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界最后一出戏是啥(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戏曲界最后一出戏是啥(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上海402车队职工用的餐具戏园坐落在上海402车队的停车场旁边,车队的职工食堂和修理车间也紧挨着戏园。这支车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不远万里,从黄浦江畔来到山西阳泉,几百号人长期驻扎在这里,帮助阳泉各煤矿把挖出来的煤炭运到火车站,再通过火车运到上海。过去那个年代,虽然物质比较匮乏,但矿工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我们矿上有一座可以容纳一千人的戏园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戏园子刚建起的时候,请了山西晋剧名角王爱爱来唱戏,一时间甚是轰动,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上海402车队的运煤车辆与山西省阳泉市白羊墅煤矿戏园
山西人爱吃醋,更爱看老戏。老戏就是晋剧,也叫山西梆子。不过这是外省人叫的,我们山西人不这么叫,我们就叫“老戏”,因为演的都是古代那些事儿。
三国时期吕布和貂蝉私会的《凤仪亭》,唐朝汾阳王郭子仪七子郭暧和妻子升平公主闹矛盾的《打金枝》,宋太祖赵匡胤征北汉打晋阳的《下河东》,明代少女陈秀英和少年匡忠喜结连理的《铁弓缘》。
从1960年—1985年,上海402车队驻扎山西省阳泉市白羊墅煤矿长达26年
山西阳泉,盛产煤炭,大大小小的煤矿养活了一大半阳泉人,我就是在煤矿长大的。
过去那个年代,虽然物质比较匮乏,但矿工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
我们矿上有一座可以容纳一千人的戏园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戏园子刚建起的时候,请了山西晋剧名角王爱爱来唱戏,一时间甚是轰动,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上海402车队的运煤车辆与山西省阳泉市白羊墅煤矿戏园
戏园坐落在上海402车队的停车场旁边,车队的职工食堂和修理车间也紧挨着戏园。这支车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不远万里,从黄浦江畔来到山西阳泉,几百号人长期驻扎在这里,帮助阳泉各煤矿把挖出来的煤炭运到火车站,再通过火车运到上海。
上海402车队职工用的餐具
上海师傅吃不惯山西的小米和山药蛋,自然也听不惯山西的梆子戏。虽然戏园子隔三差五就有晋剧团来演出,但上海师傅很少光顾。
上海402车队的师傅们
不过呢,倒是有一出梆子戏,很多上海师傅一定是要听一听、看一看的,这就是晋剧《十五贯》。
上海师傅为什么喜欢看晋剧《十五贯》上海402车队的师傅,老家多为江浙一带,尤以苏锡常居多。他们从小在江南水乡长大,吃的是活蹦乱跳的鱼虾,喝的是西湖龙井碧螺春,住的是雕梁画栋的临水小阁,听惯了江南水乡那软糯细腻的“水磨腔”,自然是不喜欢高亢激越、慷慨刚劲的北方梆子戏。
上海402车队职工在山西阳泉的留影
晋剧《十五贯》的唱腔调式和表演程式,跟其他晋剧剧目没什么太大区别,那脆生生的梆子声也是一板三眼,从头敲到尾,敲得人直打瞌睡。
上海师傅们之所以爱看晋剧《十五贯》,是因为剧中的人物:尤葫芦、苏戍娟、熊友兰、况钟、过于执、娄阿鼠,这些人都是他们的乡亲。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久别亲人的上海师傅借这出戏聊慰思乡之情。
上海402车队师傅在山西平定县的留影
尤其是剧中的“娄阿鼠”,一出场便歪着面孔、斜着肩膀、獐头鼠目、四顾张望的模样,像极了车队里一位修理工。巧的是,这位修理工也姓娄,大家便也叫他“娄阿鼠”。
晋剧《十五贯》,是根据昆剧《十五贯》改编的,除了唱腔不一样之外,其他基本没有什么改动,就连台词、布景、服装、人物的舞台动作都是复制粘贴过来的。
昆曲,发源于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的苏州昆山一带,距今差不多快700年了,在整个戏曲界,它算是最年长的老大哥。
苏州园林与昆剧演员
这位老大哥不但年纪大,地位也相当高。自明朝直至清代中叶,昆剧独领中国剧坛300余年,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特别是京剧,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一提起昆曲,人们总会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长生殿》、洪升的《桃花扇》,以这些传统经典剧目为代表的昆剧,曲词典雅,行腔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布景华丽,如此高雅的艺术,在明清时代深受“上流社会”的青睐,曾一度繁荣至顶峰。
昆曲剧照
“曲高和寡,妙伎难工”,也正是因为昆剧太过高雅了,加之每出戏均由成套曲牌构成,过分强调格律板眼,就连演唱时发音吐字都有严格的讲究,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特别是那些脱离人民、脱离现实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惆怅缠绵的唱腔、典雅精琢的台词,老百姓看不懂也不愿意看。
