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华山为何被称作西岳(关于西岳华山的传说)

华山为何被称作西岳(关于西岳华山的传说)关于蛙石,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华山前有一大湖,这里荷花盛开,每到夏天娃声四起,一派水乡风光。有一得道成精的青蛙,从大明湖游到这里,见这里可放声大叫,比在大明湖受管制不让叫好多了,便也放声大叫。后觉不足,便变成人形到华阳宫看神,见到神灵受人顶礼膜拜很是羡慕,又听说山顶新建一庙,还没设神位,便想做这新庙之神。原来山顶之庙为真武大帝之庙,为真武大帝担任警卫的龟、蛇二将正在巡逻,识破了蛙大帝担任警卫的龟、蛇二将正在巡逻,识破了蛙精的企图,施法使其恢复原形,并让其变成石蛙永远定在了那里。在华山山腰吕子祠之上,有石似蛙端坐,人称此石为 “蛙石” 。传说二:景光湖的传说华山脚下原是一片泛着微波的阔大水域,人们称之“银光湖”。后来由于风沙侵蚀,水面逐渐变为平地,农民便在平地种上麦子、豆子,当时是按一亩水田顶二亩半旱地面积计算,又加遭旱灾,粮食歉收,但官家不但要收粮,而且还要按水田面积折旱地收取。第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华山以峻秀峭拔而名冠天下,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华山为五峰环抱,酷似一朵莲花。华山景色优美,但是关于华山的传说你了解多少?


华山为何被称作西岳(关于西岳华山的传说)(1)

传说一:回车涧里忠君事

华山西麓有一个很大的山沟,传说这里即为当年晋郤克追齐顷公处——回车涧。据传,当时齐顷公被郤克一直追到华山,围着华山转了三圈,眼看快要追上,情急之下逄丑父使车进入山涧中,借山石遮掩与齐顷公易服换位,并佯令齐顷公“华泉取饮”。演出了一幕“三周华不注”的忠君故事。

传说二:景光湖的传说

华山脚下原是一片泛着微波的阔大水域,人们称之“银光湖”。后来由于风沙侵蚀,水面逐渐变为平地,农民便在平地种上麦子、豆子,当时是按一亩水田顶二亩半旱地面积计算,又加遭旱灾,粮食歉收,但官家不但要收粮,而且还要按水田面积折旱地收取。第二年,天工做美粮食丰收,但这时官家和财主却要来 “验灾”了,一看庄稼长的这么好,便说这哪是“银光湖”简直是“金光湖”,斥责农民是刁民,结果又多收了农民许多粮,弄的农民缺粮吃。农民对此很生气说:“什么金光湖,简直是 ‘精光湖’。”官府、财主知道后,认为这是对官府的侮辱硬加制止,并以 “金”之谐音改为“景光湖”。

传说三:蛙石端坐有妙传

在华山山腰吕子祠之上,有石似蛙端坐,人称此石为 “蛙石” 。

关于蛙石,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华山前有一大湖,这里荷花盛开,每到夏天娃声四起,一派水乡风光。有一得道成精的青蛙,从大明湖游到这里,见这里可放声大叫,比在大明湖受管制不让叫好多了,便也放声大叫。后觉不足,便变成人形到华阳宫看神,见到神灵受人顶礼膜拜很是羡慕,又听说山顶新建一庙,还没设神位,便想做这新庙之神。原来山顶之庙为真武大帝之庙,为真武大帝担任警卫的龟、蛇二将正在巡逻,识破了蛙大帝担任警卫的龟、蛇二将正在巡逻,识破了蛙精的企图,施法使其恢复原形,并让其变成石蛙永远定在了那里。


华山为何被称作西岳(关于西岳华山的传说)(2)


