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旧率和成新率(改版率破折旧率)
折旧率和成新率(改版率破折旧率)节目在嘉宾上,进行「精准收敛」。虽然,相亲大概率的就是年轻人的事儿,但是,节目还要精准收敛到95后这一批更聚焦、更集中的人群上。男女嘉宾年轻化——第三年,则是「主动创新」,推出了「95后青春特别季」新改版。对比第二年的微创新,今年是改版率至少在50%以上的大型改版;对比第三年客观条件倒逼的被动创新,今年则是内生性驱动的主动创新。那么,为什么东方卫视要在这一年、这一季,做这样一场创新呢?这次创新,非常聚焦,就是以「95后青春特别季」为题眼,进行整体改版。
推出四年,《中国新相亲》的确不负其名。
这个「新」,从来不是停留在它推出第一年时候的「新」,而是一年又有一年的新花样——
第二年,是「微创新」,推出了「抢亲」新机制。在家长没有推出「爱情小船」情况下,第二现场子女可以通过抢亲与台上嘉宾告白。这一机制的引入,大大增加了节目的不确定性,也让两代人之间的碰撞更加鲜明;
第三年,是「被动创新」,推出了「云相亲」新模式。启动Vlog的嘉宾UGC短片、启动云端小红娘的全新设置,不仅是疫情之下应急的被动创新,同时它也打开了也许符合中国当下乃至未来越来越云上生活的新相亲新思路;
第三年,则是「主动创新」,推出了「95后青春特别季」新改版。对比第二年的微创新,今年是改版率至少在50%以上的大型改版;对比第三年客观条件倒逼的被动创新,今年则是内生性驱动的主动创新。
那么,为什么东方卫视要在这一年、这一季,做这样一场创新呢?
青春季大创新这次创新,非常聚焦,就是以「95后青春特别季」为题眼,进行整体改版。
男女嘉宾年轻化——
节目在嘉宾上,进行「精准收敛」。虽然,相亲大概率的就是年轻人的事儿,但是,节目还要精准收敛到95后这一批更聚焦、更集中的人群上。
比如第二期,第一位女嘉宾是25岁(1996年)的潜水教练,第二位女嘉宾是24岁(1997年)的旅游体验师;第三期,第一位女嘉宾是24岁(1997年)的文化公司总经理,第二位女嘉宾是22岁(1999年)的刚毕业的海龟高材生;而即将播出的第四期的两位1997年、1999年的女生,同样也是非常优秀、值得期待的。
按照每期节目节目2名嘉宾来算,整季节目就有至少20-30名95后嘉宾登场,由此,它做出了一个非常聚焦的95后中国新相亲人群的社会观察小样本——
我们发现,他们向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有很多新潮职业的打工人,比如潜水教练、旅游体验师还有自媒体人,有很多身兼多职的斜杠青年;比如既是总监又是Rapper、既是网球教练又是DJ。透过这个节目,你会发现,95后这批社会新力量们,他们对职业的认知,95前与95后会有鲜明差异。不再是定式地向往大厂、向往稳定,而是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力的发挥,至于是在大厂、小厂还是创业,都无妨。
我们发现,他们向往灵魂契合的婚恋。比起关心房产、收入、职位的物质层面,他们更关心精神领域是否能够神交。比如第三期,第一位女嘉宾想要寻找的,是一个有趣的灵魂;第二位女嘉宾想要寻找的,则是一个自由的灵魂。她需要的,是一段「超自由关系」,「不因为繁衍而结婚,不用金钱捆绑彼此,也不试图改变对方」。
这才是中国新相亲啊,新不是新在模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它呈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新人类,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追求怎样的婚姻。
虽然,仅仅播到第三期,样本量还不大。但是,我们发现,属于95后的中国新相亲,是精神自主、灵魂自由、人格自信的。
现场氛围年轻化——
相较于前三季强调代际感的相亲氛围,显然,这一季节目组想要给这个相亲氛围「减龄」与「去代沟」。
新增了观察团,两位快人快语的「爱神姐姐」张萌和思文,帮助不太熟悉镜头、舞台的男女嘉宾和亲友们进行更好地无障碍沟通;
调整了亲友团,打破以往聚焦于强代际感的父母为主的原生家庭,新改版后,可以是父母也可以不是父母,姐姐、表哥、舅舅、挚友,甚至同事都可以。
这个设定,其实是适合于真实语境下的中国新相亲的。
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的相亲,不再是一定由父母为主导、为发起,而可能就是好友甚至同事,尤其对于大城市的年轻人而言,往往离家万里,父母鞭长莫及,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的相亲,也不再是一板一眼,而是更加随性、真实、洒脱。比如就像第三期节目中,5号家庭表哥甚至给女嘉宾推荐3号男嘉宾,说,自己表弟要真喜欢,自己抢亲就好;比如第二位女嘉宾称呼张萌、思文以及现场观众,都叫「姐妹们」,这就特别年轻人的说话做事范儿了。