后来,随着“乱弹” “二黄”等地方戏曲,尤其是京剧的勃兴,清代中叶以后,昆剧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和认同,从曾经的独领风骚直至日趋衰落。
昆曲演员
到了民国时期,专门的昆曲班子已经很少了,也没有多少观众。当时,苏州的“仙霓昆曲社”,虽然有不少优秀演员,但没有多少演出的机会,偶然演出一次,台下的观众也是寥寥可数。
解放前后,昆剧到了奄奄一息、朝不夕保的地步。全国专业的昆剧团只剩下一个,即浙江省国风昆苏剧团,民间半职业剧团也只有金华宣平昆剧团、温州永嘉昆剧团等少数几个,另外上海戏曲学校有一个昆剧班。
昆剧剧照
就在南昆大有趋于泯灭之险的关头,出乎意料地,在1956年的时候,一夜之间,昆曲这株行将枯萎的“兰花”,又在舞台上重新开放,散发出奇异的芬芳,赢得无数的知音。
救活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竟然是一出改编了很多次的八折民间小戏《十五贯》。
《十五贯》说了个什么故事昆曲《十五贯》,是浙江昆苏剧团根据旧的《十五贯》改编的,旧的《十五贯》又名《双熊梦》,是清初戏剧家朱素臣在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和明朝冯梦龙传奇剧本《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基础上,糅入《后汉书·李敬传》,以及《明史》《况太守传》等有关内容,创作而成的传奇戏剧。
旧的《十五贯》,故事很复杂,有两条主线:一条线是写冯至臣的童养儿媳侯三姑和书生熊友蕙,一条线是写尤葫芦的养女苏戌娟和舵工熊友兰。
乾隆刻本《双熊梦鼓词》中故事情节
剧中,熊友蕙因邻居侯三姑家中十五贯钱被老鼠叼走丢失、其夫误食毒物身亡而受牵连,被山阳县令过于执误判为通奸杀人打入死牢。其兄熊友兰得此消息,借钱十五贯回去营救,途遇苏戍娟,两人结伴同行。恰逢苏戍娟养父尤葫芦被盗贼娄阿鼠行窃所杀,所丢钱数正好亦是十五贯,熊、苏二人便又被已升任常州府理刑的过于执误断为通奸杀人,判以死刑。
监斩前夜,苏州知府况钟梦见有两只熊各衔一鼠,前来向他乞哀,从而心生疑窦,便连夜上奏请求复审,最终冤案得以平反昭雪,两对青年也进而结为夫妇。这就是为什么《十五贯》又叫《双熊梦》的原因。
朱素臣《双熊梦》剧本
清朝时期的《十五贯》传奇原本,故事情节枝蔓丛生、驳杂冗长,前后本合计26出,得演12个小时,至少三、四个晚上才能全部演完。
民国十五年(1926), 昆剧“传”字辈艺人对《十五贯》作了较大的删改,号称《全本十五贯》,合计14出。
1953年,浙江国风昆苏剧团对《全本十五贯》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改编,合计11出,这就是后来一举成名的《十五贯》的改编蓝本。
1955年秋的一个晚上,浙江省文化部门的领导黄源无意中看到浙江国风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后,便认定这是一出难得的好戏。
朱素臣《双熊梦》剧本
黄源后来在《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一文中,这样写道:“那夜演的是《十五贯》,我们事先不知道这是一场什么戏。不料戏一出场就抓住我们,我一边看,一边在想,这戏的艺术表现中内含的思想触动了我的心灵。”
黄源当时敏锐地联想起毛泽东在肃反运动中强调的“提高警惕,防止偏差”“谨慎办案,反对主观主义”的方针,以及专门为此批发的《胭脂》《席方平》等有关指导正确办案处理冤情的材料,认为 “《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正反两方面处理方法的不同后果,促使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朱素臣《双熊梦》剧本
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牵头组织剧本整理小组,按照“去芜存菁、推陈出新”的原则,对昆苏剧团的《十五贯》进行改编。改编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升华主题思想。将原来的“批判昏官,颂扬清官”的主题,提高为“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作风和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更好地服务当时的社会政治。
二是精简情节结构。把原戏中的两个案件、两条平行线改为在一条主线上展开,删去熊友蕙和侯三姑的故事,同时删去况钟宿庙、神明托梦等情节,重点突出熊友兰、苏戍娟冤案从酿成到昭雪的全过程。
《十五贯》速写
三是突出人物形象。对况钟这一“清官”形象重新进行了塑造,让况钟的行为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加强了况钟与过于执、周忱之间的戏剧冲突,让况钟在矛盾斗争中展示其性格和思想。
四是强调通俗易懂。把原剧的全部唱词和大部分对白改写为较为通俗的语言,以便容易为今天的广大观众接受。
《十五贯》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剧本整理小组夜以继日,用了二十多天完成了《十五贯》的改编,又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排练,新编本终于在杭州公演了,但其得到认可却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过程。