传说四:三仙姑石的传说

在华山东南脚,有三块并立着的黑色巨石,似人形,每块都有两米多高,被称为“三仙姑石”。据传,华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群仙汇集的“仙山”,有一次,几个山民从东南小路回家,走道一片小树林时,听到传来几名女子的谈笑声,透过树间空隙则看到,上面一片五色云彩,云朵中间有一位长得像荷花一样美丽的仙女,左右两名侍女。三名仙女落到地上接着便是一阵香气扑鼻而来。一个山民认出了中间仙女,脱口而出:“她是荷仙姑!”山民们倒头便拜。当人们抬起头时,发现三仙女早已驾云远逝。第二天,当几位山民又经过此地时,发现昨天三名仙女站立的地方突然屹立起三块人形石头。山民们请教庙里的道士,道士沉吟道:“昨天是三月初七,是荷仙姑的诞日,可能是吕洞宾不忘当年八仙过海的情谊,请来仙姑做寿。”于是,在这一带便有了仙姑显灵之说,三块黑石便有了“三仙姑石”之名。

华山为何被称作西岳(关于西岳华山的传说)(3)

传说五:华山石林传说

现在的华山,山上巨石桀立,整座山除了华阳宫里象是没有树似的,据传,以前绕华山周围都是成片的树林,而在一次“水漫华山”后,树林才消失了。今天仍然可以从山西边看到一片石林,据说这就是当年树林的遗迹。民间传说,很久以前的华山景色秀丽,吸引来了东海龙王的儿子,他本想在山前直通海眼的华泉称霸,威风一方,但山上神灵和山民不摆他,这是他很生气,发誓要进行报复。于是他趁东海龙王到天宫找玉皇大帝之机,私自发号施令,水漫华山。正在外巡游的吕祖算知华山面临一场大劫,便施法术将滚滚而来的洪水阻挡在了山腰,然后火速赶至灵霄宝殿,奏明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立即命令东海龙王把水退走,并严惩龙子。吕祖回到华山,很是疲劳,便找了一处地方休息,龙子变做酒保,用酒把吕祖灌醉。吕祖酒后施法想要挽救树林,他把山前的树都移到华阳宫里,当他想把其他的树向山上移时,酒劲上来了,再不清醒的状态下,他用法过度,使大片树林变成了石林。山东边、北边的树尚未搬动,他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因此这些书全被水泡坏了,从此绕华山的树林就消失了。吕祖醒后,非常生气,想找龙子问罪,但聋子以被东海龙王按玉皇大帝的旨意压入大牢,吕祖也没有办法,但他一定要出这口气,于是便在山东面把一块顽石变作龙子之形,并作服罪认错状,让人们登山时进行唾骂,从此华山有了“龙石”。

在华山居住的山民,在水漫华山时,慌乱中有的从山后迁到了山前,这就有了现在的郅家庄、山根郅家庄;山后陈家庄、山东陈家庄之分。当山民们知道是玉皇大帝和吕祖酒了他们时,在山上建了玉皇宫和吕子祠,祭奠神灵祈求神灵保佑。

据历史记载,这山根郅家庄是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黄河发大水,部分住户从郅家庄迁居到了山根高处,故名“山根郅家庄”;陈家庄相传是明崇祯年间,陈姓居民由直隶枣强迁到华山以北居住,村以姓氏取名故叫“陈家庄”,后清光绪十三年,黄河发大水,陈家庄部分居民迁到华山北坡和东边居住,这才有了以后的“山北陈家庄”和“山东陈家庄”。当然这华山东北角的“石林”景观是组成华山的灰长岩特别,风化后沿垂直节理崩塌形成的,这处“石林”造型各异,虽光线变化和视点变化,任由观赏着去想象。

传说六:相约兰桥怨

吕剧曾有一描写争取婚姻自由的传统剧目《井台会》,据传剧中发生的事就在华山一带。河北书生魏魁元“在华山念书”,一日,在井台偶遇打水的蓝瑞莲,蓝一十八岁,舅舅图财把她卖进周家,丈夫53岁,与婆婆好吃懒做又赌,且性情残忍,蓝受尽煎熬。当魏帮蓝打上水要喝时,蓝劝他不要喝以免生病。两人年龄相当,郎才女貌,互诉衷肠,遂生爱慕之情,互赠信物并约定当晚私奔。当晚风雨交加,魏来到华阳宫前的兰桥上,正逢山洪袭来,他把衣衫挂在树上,人被洪水冲走。蓝赶到时,只见衣衫不见魏,便手拿信物也投河自尽。据查,华山山阳原有周家庄,但华阳宫前的石桥据说早已被淤积于地下了。

