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80年90年的童年回忆(我们的回忆6070年代孩童的记忆)

80年90年的童年回忆(我们的回忆6070年代孩童的记忆)在房屋的西南角是我家的烟囱,烟囱的主体距离房屋还有约1·5米的距离,叫烟囱脖子。在烟囱脖子上摆放两个草编的鸡窝,这是为小鸡产蛋时候专用的设备。在烟囱脖子的东侧摆放着一个木条板钉制的鸡舍,能够喂养10多只的小鸡。 在进屋的对面,也就是西侧的墙面正中间上方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下面摆放着一面大镜子,在镜子的两侧有大小不同的相框,相框内镶嵌着我们家庭不同时期的照片,有的照片还别在了相框的外面,整体的结构呈品字形。在南北炕的西侧用木方垫起的箱柜上面叠放着被褥及枕头,都快要到顶棚了。四周除了窗户的位置外,其余包括顶棚都是用报纸粘糊的,每年快要到春节的时候都粘糊一遍。 在室内南侧的锅台与小土炕之间有一个对开的门,门的两侧是雕刻铆镶嵌的镂空对称图案,是典型的清朝时期隔断。厨房与卧室是用大约2厘米厚的木板隔开。进入卧室的左手边也就是房屋的南侧是一个大约2米宽、4米多长的土炕,右手边也就是卧室的北面是一个大约

孩童记忆

我是60年代出生在东北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下的一个小山村里,村里距离最近的火车站有20多公里,距离县城有40多公里。无论是通往火车站还是县城的道路就是一条沙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通往外界的交通工具无外乎也就三种。第一种是每天就一趟的路过客车。到达我们这个村的时候已经是座无虚席,就是能够站着的地方也是非常有限,可以说是无立足之地。能够挤上客车的也是非常幸运的了。有聪明的人做上行的车做到终点,也就是说从始发站上车,不仅自己有座还能为中途上车的亲属沾上一个好的位置。第二种就是有出村送粮、村里的小卖部等集体采购办理公务的牛马车。这需要事先要去村里问一问哪天有,是去县城还是去火车站。搭这个车也不是谁都可以,如果你在村里的的人际关系一般搭这个车也搭不上。第三种就是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购买的自行车。那个年代谁家要是有永久、凤凰、大金鹿等品牌的自行车,那么它家的家庭就算是好的家庭。和他家关系好的如果有急事也可以斗胆去借一次、两次。

我家的房屋是坐落在村里的中间位置。在这一栋房里住了两户人家,东侧是一户人家,我家是住在西侧。据说这栋房屋的主人曾经是一家大地主。我家的房子大致是南北长6米、东西长8米,是一个低矮的的泥土结构草房。

进入房门的左侧既能够看到一个低矮的锅台,一口10印的大铁锅、木制的锅盖在那,正对面靠着北墙的位置是一个1·5米宽的小土炕,土炕的外面有一个60多厘米的隔断连着还是一口大铁锅。进屋的右手边,也就是我家东墙的位置并排摆放着两个直径大约80多厘米、高约有100厘米的黄泥陶瓷水缸,用于承装日常生活用水。可别小看这两个水缸,春夏季的时候用来盛水,进入秋冬季的时候就用其中的一个淹酸菜,以备冬春季食用。淹酸菜就是把整颗的大白菜用水洗净,一层层摆铺在水缸里,每层放盐少许,找块大石头压在上面,填满水等待发孝之后即可食用。

在室内南侧的锅台与小土炕之间有一个对开的门,门的两侧是雕刻铆镶嵌的镂空对称图案,是典型的清朝时期隔断。厨房与卧室是用大约2厘米厚的木板隔开。进入卧室的左手边也就是房屋的南侧是一个大约2米宽、4米多长的土炕,右手边也就是卧室的北面是一个大约2米宽、4米多长的土炕,也就是对面炕。进入屋内的正对面是一个大约70、80厘米宽的南北条形炕。这个条形的小炕主要是北面炕的烟道。所有炕的高度大约70厘米左右,在炕的边上还有15X5厘米的木制炕沿。在炕沿的底下顺着炕沿有一根细细的长绳,每个人都可以拽这个细绳来开关电灯。室内的炕呈凹字型。在这个条形炕的前面摆放了一张落地的、带两个抽屉的的条形桌,在这两个抽屉的中间有一个对折的料扣(门鼻子),中间上了一把锁,这把锁只有家里的大人才可以打开。