新编《十五贯》剧本
1956年1月,新《十五贯》要在杭州公演的新闻稿送交当地党报时,主编却以必须经省委批准为由予以拒绝。
于是,剧团决定迂回出省演出,争取从外面打开局面,并把上海作为第一个外出演出点。
上海历来是南方戏剧艺术的中心,昆曲在这个码头上一直有着很好的表现,即使后来昆曲整体凋谢零落仍维持演出活动。同时,上海还是“昆剧传习所”弟子组织的昆班“仙霓社”的基地,该剧的主要演员,如饰演况钟的周传瑛,饰演娄阿鼠的王传淞,就是其中的骨干成员,在上海观众中颇有影响。
《十五贯》海报
就在这一年的春节期间,昆曲《十五贯》在上海永安剧场与上海观众见面了。从初一到初四,场场客满,深受观众好评。上海市委主要领导也都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全市各区、各单位纷纷组织包场或邀请上门演出,仅上海市总工会就预订了两个月。
1956年4月,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之邀,浙江昆苏剧团正式赴京演出。
《十五贯》演出剧照
由于北京已很多年没有昆曲的演出,致使相当多的人都不知道昆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对远道而来的《十五贯》反响甚为冷淡。位于前门闹市区可容1000多人的广和剧场,第一天只卖出四十几张票,只好分发给熟人。文化部举行第一次招待演出的时候,摇头不去者,也不乏其人。
但是,看过戏的少数观众都觉得这确实是一台难得的好戏,主题鲜明,表演精湛,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于是观众一天比一天多,有口皆碑,彼此辗转相告,满城争说《十五贯》,为这出新戏做了最好的义务宣传。
《十五贯》演出剧照
终于,“昆剧《十五贯》是一场好戏”这句话传到中南海,传到毛主席耳朵里。毛主席很感兴趣,决定要看看这个戏。
4月17日,剧团应召进中南海礼堂作专场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出席观看。演出结束时,毛泽东微笑着站起来,把手举过头,热烈鼓掌
美术作品:《十五贯》
4月25日,《十五贯》在国务院直属机关礼堂演出,毛泽东又亲自去看了一次,并指出:“《十五贯》 是个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十五贯》;这个戏全国都要看,特别是公安部门要看。”
周恩来也于4月19日观看了演出,散场后他来到舞台底下简陋的化逐渐,与演职人员一一握手,头一句就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
周恩来《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
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邀请首都文艺界领导和知名人士200多人,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昆曲《十五贯》座谈会。周恩来亲自出席座谈会,作了约1小时的长篇讲话。他把昆曲誉为江南兰花,并盛赞《十五贯》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
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使《十五贯》在首都演出更受重视。从4月10日至5月27日,《十五贯》在北京公演47场,观众达7万人次。
美术作品:《十五贯》
5月18日,《人民日报》根据周恩来的讲话精神,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把昆曲和《十五贯》推到了舆论的极点。
很快,《十五贯》在全国各省市得到了广泛的上演,受到了观众热烈的欢迎。据当时的《人民日报》:“自6月1日至20日以来,北京、天津、沈阳、南京、武汉、上海、重庆、呼和浩特等17个大中城市的京剧、评剧、淮剧、川剧、楚剧、话剧等11个剧种演出了这个戏。”
连环画《十五贯》
在这种轰动效应的策励和推动下,全国几乎所有的地方的剧种都纷纷改编演出《十五贯》,晋剧《十五贯》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在戏剧舞台上的。
《十五贯》改编与演出的成功,为促进全国各昆剧院团的恢复或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江苏、上海、湖南等地,都相继恢复或建立昆剧表演团体,终于形成了维持至今的昆曲舞台的大致格局。
连环画《十五贯》
如1956年10月,江苏省苏昆剧团在苏州宣告成立;1957年6月,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宣告成立;1957年冬,湖南郴州专区湘昆剧团的前身湘昆学员训练班在嘉禾宣告成立;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亦以1954年上海戏曲学校昆剧班为基础宣告成立。
与此同时,苏州、杭州、天津、扬州等地,亦相继成立一些业余曲社。至1960年,昆曲队伍猛增至一千多人,是1956年前的四倍多。应该说,全国的昆剧团因为一出《十五贯》,绝大部分被救活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