传说七:仙人桥的传说

华山山阳又一处巨石看似不太稳固的搭在两边,这里紧挨悬崖很是险峻,人们管这一景观叫“仙人桥”,关于“仙人桥”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被人们称作“一代词宗”的金代杰出文学家元好问曾经登临华不注。诗人登高远望,只见远处黄河点点帆影,近处洲渚红树,渔村茅舍,薄烟霭霭,小舟往还,行人如蚁,一派幽静清丽北国江南美景,他被这里的湖光山色吸引,边走边吟“元气遗形老更顽,孤峰直上玉孱颜。……”“妙、妙!”就听有人对所吟之句连声称赞。原来是一老者正向元好问走来,元好问忙施礼并请指教。老者还礼并道歉打扰了诗人雅兴,请他继续吟下去。看到华不注的险峻,及历史上有名的“三周华不注”的故事和诗仙李白吟诵华不注的诗句,元好问接着吟道“龙头突出海波沸,鳖足断来天宇闲。齐国伯图残照里,谪仙诗兴冷云间。乾坤一剑无人识,夜夜光芒北斗殷。”“妙哉,妙哉!”老者又是一番赞叹。由于华不注山势陡峭,诗人边登边吟已是气喘吁吁。老者让元好问停下来休息并指点给他登山之路,走在老者所指之路,果然平缓好走。当他回头向老者致谢时,老者已化作一道白光上天而去,老者所站的地方已成了立在悬崖上的“仙人桥”。

据传,后来元好问写《济南行记》时,曾梦见在华不注山碰见的老者,这才得知老者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根据元好问华不注遇仙的传说,人们在其显灵处修了吕子祠,显灵之处也被人们称为“飞仙岩”或“升仙岩”了。

传说八:山门石的美妙传说

在华不注山东面山坡上,有一约高23米,宽22米的平滑巨石,中间还有一石缝,很像两片关闭的大门。当地山民将此石称为“山门石”。据传,这块似门形的巨石,实际是金牛洞的门,《历乘》对此记载:“华不注山相传内有金牛”,而开启山门的钥匙则为一株古杏树,只要杏成熟后,将树头朝着洞门方向,洞门就会打开。有一会看风水的老财主,经常在这一带东瞧瞧西看看,终于看出了门道,他花高价买下了杏树,待杏成熟后,在一个夜晚真把山门打开。只见洞内有金牛正在磨金豆子,他打开袋子,拼命把金豆装满口袋,正背起来要走时,贪婪之心驱使他把金牛卸下,想把金牛带回家给他日夜磨金豆子。就在走到洞口时,金牛挣脱后朝洞外东边跑去,只听“咣铛”一声山门关闭,老财主被永远关在了洞内,而这金牛在山神追赶下卧于荒草之中,化为石头,这便是现在的卧牛山。

关于这金牛洞另一个传说是在很久以前,有一给老财主放牛的苦孩子,他父母双亡,这财主对放牛娃相当刻薄,每天出去放牛只给他一个饼子。这一天,放牛娃来到华山脚下,见一个老头饿得非常可怜,他忙把饼子分了一半给老人,老人狼吞虎咽的吃完了,非但不感谢,反而又伸出手来要饼子,放牛娃把剩下的一半又给了他,自己紧紧裤腰带,喝了两口华泉水,老人欣慰地点点头,拉着放牛娃来到金牛洞,洞内的金牛正在磨金豆子,老人让放牛娃脱下衣服装金豆子,放牛娃只拿了几颗,老人又送给放牛娃一捧,从此放牛娃不再给财主放牛,他用金豆子换了衣食并买了地,日子越过越好。后来,财主知道了金牛洞的事情,他把金豆子装满口袋,又把金牛卸下,把金磨盘放在牛背上,准备带回家。谁知金牛被磨盘一压,受惊跑出洞,朝泺水方向跑去。这时洞塌方,洞门紧闭,财主被砸死在洞里。金牛正在河里饮水,这时天亮了,金牛就在河边化作一座小山,这就是金牛山。而华不注的金牛洞从此再也没有打开过。

