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林建华画家(艺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林建华)

林建华画家(艺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林建华)如今,虽是鬓发皆白,林建华仍在坚持研究吕剧演唱艺术,凭借“艺不惊人死不休”的恒心和精益求精的执著,努力为吕剧唱腔赋予更华美绚丽的色彩,续写艺术生命中更美妙的篇章。“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爱艺术中的自己”。几十年来,林建华总是潜心琢磨艺术,在吐字发声、唱腔韵味上孜孜以求,为发展吕剧的声腔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的演唱顿挫有致、委婉流畅、浑圆浓郁、柔中含刚,同样的曲子,经她一唱便韵味十足,平淡的曲子,她也能唱得生色增辉,很多同行对她都交口称赞,为她的唱腔着迷。林建华的唱有三大特点:唱人物、唱感情、唱年龄。唱人物,是指她首先从人物出发,用声音去塑造人物性格。她曾扮演《借年》中的爱姐,也曾为电影戏曲片《姊妹易嫁》中素花的唱腔配音,这两个人物同是未出嫁的闺女,又都是在思念未婚夫,林建华很恰当地把握住了她们的性格,塑造出了两个心地、品德截然不同的女性,使听众能“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唱感情,

“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林建华: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爱艺术中的自己

林建华画家(艺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林建华)(1)

林建华,女,1931年2月出生,吕剧表演艺术家,曾担任山东省吕剧团副团长、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剧协分会常务理事、音乐家协会会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吕剧演员,林建华在吕剧园地耕耘了70年,成功塑造了吕剧传统剧目《小姑贤》《借年》以及现代经典《李二嫂改嫁》等作品中的多个主要人物,她精湛的演唱艺术和高尚的艺品艺德,影响了吕剧界几代人,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赞誉。多年来,林建华精心培养青年演员,为吕剧事业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山东吕剧事业贡献最卓著的人民艺术家之一。

林建华画家(艺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林建华)(2)

林建华原名林均凤,1931年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林村一个农民家庭。解放战争期间,在山东各战场为战士演唱,也参加乐队伴奏,是一位文艺多面手。1950年,调入山东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从事本省戏曲的发掘、整理、改革工作。1953年,调入山东省吕剧团,专工青衣、老旦。林建华戏路很宽,青衣、花旦、闺门旦乃至老旦,都演得成功,唱得出色,尤以青衣最佳。她的演唱,韵味儿浓郁,委婉醇厚,犹如天籁之声,悠扬清逸,独具风格,被誉为“吕剧青衣泰斗”。

林建华画家(艺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林建华)(3)

1950年,林建华加工整理传统剧目《小姑贤》(又名《王登云休妻》),扮演剧中的李荣花。一个文工团出身的干部第一次演古装戏,包上“大头”,穿上带“水袖”的戏装,再加上唱腔板眼、锣经伴奏、身段步法等等,实在难以掌握。面对难题,她从头学起,不仅向“化装扬琴”的老艺人学习,还从师于昆曲教师赵则侬、田菊林,从昆曲《思凡》《奇双会》学习传统身段和表演技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丰富了吕剧的表现力。三十年来,她先后扮演过《小姑贤》中的李荣花、《井台会》中的兰瑞莲、《王定保借当》中的春兰、《借年》中的爱姐、《庵堂认母》中的王志贞、《鸿雁传书》《搬窑》中的王宝钏、《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三拉房》中的郭素珍、《穆桂英》《三关排宴》中的佘太君,还有现代戏《东风解冻》中的赵玉霜、《迎春曲》的周爱琴、《团员》中的桂花嫂、《红嫂》中的红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沂河两岸》中的玉凤、《农奴乾》中的洪母等几十个角色。曾荣获1954年华东戏曲汇演二等奖、1956年山东省戏曲汇演一等奖,还参加过赴朝慰问志愿军的演出。

林建华画家(艺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林建华)(4)

“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爱艺术中的自己”。几十年来,林建华总是潜心琢磨艺术,在吐字发声、唱腔韵味上孜孜以求,为发展吕剧的声腔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的演唱顿挫有致、委婉流畅、浑圆浓郁、柔中含刚,同样的曲子,经她一唱便韵味十足,平淡的曲子,她也能唱得生色增辉,很多同行对她都交口称赞,为她的唱腔着迷。

林建华画家(艺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林建华)(5)

林建华的唱有三大特点:唱人物、唱感情、唱年龄。唱人物,是指她首先从人物出发,用声音去塑造人物性格。她曾扮演《借年》中的爱姐,也曾为电影戏曲片《姊妹易嫁》中素花的唱腔配音,这两个人物同是未出嫁的闺女,又都是在思念未婚夫,林建华很恰当地把握住了她们的性格,塑造出了两个心地、品德截然不同的女性,使听众能“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极好的艺术效果;唱感情,是指“艺贵达精”,林建华的唱腔贵在情动于衷而发于声。每当林建华创造一段唱腔时,首先注意的不是音符,而是把重点放在分析琢磨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细微的感情上,同时竭尽全力选用能体现这种感情的唱法,力争把人物的心声传达给观众。比如《井台会》唱腔中声音控制得十分含蓄,细腻入微地体现了兰瑞莲欲爱不敢、欲求怕羞的复杂心情;唱年龄,正如人们赞许说“林建华会给声音化妆”。林建华会用不同的声音色彩去区别角色的年龄和身份。比如《王定保借当》中春兰的唱腔,即使不见其面,仍可听得出这是个闺门少女。如果将其三大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美。美在其声,美在其味儿,美在其情,美在其理。这也正是林建华倾其一生刻意追求的艺术真谛。

林建华画家(艺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林建华)(6)

离休后,林建华把主要精力用在培养青年演员上,精心传授演唱技法,教而不厌、诲人不倦,王淑芝、李霄雯等都是她的高徒。她常说“我不指望你们学成什么小林建华,我希望你们都超过林建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吕剧传承人的她带徒十余人,均在市级吕剧院团担纲主演。她还兼任吕剧院学员班唱腔课教员。为下属地市级吕剧院团担任辅导工作。

如今,虽是鬓发皆白,林建华仍在坚持研究吕剧演唱艺术,凭借“艺不惊人死不休”的恒心和精益求精的执著,努力为吕剧唱腔赋予更华美绚丽的色彩,续写艺术生命中更美妙的篇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