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过天王殿为塔院寺正殿:大慈延寿宝殿。此殿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祝愿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延年益寿而修建。殿内供奉五色文殊之黑色文殊。木牌楼拾阶而上是正门,过正门,再踏石阶往上是天王殿。天王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门楣悬匾,上书“敕建护国大塔院寺”八个镏金大字。大宝塔院寺,显通之南,五峰之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为名。永乐五年,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历戊寅,圣母敕中相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壮丽,冠于清凉。命比丘圆广,主其焚修。——《清凉山志》塔院寺“恢巍壮丽 冠于清凉”,建筑布局以牌楼、山门为前哨,廊屋、禅院为两翼,中轴线上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和大藏经阁前后呼应。山门之下,有座明代木制大牌楼,三楼四柱,当心间高大凸起 立柱前后左右设戗柱支撑,立架稳定,檐下斗拱密致,玲珑雅致。正中嵌刻“清凉胜境”。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

五台山朝圣,初入台怀,最先跃入眼帘的就是大白塔。

大白塔轮廓雄浑,气势磅礴,厥高入云,云飞塔移,昼则映日,夜若白光,向被称为清凉山第一胜景,也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性建筑。

大白塔位于塔院寺中,此寺原为显通寺塔院,后寺以塔为名,由塔而显,成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及青庙十大寺之一。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

大塔院寺之建筑

大宝塔院寺,显通之南,五峰之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为名。永乐五年,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万历戊寅,圣母敕中相范江、李友重建。恢巍壮丽,冠于清凉。命比丘圆广,主其焚修。——《清凉山志》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3)

塔院寺“恢巍壮丽 冠于清凉”,建筑布局以牌楼、山门为前哨,廊屋、禅院为两翼,中轴线上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和大藏经阁前后呼应。

山门之下,有座明代木制大牌楼,三楼四柱,当心间高大凸起 立柱前后左右设戗柱支撑,立架稳定,檐下斗拱密致,玲珑雅致。正中嵌刻“清凉胜境”。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4)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5)

木牌楼拾阶而上是正门,过正门,再踏石阶往上是天王殿。天王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门楣悬匾,上书“敕建护国大塔院寺”八个镏金大字。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6)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7)

过天王殿为塔院寺正殿:大慈延寿宝殿。此殿是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祝愿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延年益寿而修建。殿内供奉五色文殊之黑色文殊。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8)

寺院中轴线上最后一进为大藏经阁,面宽五间,两层三檐硬山顶。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9)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0)

底层檐下悬一木匾,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皇帝御笔:“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1)

此诗涉及塔院寺一段掌故。塔院寺除大白塔外,还有一座文殊发塔,传说是文殊菩萨化成贫妇开示众人,遗头发藏在这座塔下。塔在明万历年间重修,但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失火被焚毁。乾隆皇帝在1792年第六次瞻礼五台山时,感慨于文殊发塔被毁,写下此诗。

文殊发塔于嘉庆三年(1798)复建,现在塔院寺方丈院内。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2)

▲文殊发塔(网络图片)

第二层檐下,悬挂着康熙皇帝御笔,康熙二十二年(1683)朝台时所书:“金粟来仪”。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3)

藏经阁正中安置华藏世界转轮藏,为国内现存十座转轮藏遗构之一,明万历九年(1581) 由高僧憨山大师设计,自募资金制造。

此转轮藏八角三十三层,高约十米,上大下小,最上面的一层周长三丈八尺,最下面的一层周长二丈二尺,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放置经书。底装转盘,推之可动。阁内供木刻小佛像1000尊,二层楼内,放经书柜,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的经书二万多册。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4)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5)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6)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7)

▲明代转轮藏(图片来源:老猪的碎碎念)

塔中有塔之营造

大白塔全称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庄严殊丽,巍峨壮观,其建造历史悠远,非一朝一代之功。

《清凉山志》卷二曰:“大宝塔,灵鹫之前,五峰之中,汉摩腾天眼见此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摩腾即白马驮经抵洛之高僧,则早在汉明帝时,五台山上已有宝塔初起。

寺中明嘉靖十七年(1538)所立《重修阿育王所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碑并铭》中有言“昔吾佛大圣人示灭之后,阿育王出,夙禀佛记,广分舍利,授诸鬼神,遍往阎浮建八万四千塔,作将来之真济矣。震旦得名者一十有九,此其一也”,则将五台山此塔也作为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之一。(阿育王建塔事见代州阿育王塔|佛法东来,宝瓶高塔矗碧空)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8)