还有一个说法是,在华山下有一个贫苦人家,以上山打柴度日,家里有一个可爱的男孩叫“钥匙”,这名字说是他母亲怀孕时观音菩萨托梦教化而来。有一天,母亲叫钥匙吃饭时,被一个在此寻宝的南方人听见。于是,南方人第二天把钥匙骗到了山门边,让钥匙喊“我是钥匙,开门吧”,刚喊第二遍山门就开了,于是,南方人取了很多金豆子就走了。要是回家把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便夜里带着钥匙来取金豆子。母亲太贪心,嫌金牛磨得慢,就想把金牛弄回家,结果金牛把钥匙踢死,山门也关闭了,为弄金豆子死了娘俩。当地群众在教育后代时,总是以上述大同小异的传说为教材,教育人们不要太贪心。


华山为何被称作西岳(关于西岳华山的传说)(4)

传说九:“世无二郅”

在华山地区有“世无二郅”之说,其一是讲,这普天之下只有华山脚下这一个郅家庄,这是为什么呢?相传汉刘秀当年避难路经华山,村民郅金莲以礼相待,刘秀允登基后封郅金莲为娘娘,封金莲兄为国公。可是郅金莲没等到刘秀登基就死了,后来郅家不知何因被抄家,幸有个别郅姓者逃到他处才得以保全性命。为纪念郅金莲,人们把这个村庄叫郅家庄,但现在村内并没有郅姓人家。

还有另一说法。西汉景帝时,济南的目间姓300余家,仗着有钱有势横行乡里,文帝派河东大阳人郅都为济南太守,郅都“为官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郅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通过郅都的镇压,济南出现了“居岁余,郡中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由于郅都执法严峻,为景帝之母窦氏所记恨,郅都被杀。但郅都的后人幸免于难,据传,曾在华山下居住,人们敬佩郅都,尽管郅姓人家后来搬到外地居住,但人们还是把村子叫做“郅家庄”。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却有郅都其人,也有相传东汉建武年间郅姓在此定居烧窑,以姓氏取村名“郅家庄”的记载,但唯不见其“郅娘娘”及郅都后人得更详记载。

  传说十:吃了道士饿死狼

  华山顶上有座庙,叫真武庙。那是人们为了治水镇邪盖的。早年间,庙里住者一个道士,这道士白天念经,夜里睡觉,每隔三五天下山一次,到十里八乡化缘,要些吃的。老道士在庙里无愁无忧,过地也算是清闲自在。这天道士下山,没有关好庙门,有只恶狼窜进了庙里,饿狼在庙里没有发现吃的,就趴在老道士的床底下睡着了,老道士回到庙里,关好门就上床睡觉了。过了五六天,山下的人不见老道士下山,以为他病了,也没在意;到了第七天,大雪封住了山上的路;第九天,还不见老道士下山,人们不放心,就一起上山看个究竟。来到庙前,只见庙门紧闭,连叫几声没人答应,大家就一起用力把门打开,发现老道士不在屋内,床上枕头也破了,被子撕了个大窟窿,床上有一堆人骨,床底下有一只狼的尸体。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饿狼吃了吃了道士,因为庙门插着,狼又出不去,最后狼也饿死在庙里。从此,华山周围很快传开了“吃了道士饿死狼”的故事,以后山上庙里在也没有住过道士,庙宇也随之荒废了,直到现在只剩几块残砖破瓦,可是“吃了道士饿死狼”的故事还一代一代流传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