在屋内南面的炕上即是前窗,前窗两个相连,每个大约宽是1·5米、高是1·2米,是单层玻璃的那种,窗户是上下两层对半分,下面是固定的一块玻璃,上面是雕刻铆镶嵌的图案外敷一块玻璃,上面的这扇窗户是可以向外推起的,用木棍只起来可以通风。

在屋内的北面炕上就有一扇窗户与前面的窗户一样,也是单层玻璃。

在进屋的对面,也就是西侧的墙面正中间上方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下面摆放着一面大镜子,在镜子的两侧有大小不同的相框,相框内镶嵌着我们家庭不同时期的照片,有的照片还别在了相框的外面,整体的结构呈品字形。在南北炕的西侧用木方垫起的箱柜上面叠放着被褥及枕头,都快要到顶棚了。四周除了窗户的位置外,其余包括顶棚都是用报纸粘糊的,每年快要到春节的时候都粘糊一遍。

在房屋的西南角是我家的烟囱,烟囱的主体距离房屋还有约1·5米的距离,叫烟囱脖子。在烟囱脖子上摆放两个草编的鸡窝,这是为小鸡产蛋时候专用的设备。在烟囱脖子的东侧摆放着一个木条板钉制的鸡舍,能够喂养10多只的小鸡。

在烟囱的西南位置,也就是院里的西侧靠近院子栅栏处,有一个用木杆搭起的长宽3米左右、离地有1·8米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增加2米的木栅栏玉米楼子,用来存放玉米等粮食作物。在玉米楼子的下面还饲养了几只大鹅。

在住房的西侧有一个面积大约30多平方米的仓房,主要用于存放日常食用的粮食等副食产品(米、面、油、蔬菜等)。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自行车每天都存放在这里。

在住房和仓房的西侧及北侧是我家的菜地。菜地的南北有20多米、东西长有30多米。在住房的后面有一处70多厘米深的,每年冬季临时存储土豆、萝卜、白菜的地方。进入冬季最寒冷的时候,这些东西就要存放在室内的厨房。

在进入腊月之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蒸馒头、蒸豆包,做豆腐,炸麻花、炸豆腐、炸丸子等,每每这个季节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从家里开始做的那一天开始,几乎每天都能偷着吃(大人们告诉要等到过年在吃)。我们家把这些蒸、炸的食品统统放在了两个大缸里,这样也避免了老鼠的光顾。怎么偷着吃呢?一个是注意看着大人们把钥匙放在了什么地方,趁着他们不注意偷偷地拿走钥匙自己打开仓房的锁头,再把钥匙放回原处。另一个就是借着大人们让去仓房取东西,这个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求去,一个人去了另外的也必须去,大人们也是知道孩子们的心机,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孩子们趁机偷点喜欢的东西放在外边儿好找的地方。

那个年代的孩子们确实是盼着过年,也就是过春节。在过春节的时候虽然和大人们忙忙碌碌着,粘糊报纸、贴对联、贴福字、贴窗花,粘糊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室外高高悬挂着的红灯笼或五颜六色的彩灯,帮助大人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内心确实是美美的。除了室外高挂的大灯笼外,我的父亲还给我们作了手持的四边形的玻璃灯。四边的木条框都有凹槽,这是用来镶嵌玻璃的,在四方形底座的正中间的位置有一根钉尖朝上的钉子,这个钉子就是用来安装红色或白色蜡烛的。夜晚点着蜡烛,手挑灯笼出去也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之所以盼着过春节想法很简单,可以穿上新衣服、吃上糖果、燃放鞭炮,可以吃上许多平时很少吃到的东西,同时长辈们还给一分、二分、五分的成卷硬币或是一角、二角、五角的新钱纸币作为压岁钱,孩子们就非常地满足了。从正月初一开始,孩子们就走街串巷、到左邻右舍去拜年。拜年的过程中除了礼仪之外,更主要的是还能够品尝到邻居们家家户户准备的花生、瓜子和不同的糖果,有礼尚往来的还能够得到几元钱的红包。

