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桥民间艺术巡游(南阳大型民间文艺踩街不可或缺的古装立体无言艺术)
玉桥民间艺术巡游(南阳大型民间文艺踩街不可或缺的古装立体无言艺术)现当代,在南阳市历年举办的大型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中,都会出现众多传统的民艺表演中,而青华抬妆古饰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观看,并且,青华抬妆古饰还经常受邀到邓州、镇平、洛阳、许昌、襄樊、荆门等地演出,受到了广泛好评!建国后,随着火星社的解散,这种活动基本中断。但它来自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洋溢着人们乐观爽直的气质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而竞相发展。改革开放后,青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保护,由镇文化站协助青南村和青北村从事抬装古饰表演的老艺人们,向卧龙区文化局申报成立了“卧龙区青华镇民间艺术协会”,吸收会员300余人,青华抬装古饰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结束了过去自然发展、松散无序的状态。每次活动时十几装古饰在起相互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使抬装古饰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壮大阶段,现在可表演一百多个剧目
青华镇位于卧龙区的西南部,毗邻邓州、新野、镇平三县市,因受地理区位、历史和习惯的影响,群众文化十分活跃。青华的装古饰由来已久,相传明初,山西移民到河南南阳,安家于青华带,日渐形成两家规模较大、有影响力的商号。为利益竞争,吸引顾客,祈求火神保佑,开始举办抬装古饰表演,自此,抬装古饰得以代代相传。2008年被评为首批南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民间杂技)。
青华古饰因为表演时是用人抬着进行表演的,所以又被称为“抬装古饰”,凡是亲眼看过青华抬装古饰的人都赞口不绝,说它是“立体古饰”、“无言的艺术”。抬装古饰是一种较为大型的艺术表演,其底为上乘的硬木制成的方桌,桌面下面两侧各竖一根一丈八尺的抬杆。木桌中心以铁制的芯子,穿桌面插入其下加以固定,上分两股或者三股插座。表演者站立于插座的脚蹬上,身体与“丁”字形铁架一起,从下至腰间用白布裹紧固定。有两股插座铁棍的,可站立两位表演者;有三股的可站立三位表演者。通过一些道具扮成一幕戏,一妆为一个剧团,表演的多是传统剧目中的一个镜头。在这些表演中,胆子大的扮演主角居中,稍次者则分列较低的两侧一般的抬装古饰高度为4米,抬起行走时高达5米,但是,高而不危,表演者只有站得高,才能被远处的观众看见。
一般来说,每装古饰有八个人抬着前进,这八个人都是身强力壮的中青年男子。他们身穿一色的传统服装,伴随着锣鼓节奏缓行,并闪动腰肢,使长长的抬杆上下晃动,左右摇摆。抬杆上的小演员们随着抬杆的晃动摇摆,翩翩起舞,表演气势非凡。在抬装古饰上进行表演的多为7至11岁、眉清目秀胆大心细的少年。他们分别扮饰古代戏剧中的典型人物,较常见的人物和场面有“白蛇传”、“寇准背靴”、“征辽东”等。如“征辽东”一装八位壮汉扮成八位勇士,抬着征辽东的战车,佘太君站在战车上威风凛凛,杨金花手捧帅印位于太君身边,杨宗保和穆桂英,一人持刀,一人握枪,立于佘太君手举的银枪之上,虎虎有生气,展现出了穆桂英征辽东时的赫赫气魄。
据老人们讲,抬装古饰鼎盛时全镇共有16个火星会,每个火星会有一装古饰,一盘锣鼓,每当正月十五火抬装古饰星爷生日,16个火星会便在青华街上进行表演,16装古饰、16盘锣鼓,甚是热闹,其盛况能吸引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人前来观看。当时古饰表演时间是正月十五一天,有时为欢庆元宵节,正月十六再继续一天,但有时能连续演出三四天。这里的原因与一个故事有关:相传有一年,河北的一群商人慕名前来观看,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有骑马的,有步行的,等赶到青华时,已错过了看表演的时间,在商人的要求下,好客的青华人在正月十七这天又表演了一次,正月十八这天又为第二批赶到的客人表演了一次,老艺人们每每讲到这段往事,无不为青华的抬装古饰艺术感到自豪和骄傲。
建国后,随着火星社的解散,这种活动基本中断。但它来自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始终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洋溢着人们乐观爽直的气质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而竞相发展。改革开放后,青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保护,由镇文化站协助青南村和青北村从事抬装古饰表演的老艺人们,向卧龙区文化局申报成立了“卧龙区青华镇民间艺术协会”,吸收会员300余人,青华抬装古饰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结束了过去自然发展、松散无序的状态。每次活动时十几装古饰在起相互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使抬装古饰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壮大阶段,现在可表演一百多个剧目,并曾多次参加大型民间艺术活动。
现如今,青华抬妆古饰的传承人名叫赵成玉,1952年10月6日出生。70年代,赵成玉开始受老艺人华云亭的影响,参与表演传统剧目《白蛇传》剧目。1995年改革开放,赵成玉同青北村孙图华、杜新本三人成立了青华镇民间艺术协会。1996年至2011年间,多次出演《柳毅传书》、《杜十娘》等剧目,为倡导青华抬装古饰不失传,赵成玉与他的团队多次活跃于南阳、邓州、镇平、新野等区县之间进行演出。抬装古饰自三百多年前从山西洪洞传入南阳卧龙区青华镇后,历经风风雨雨二十多代老艺人的传承,从古时的会馆到民国的火星社以及解放初期老艺人华云亭、王金海、张荣庆,直到现在的赵成玉,在60年代一度濒临绝迹,一直到现在星火相传,走过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1995年赵成玉和同辈自发成立了民艺会,在这段时间里,抬装古饰断断续续得以勉强延续。看似杂技,胜于杂技,技艺的玄妙 ,巧夺天工。在老师伯华云亭的传导下,师叔王金海、张荣庆二位老艺人的热情授艺中,赵成玉熟练地掌握了抬装古饰这项技艺的奥妙,为了不使青华抬装古饰这门地方特色艺术失传,赵成玉又将此艺传授给了乡侄郭山、儿子赵剑英二人。2006年在人民公园汇演,获得文艺大赛奖状。2007年接受南阳电视台《乡村纪行》栏目组采访。
现当代,在南阳市历年举办的大型民间文艺“踩街”活动中,都会出现众多传统的民艺表演中,而青华抬妆古饰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大批群众驻足观看,并且,青华抬妆古饰还经常受邀到邓州、镇平、洛阳、许昌、襄樊、荆门等地演出,受到了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