环节强化年轻化——
为了更向95后相亲人群直接、大胆、爱表达的代际特性靠拢,青春季的《中国新相亲》特别增设了具有网感的「抢麦」环节,5位第二现场的嘉宾只有1位能够抢到话筒,抢麦成功便可得到与第一现场嘉宾进行唯一沟通机会的特群。
节目甚至开放了不小的自由度,让嘉宾们可以自主设置问题,比如第三期的第二位女嘉宾,要求男嘉宾们现场来一段rap,因为她觉得会rap的人相对是灵魂自由的人。节目中,很多要求、反应、选择都在意料之外,但这恰恰是看似有几分跳脱的95后,他们在重新定义中国新相亲,拒绝标准化、流程化、模式化,而要更有态度、更有个性、更加私人订制。
改版的「远虑」与「深谋」中国综艺,总是一潮接着一潮,然后大浪淘沙之下留下其中一两个代表作品。
代际婚恋交友节目,也是不外如此。就是在2018年左右,集中涌现出了一批同类型节目,最终留下来的经典节目之一,就是《中国新相亲》,作为一代综艺潮中的胜利者,也作为东方卫视相亲品类中的代表作。
然而,既然模式这么经典,为何又要在这一年、这一季,主动发起这样一番也许会面临市场挑战、面对观众挑错的重大改版呢?为什么要主动去承担这样的风险与压力呢?平平稳稳地继续下去、重复下去,难道不香吗?
1号认为,这次改版,基于远虑。
诚然,复制已有的成功,是最稳妥、最保险也最省力的,但是,这种暂时的安稳是以未来的危局作为代价的。因为,内容产业是非标的,一定不能刻舟求剑,别说三年一个代沟,甚至一年就是一番光景。
综艺模式的「折旧率」更快、更高,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两三季后就会IP失灵。既想保住已经创造出来的IP,又想达到新综艺的效果,就要赶在IP老化之前提前完成转型。
所以,我们才看到了,从第二季到第三季到第四季,随着《中国新相亲》的年份越旧,节目改版的力度也越大,第二季只是微创新,第三季还是被动创新,第四季就是主动的大改版,就是以改版率对抗折旧率。
这方面的意识,《中国新相亲》团队相比是领先的,所以,去年,他们才会是中国云相亲模式的首创者,今年,他们又是同类节目中年轻化转型的首创者,这种集中体现当代95后年轻人婚恋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节目,是目前其他同类型节目中所没有的,所以,也是目前《中国新相亲》所特有的。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中国新相亲》这档节目的「核心模式点」——
呈现出每一年,中国那个当下相亲的最新形态,就是《中国新相亲》。而不在于,是不是有父母在场,是不是有代际碰撞,因为属于中国新相亲的意识、形态,也是每年都在变化的,今年最in的新相亲形态,也许就是云上的,明年最in的新相亲形态,也许就是最有年轻主张表达的,而做节目的人,就是要抓住每一年中国新相亲的新变化。
这种改版,也许在某一年、某一次,未必都能次次精准、次次到位,甚至可能会面临一些质疑、挑战,但是大的方向、长远的考虑,它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而在节目改版背后,1号似乎看到更多——
这个改版,不仅有「远虑」,亦有「深谋」。
这似乎不是一个在节目言节目的改版,而是一个自平台至内容的改版。
我们知道,东方卫视这几年来,做「代际」是非常优势、非常突出的一个标签。但是,今年以来,东方卫视却在代际间,从相对均衡的「老一代」与「小一代」,转为更加侧重「小一代」,换言之,就是强化其「年轻厂牌」。
这不仅仅是东方卫视频道而言,而是关系到了SMG流媒体战略整体。聚焦全网、全媒,年轻人是这个流媒体战略中最有价值的受众群体,因此,从品牌的包装、到渠道的建设、到内容的生态,都要进行整体的年轻化转型。
那么,自然,《中国新相亲》作为东方卫视旗下重要节目之一,也要起到协同作用。有了越来越多年轻化的内容,加之东方卫视布局年轻人群体的全网新媒体矩阵渠道,才能形成全新认知的年轻化东方卫视品牌。
不知道你是否认同这样一句话——
节目,是有时代感的。
而为什么节目要做改版,就是要去掉过时的时代感,加上当下的流行元素。而所有当下的流行元素,又会变成下一个时代过时的时代感。
这一季《中国新相亲》的改版,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去掉一些正在变旧的1.0版、2.0版、3.0版新相亲元素,增加一些正在蓬勃的4.0版新相亲元素,但即使这个版本,未来也会被更新的版本所继续优化。
而当历史回望,我们会在一季一季的《中国新相亲》中,看到某一年、某一代,中国年轻人在那个当下,是那么相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