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名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摇曳青春)
伯德小姐名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摇曳青春)她的叛逆就此开始,先是选择了与父母所期望相反的大学,父母希望她的大学离家近一些,但是她却选择了很远的大学,认为这样方便“远走高飞”。当父母管教孩子到一定地步时,反而适得其反,而克里斯汀也是一样,她渴望独立自由的生活,所以她计划着“远走高飞”。在这里我想说,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父母总是从小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要听从自己的安排。小到帮孩子挑选衣服,大到帮孩子选择人生。很少有父母问问孩子真的喜欢他们所安排的一切吗,而是一味地认为: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当随着克里斯汀慢慢地长大时,注定她的心里思想和母亲已经有了很大的偏差,所以克里斯汀与她的母亲出现了许多分歧,也因此经常吵架。
一个人的一生很长,若是说起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除了童年,那便是青春了。也许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度过的,但是近几年的文学作品不乏“疼痛青春”的出现。
相比我们国内的“疼痛青春”和日本的纯爱青春来说,欧美国家则是很喜欢拍出放肆、叛逆的青春。其实欧美的青春电影比较贴切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血液中都有着叛逆、躁动。
《伯德小姐》这部影片唤起了观众对已逝去的青春的怀念,也让我们从《伯德小姐》这部影片中的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年少青春的影子。
原本名叫克里斯汀的女主,无法抵抗父母的安排,去了教会的学校读书,尽管她不满意父母的安排,但是由于年龄小,无法反驳父母,只能乖乖听从父母的安排。
在这里我想说,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父母总是从小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要听从自己的安排。
小到帮孩子挑选衣服,大到帮孩子选择人生。很少有父母问问孩子真的喜欢他们所安排的一切吗,而是一味地认为: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当随着克里斯汀慢慢地长大时,注定她的心里思想和母亲已经有了很大的偏差,所以克里斯汀与她的母亲出现了许多分歧,也因此经常吵架。
当父母管教孩子到一定地步时,反而适得其反,而克里斯汀也是一样,她渴望独立自由的生活,所以她计划着“远走高飞”。
她的叛逆就此开始,先是选择了与父母所期望相反的大学,父母希望她的大学离家近一些,但是她却选择了很远的大学,认为这样方便“远走高飞”。
她开始将头发染成母亲反对的颜色,甚至在衣着打扮上也和母亲从小到大要求的恰恰相反。甚至去和父母反对的那种类型的男孩谈了恋爱,并且擅自擅自改名为伯德小姐。
但是随着经历的事情,我们的女主从克里斯汀变成了伯德小姐后又变回了克里斯汀、从远走他乡到回归故里、从叛逆到长大,甚至是与母亲的关系从反抗到理解。我们的克里斯汀似乎长大了许多,我想这就是成长吧。
青春的叛逆总是要在一次次的反复折腾中才能得到成长与释怀,也是我们常说的“不折腾不青春”。
这部影片也折射出了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父母太过于管教孩子,以及父母斩钉截铁的帮孩子选择未来的人生。
小依若是未来当了母亲,那么我会让我的孩子有很多自由独立的空间。他的房间可以充满自己的涂鸦,喜欢上下床或是双人床都随他自己去挑选。我不会去计较他床头的玩具是否摆放的整整齐齐,因为不整齐才是孩子独有的特性。
我未来的孩子,若是喜欢将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我也不会去阻止她,我们都是从那个叛逆的年纪过来的,我认为他长大后会发觉叛逆时期的他是多么的令人啼笑皆非。
我希望的是孩子自己慢慢地明白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而这需要时间的验证,而不是在他做错事情时我咄咄逼人的让他认识错误。
每个父母爱子心切都能理解,但是孩子的人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想象与希望去成长,我们应该教会孩子顺应自己的性格去成长,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应该懂得在这个世界上,保持自我、做真正的自己试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父母不应该将孩子的个性与未来扼杀于摇篮中。
影片中克里斯汀的母亲总是对她说自己赚钱有多么辛苦、养育她要花费多大的财力与经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喜欢对子女“抱怨”,让她们知道自己的不容易,想通过这个方式让孩子好好读书。
但我认为父母的“抱怨”教育方式应该变成鼓励教育方式,培养一个自信满满、充满阳光的孩子,而不是将他变为自卑、阴郁的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青春中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