中焦也。脐以下为下停。有膀胱。有冲任。有直肠。男有外肾。女有子宫。即下焦也。故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5)

清·俞根初腹诊分区图

三、日本医家的腹诊分区图

1、梦分斋腹诊分区图

梦分斋创立梦分针灸学派,并绘出了诊断及治疗点为一体的腹诊分区图,书中详细记载了腹诊分区及诊断技法和腹部针灸技法,梦分斋强调诊断手法轻柔,针灸技法轻巧,提倡浅刺,甚至仅限皮肤刺激,奠定了日本现行的腹诊分区图。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6)

梦分斋腹诊分区图

2、丹波元坚腹诊分区

丹波元坚所著《诊病奇侅》作为腹诊专著,除了对腹诊分区进行划分外,还明确指出了各种常见病症出现的十三位腹诊分区,包括第一二位两胁、第三位心下、第四位留饮、第五位食滞、第六位中焦虚、第七位阳明胃部、第八位燥屎、第九位脐下、第十位疝为块、第十一位筋急、第十二和十三位章门。《诊病奇侅》详细记载了腹诊分区、步骤、诊察技法等堪称腹诊教科书。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7)

丹波元坚腹诊分区图

四、新中国建立之后的腹诊分区图

腹诊始于中国,但近300年腹诊在日本兴盛,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给予了许多支持重新整理中国腹诊,使腹诊在新中国持续继承与创新。1987年召开了首届中医腹诊学术研讨会,会上武定一和吕修业医生分别提出自己的腹诊分区意见,武定一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介绍了四个腹诊线和八个个腹诊区,将腹部分为腹诊线和腹诊区两大部分,其主要分区坐标为经脉循行线,有许多值得临床可供参考的思路。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8)

武定一腹诊分区图

王琦主编的《中国腹诊》总结以往腹诊分区的特点,参考历代医家的分区、结合解剖知识及临床体会,提出了十一区腹诊分区法。该腹诊分区中西兼顾、古今互参、功能与解剖相应、解剖与经络共存,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考虑最为难完备的腹诊分区图。

腹部叩诊顺序和手法(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9)

《中国腹诊》中腹诊分区图

十一区腹诊分区对应脏腑如下:

(1)胸区:内应心肺

(2)心区:内应心脏

(3)左右胁部:内应肝胆

(4)心下:内应胃、心、胆

(5)脐部:内应脾、胃、大小肠

(6)小腹:内应肾、膀胱、胞宫、大小肠

(7)左右少腹:内应肝、胞宫、膀胱、大小肠

总结

腹诊分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一种分区都是每位医家根据自身临床诊病特点总结而成,但均遵《伤寒杂病论》和《难经》之理产生,笔者将遵循典籍描述,不敢独创擅断,朴素还原,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谨慎发挥,继续介绍中医腹诊疗法。

1. 《中国腹诊》王琦主编,学苑出版社。

2. 《诊病奇侅》丹波元坚(1888年)。

3. 《腹证奇览》稻叶克, 和久田寅著(1800年)

4. 《针道秘诀集》梦分斋,日本安永二年(1773年)。

5. 《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6. 《临床诊断学》万学红,陈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