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被诸葛亮骂死说了什么(王朗跟诸葛亮对骂)
王朗被诸葛亮骂死说了什么(王朗跟诸葛亮对骂)这个弱点就是,王朗是汉朝大老元臣。诸葛亮从这个方面入手,首先说明了汉末的乱世,就是因为朝廷之中充斥了卑鄙无耻的臣子而造成的。如果诸葛亮没有合适的应对措施,那必然将落入王朗事先为他设好的陷阱里。但是,诸葛亮在听了以后却放声大笑,因为他根本对于王朗的威逼利诱根本就不理睬,他只是抓住王朗的一个弱点,就轻易地击败了王朗。王朗在话里安排诸葛亮,试图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证魏国的建立才是顺应了天意和民意,而依次证明诸葛亮的北伐是不识时务,出师无名,违背了“天意”。王朗能说出那样的话就说明他是看清了当前的局势的,曹操的军队在数量上绝对是远超刘备的蜀军,所以王朗觉得诸葛亮北伐简直就是自寻死路,甚至质问诸葛亮为什么要和天下作对?在王朗看来,以诸葛亮的智慧完全应该认清局势,但是还是选择了逆天而行,诸葛亮在听完了王朗的话之后竟然也不知道用什么反驳他,但是这些话里面还是有漏洞的。
《三十六计》中有这样一句话,“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又言“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使敌方充分相信我方,并安然不动,麻木松懈,在暗中却谋划克敌致胜的方案,经过充分准备后,相机突然行动,不让敌人察觉而采取应变措施,这就是外表友善,内藏杀机。
这两句话,用来形容《三国演义》“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朝”一回中,诸葛亮与王朗那场阵前骂战,实在合适。
在于诸葛亮的“开场骂”中,王朗那是口若悬河,一招接着一招,看着大有道德圣人的风采。但仔细一想,王朗的话并不是全无道理,甚是很有逻辑。但奈何他的对手是诸葛亮,面对孔明不卑不亢的回应,王司徒便开始逐渐有些难以招架了。
王朗在话里安排诸葛亮,试图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证魏国的建立才是顺应了天意和民意,而依次证明诸葛亮的北伐是不识时务,出师无名,违背了“天意”。
王朗能说出那样的话就说明他是看清了当前的局势的,曹操的军队在数量上绝对是远超刘备的蜀军,所以王朗觉得诸葛亮北伐简直就是自寻死路,甚至质问诸葛亮为什么要和天下作对?
在王朗看来,以诸葛亮的智慧完全应该认清局势,但是还是选择了逆天而行,诸葛亮在听完了王朗的话之后竟然也不知道用什么反驳他,但是这些话里面还是有漏洞的。
如果诸葛亮没有合适的应对措施,那必然将落入王朗事先为他设好的陷阱里。但是,诸葛亮在听了以后却放声大笑,因为他根本对于王朗的威逼利诱根本就不理睬,他只是抓住王朗的一个弱点,就轻易地击败了王朗。
这个弱点就是,王朗是汉朝大老元臣。诸葛亮从这个方面入手,首先说明了汉末的乱世,就是因为朝廷之中充斥了卑鄙无耻的臣子而造成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话并没有向着王朗预兆的方向发展,反倒连着自己的“老总”曹操一起被骂。诸葛亮说他“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不仅是反攻,更是从头到尾的嘲讽。
在那个年代,忠义一直都是最重要的东西,王朗身为汉朝元老,却在大汉最需要人拯救的时候选择了投靠曹操,这显然违背了忠义的原则。
所以诸葛亮直接指责王朗:“吾素知汝所行,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诸葛亮的连续发问,使得王朗一时哑口无言,他犯了这个社会最大的错误,即使自己之前说的话再有道理,也无济于事。
诸葛亮辛辣的把王朗痛骂一番,使得王朗无言以对,气得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王朗本来想依靠口舌来压服诸葛亮,没有想到自取其辱。
当然了,这都是小说中的情节。真实历史上的王朗是一个政治、军事能力都不错,大局观出众,且讲究规矩、提倡礼教,待人真诚友善、为人宽容节俭的人,这和小说、电视剧中的形象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另外,真实历史上的王朗并没有参与对蜀汉的防御和征讨行动,当然也就并非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了。不过小说中的这一回,确实是一场精彩绝伦的骂战。从这场骂战中,我们也看到了诸葛亮无与伦比的口才。
一个人的成功,必须是高智商与高情商的完美结合,即“成功=智商 有效社交”,从诸葛亮与王朗的骂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有一副好口才是多么重要,多么厉害。
这套《口才三绝》系列,包括了众多人际交往的技巧。书中没有过多对语言和口才知识的赘述,只是用简单、实用的办法告诉我们,如何说出让人爱听的话,如何说出让人开心的话,如何说出拒绝却不伤人的话。
该系列包括《口才三绝》、《为人三会》、《修心三不》,总共仅需49.9元,却是能让你受益一生的3本书。
想要购买的朋友们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