记得我在5、6岁的时候,也是在快过春节的时候,母亲给做了一套新的棉衣、棉裤。每天都拿出来看看,就盼着快点过春节好能够快点穿上新衣服。刚刚过了腊月二十三,我们就急不可耐的穿上了新的衣服出门,喊来了一起玩的小朋友显要了一番。大家为前卫后,都说好、真漂亮!这时的我已经是忘乎所以了,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起了骑木马的游戏。在这个小山村里哪有什么木马呀,我们这几个就前后排开骑在邻居家的低矮的土墙上当作木马,煞是威风。玩的正酣,母亲出来喊我们回家吃饭,一看我新穿的棉衣上沾满了尘土,立马高高的嗓门臭骂我一顿,并随手抄起了一根棍棍,打的我使劲的哭喊。这时在屋里的爷爷听见了我的声音,出来一看说了一句,“不就是一件破衣服吗,干嘛打孩子呀”。我得到了解脱,跑向了爷爷 。说时迟那时快,爷爷边说边把我身上的衣服撕了开来、脱了下去 ,扔到了地上。整个过程也就是几秒,这回确实是破衣服了。衣服扣子掉了,衣服的扣眼也撕裂开了。我一看到衣服这种状态,哭的就更加伤心了。因为我担心过春节没有新衣服穿了。还好之后母亲又连夜缝补、手洗干净,第二天又穿上了新衣服!高高兴兴地过年了!

我记得还是一年的春节前夕,我8、9岁,弟弟4、5岁。父亲下班回家后手里拿着用报纸包的一个包裹进了屋,把包裹放在了正对屋门的长方形的地桌上,并示意我和弟弟打开看看是什么好东西。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报纸,高兴的手舞足蹈。原来是两挂暗粉色的鞭炮!我们哥俩算计着把这挂小鞭拆开,每天拿出去放几个过过瘾。我们边拆边分,每个人大体上分了20多个了。这时鞭炮的引捻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我和弟弟商量把这个引捻点着,放一放烟花。我让弟弟用手掐住快到小鞭炮的一端,我在开始的这端点火。哪知刚刚点着,火花就顺着引捻迅速燃烧,快要烧到弟弟手的时候,弟弟的手是根本掐不住了(换做我也是掐不住的),太烫了!瞬间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响彻屋内、屋内更是狼烟弥漫。我们害怕的同时开始嚎啕大哭。害怕是怕父母批评甚至挨打,大哭是担心这个春节没有鞭炮可放了!父母听到了屋内的鞭炮声急忙进屋,看到了屋内的鞭炮还在四处乱炸,烟雾弥漫,转身到厨房端了两大盆的水泼向了桌面,我俩从头到脚淋成了一个个小水人。桌子上的鞭炮也被水冲的一干二净,这时我看到放在小条炕我和弟弟之间的另一挂鞭炮也被淋湿了,抓紧拿起抖掉上面的水。这时我们哥俩又开始大哭起来!母亲怪罪父亲不应该买这个危险的东西,父亲说孩子没什么事就好,都别哭了,明天上班的时候我再到供销社上给你们购买。我们一听说父亲明天还给我们买也就都不哭了。抓紧拿起另一挂被水淋湿的鞭炮放在了炕头炕干!