唐长安二年(702),妙胜造二层八角佛舍利塔,将阿育王铸的舍利塔藏于其腹内。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记载云:“阁前有塔,二层八角,庄严殊丽,底下安阿育王塔,埋葬地下,不许人见,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数也。”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19)

元大德五年(1301),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大白塔,又将唐造的二层八角佛舍利塔藏在塔的腹内。阿尼哥十七岁时作为尼泊尔工匠至吐蕃建造黄金塔,受到元代帝师八思巴的器重并收为弟子,并觐见忽必烈,自此一生在元营造,所成最著者“有塔三,大寺九、祠祀二、道宫一”(《神道碑》)。北京妙应寺白塔即是阿尼哥所建,寺中有阿尼哥立像。另一座为北京西苑护国仁王寺凌空玉塔,已毁。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0)

▲北京妙应寺阿尼哥塑像(网络图片)

大白塔建成后,明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五年(1407),永乐皇帝为招待西藏大宝法王哈里麻(碑文中称葛哩麻巴希),派内监杨升、杨忠及诸藩省官员,匠役人夫二万到五台山修缮显通寺和舍利塔。这次修塔,用砖百万,基石千块,白灰千担,修成高二百尺,阔十二丈,圆腹方基的大白塔,比元代始建的大白塔更加高大,塔院寺也在此时独立出显通寺。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1)

明嘉靖十五年至十七年(1546—1548),白塔因风雨受损,觉义大师集资修缮,添新砖三万块,明矾千余斤,小黄米三十石,用小黄米熬成的稀粥和灰抹压,并新铸宝瓶。

再过三十年,大白塔迎来又一次大修,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慈圣皇太后李氏遣太监范江、李友重修塔院寺,寺内建筑多在此时增建,历时近三年才重修完成。

白塔这次重修,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丈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吊以垂带,悬以金铃,更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诸杂宝,安置藏中。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2)

▲敕重建大塔院寺碑

大白塔就此定型,此后有清一代虽多次维修,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后的形式与风貌并未有大的变动。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3)

喇嘛式塔之瑰宝

大白塔周身青砖砌造,状为藻瓶,为喇嘛式塔。

经1989年测绘,塔高54.37米。塔建于方形塔台上,四周筑以碑垣,碑垣四角建有四个六角单檐攒尖角亭。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4)

塔台上面置有八角形的塔基,塔基周匝单檐挑角围廊,廊内装有写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一百二十个大转经筒。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5)

塔基上是二重八角束腰须弥座,第一层南北两面各嵌小铜佛像四尊,东西两面各嵌三尊,共十四尊,大小不等 姿态各异。第二层束腰四面各嵌铜镜四枚。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6)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7)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8)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29)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30)

二重须弥座上是圆形莲座,外附覆莲三十六瓣,每瓣上雕有佛像五尊,中为大像,四周为小像,共一百八十尊。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31)

莲座上承托着承托着状如藻瓶的高大塔身,外抹石灰,历经风雨后,白石灰剥蚀,很多地方已显黑色。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32)

再上复为八角须弥座,上置十三级相轮,相轮顶端条石出沿,承华盖。

华盖由四层挑木坊构成,木坊上抹麻刀灰三层,铺铜板。铜板为扇形,共五十二块,内外搭按,每缝按铜铸勾头、铜瓦,形成铜脊。

华盖中央为刹座,砖石砌筑。座上置铜刹,铜刹分三截,底为覆盆式,莲瓣突起,中为花瓶状,顶为葫芦,满身镏金。铜刹用八根铁链与华盖锚固。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33)

铜刹正面铸有“慈圣宣文皇太后重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大明万历九年四月八日造”等字。铜刹顶端有铁针。在第三层挑出的木坊端头,钉铁铸垂挂三十四块,一铸“佛”字,一铸法轮,每条垂挂悬吊铃三个,共一百零二个。连同塔腰铜铃在内,共计二百四十六个。

五台山文殊禅林寺(五台山塔院寺清凉胜境)(34)

风吹劲向不同,铃铎响声各异,清音宜人,饶有一番风趣。古人诗句,已写尽大白塔之风姿:

宝塔白毫光,传从阿育王。

万山如磬拜,千佛共称扬。

铃铎迦风乱,栴檀逆鼻香。

夜深闻梵乐,清切动悲伤。

百尺轮王藏,庄严不可当。

曲藏无量佛,巧创大明王。

登眺多高阁,经行有步廊。

规模拟忉利,形胜擅清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