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孩子们玩的东西是非常少的。我们小的时候夏天把路边的水沟截堵上当作水库;有的时候抠一些泥土和泥,和好的泥土在中间抠出一个窝往地上使劲的摔,中间爆出多大的洞对方就得拿多大的泥片补偿上,致使手中的泥土越来越多,这就是胜利者;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父母到铁匠铺找铁匠师傅给做一个铁环。铁环也有多种,有的是用6#钢筋围成的圆环,有的是用2、3厘米宽的铁片制成的圆环,圆环的直径大体上在20—60厘米左右。右手握住一个大约60—70厘米长的钢筋,在钢筋的前头是一个U字型的工具来推动铁环旋转。推动铁环也是一个技术活,看谁的铁环不倒、速度还快。还有一段时间大家都玩起了用纸壳、报纸、废弃的包装盒等五颜六色的纸折迭出的“啪唧”,它的名字的由来也有可能是使用者拿起它往地上使劲一摔发出的“啪唧”一声得来。往地上一摔的时候把对方的掀翻一个个就算胜利✌️,对方的“啪唧”即归胜利的一方所有。在北方的冬季玩的项目还是蛮多的,下雪了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滑雪爬犁、滑冰爬犁。滑冰爬犁有单腿的还有双腿的区别。单腿的下面有一块20—30厘米长的钢片,钢片的宽度大约是5厘米左右,钢片的一侧镶嵌在木板定制的底座上,另外一侧就是直接接触冰面的一面。接触冰面的一面钢片还需要用钢锯条的锯齿在钢片的中间使劲划出一溜沟,主要是在冰面上防止侧滑。双腿的原理和单腿的基本一样,就是多了一条腿,坐在上面舒服一些,单腿的是需要滑爬犁的人员蹲在上面。无论是单腿还是双腿爬犁,都需要有两根冰钎子来驱动。冰钎子是用两根光滑的椎型木棍,在椎型木棍的大头钉上大一点的长钉子,钉钉子的时候必须还得留大约5厘米的钉子,把钉子帽锯断打磨尖尖的型态即可使用,使用时左右手各一只同步向后滑才能确保冰爬犁直行。也有的直接用细钢筋做冰钎子。在北方还有一个冬季的冰上运动项目,即抽冰猴(陀螺)。冰猴也是多种多样,有一个大钢珠上面镶上螺母或钢管的,也就是钢珠的直径与螺母或钢管的内径镶嵌在一起,螺母可以是两三个焊在一起;还有就是用柞木锯挫成锥柱体的形状,尖尖的部位朝下。无论是铁的还是木制的,都需要用一个鞭子来抽打,使其旋转。抽冰猴的鞭子,通常都是用麻绳或布条编织而成。

大队部(现在的村办公室)在我家的东面,穿过一条壕沟(日本侵略东北时挖建的,主要是防止村民私自外出,便于统治管理)、再过一条南北的沙土路约100米的地方。大队部的区域也是凹字型状,开口在东侧。办公室是一个东西朝向的房屋,在大队部区域的西侧,顺着办公室有一个南北70、80米长的俱乐部。生产队开会、演出等都在这个地方。我记得好像是1976唐山大地震的那年,有一天的晚间我们都挤在俱乐部看节目,窗台上小孩子都站在上面挤得满满当当,忽然间觉得好像是晃悠了几下,我们都差点儿掉落到地上。听见大人们喊地震了,我们都急急忙忙往外跑。

北面是一栋有200米长的砖瓦结构仓库,在仓库的东面是马棚,马棚内饲养着20多匹的马。在大队部区域的南侧自西向东依次是变压器、变电室、米面加工厂、铁匠铺。在东侧的凹口处的中间位置有一眼大口手摇辘辘的水井。这口井是供全村人、畜饮用的水井。每个打水的人们都用一个自带的挑水水桶,挂到手摇辘辘的井绳上打水,待两桶都打满后用自带的扁担挑走回家倒入水缸,已被日常饮用。

爷爷的眼神不好,挑水的时候经常有调皮捣蛋的小孩子往爷爷装满水的水桶里扔牛粪等杂物,这样挑回来的水也只能洗衣,喂鸡、鸭、鹅。母亲就告诉我在爷爷挑水的时候跟着一起去,帮助看护一下。这样我就成为爷爷挑水时的一个带刀护卫。实际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就是帮助照看一下。进入冬季,大口水井的井口周边结了厚厚的一层冰,生产队也经常往冰面上撒一些铁匠铺的煤灰,每每这个季节都有不慎落井者。好在有挑水的及时相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个时候,爷爷就告诉我站的远远的,别往井口周边来。待爷爷打完水,我在陪同爷爷一起回家。

在我家的正西面有300多米的距离,有一处小广场,广场的中央有一颗100多年的老榆树。老榆树的上面挂满了红色的布条,在一个侧枝较粗壮的上面挂着一个直径有50多厘米、高度有70多厘米的大铁钟。在大榆树的旁边还有一个用石头、水泥砌筑的2X3米的四方体平台。据说是日本人占领东北时召集村民开会、说事就敲钟,站在台子上讲话。

#三亚#​#三亚头条#​

#我们的回忆#​

#我要上 头条#​

80年90年的童年回忆(我们的回忆6070年代孩童的记忆)(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