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纪念(八方英雄汇红城)
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纪念(八方英雄汇红城)原485团82炮连班长、新县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张中华代表老战友发言说,我们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新县退役老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们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带着家乡亲人的重托,奔赴祖国的西南边疆,为了维护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和世界的和平而英勇战斗。正值风华正茂的我们,在布满地雷、竹签、陷阱的敌阵中奔走,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越,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战斗开始到我们胜利回国这26个日夜里,从没睡过一个好觉,而是在行军中边走边睡,从没吃过一顿好饭,而是碰到什么吃什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躲的是猫耳洞,吃的压缩饼干,喝的是山水和雨水,与蚊共舞,与蛇作伴,与山蚂蝗相处。在26个不平凡的日夜里,我们战复和,围高平,剿广渊,袭格林,打重庆,辗转400余公里,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特别艰苦而又恐怖的战争!【老战友们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深情缅怀革命
春日的豫南大地,惠风和煦,生机盎然。3月16日,由中国萧军研究会红色文化研究院、“红色工程·感恩行动”全国组委会主办,54军162师485团新县籍参战老兵联谊会、54军162师485团战友北京联谊会承办的中国第十一届“红色工程·感恩行动”全国行,走进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胜利40周年。
签到的部分老战友合影 (王峰 摄)
新县是鄂豫皖苏区的红色首府所在地,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从新县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吴先恩、张池明、范超利等43位共和国将军,留下了董必武、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李先念、刘华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新县县城英雄山上的“红旗飘飘”主题雕塑 (中红网 布铁威 摄)
活动由原485团三营九连代理副连长、信阳市新县交通局原副局长王恒光主持。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54军新县籍老兵和亲属参加了此次活动。
王恒光主持联谊会(王峰 摄)
王恒光在主持中说,战友们,今天是3月16日,是我们每位参战老兵都刻骨铭心的日子,40年前的今天,我们经过26天的浴血奋战,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幸运地活着从越南战场踏入国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是幸运的。但是,与我们一起入伍,一起上战场并肩作战、朝夕相处的兄弟,同生共死的战友:邹庆贵、胡安全、陶良军三位却英勇地牺牲在越南战场,永远地长眠在了祖国的南疆。40年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他们。他们的音容、他们的笑貌、他的英姿时刻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牵挂着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在天国过得好不好?因此,我们今天来到这里就是要告诉他们:庆贵、安全、良军,三位好兄弟!你们看到了吗?您们的战友没有忘记您们啊!大家都来看你们啦!您们安息吧!
【老战友们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深情缅怀革命英烈,怀念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战友邹庆贵、胡安全、陶良军。前排三人分别是三位烈士的亲属。(王峰 摄)】
原485团82炮连班长、新县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张中华代表老战友发言说,我们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新县退役老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们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带着家乡亲人的重托,奔赴祖国的西南边疆,为了维护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和世界的和平而英勇战斗。正值风华正茂的我们,在布满地雷、竹签、陷阱的敌阵中奔走,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越,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战斗开始到我们胜利回国这26个日夜里,从没睡过一个好觉,而是在行军中边走边睡,从没吃过一顿好饭,而是碰到什么吃什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躲的是猫耳洞,吃的压缩饼干,喝的是山水和雨水,与蚊共舞,与蛇作伴,与山蚂蝗相处。在26个不平凡的日夜里,我们战复和,围高平,剿广渊,袭格林,打重庆,辗转400余公里,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特别艰苦而又恐怖的战争!
参战老兵记载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日程表(部分)
那时我们坚定一个信念: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圆满地完成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任务,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实际行动,打出了国威、军威。党和政府给予我们参战将士很高的评价,称赞我们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时至今日,我们迎来对越自卫还击战40周年,伴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民生不断提高,军队建设的日益强大,富国强军的梦想日益成真,我们昔日的老兵,欢欣鼓舞。
【1979年3月16日17点40分,485团将士们凯旋回国行进至中越72号界碑处合影。前排左一为一等功臣团团长、河南省军区原副司令黄秋贵将军,前排右一为一等功臣团政委、原54军162师政委李文友。】
40年前的今天,我们活着回来了,可我们的三位战友却永远留在了南疆的红土地上。陶良军、邹庆贵、胡安全三位战友走了,他们还来不及看看自己的军功章,还来不及给深爱的姑娘写一封回信……他们走了,走在灿烂的年华里,走在血染的青春里,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人生的豪壮,他们用热血信守了保卫南疆的铮铮誓言。我们将继承他们的遗志,永远保持和发扬伟大的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竭尽所能,再立新战功。
“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1979年制。
54军新县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老战友联谊会现场。(中红网 布铁威 摄)
古承平在联谊会上发言 (王峰 摄)
原485团政治处主任、安阳市司法局纪委书记古承平在发言中说,回顾以往,激励未来。我们都是经历了生死考验的战友。1979年的2月,我们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祖国一声召唤,全部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随团队在境外奋战了26个日日夜夜,首战复和、围攻高平、穿插克马诺、奔袭广渊、会战重庆,三位老乡战友血洒南疆,献身祖国,485团歼敌524人,荣立集体一等功,我们为祖国,为团队,为家乡,为家人争得了荣誉。我们参战的老乡、战友基本是人人立功受奖,战后有30多名战友提干或进军校,作为战斗骨干输送到全军各部队。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经过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我们成熟了。短短的26天,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价值观,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我们以此为骄傲和自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也都离开部队几十年了。光阴似箭,人生能有几个40年?衷心希望在座的各位战友,珍惜人生,珍惜生活,珍惜友谊,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二十年、下一个三十年我们再相聚。
李云在联谊会上发言 (王峰 摄)
二等功臣、原485团二连三排七班副班长、担负警卫军、师、团前线指挥所尖兵组长、新县籍老红军李林芝之子李云,从新疆乌鲁木齐专乘回老家新县参加这次活动。他在联谊会上赋诗一首以表激动的心情:“八方英雄汇红城,大别山下悼忠魂。共话南疆烽火路,来生再续战友情。”
姜文华在联谊会上发言 (王峰 摄)
一等功臣排、原485团二连三排排长、原武警指挥学院姜文华大校在发言中说,新县是红色首府、将军故里。战友们都是家乡的好儿郎,40年前,经历了对越反击作战26天的战争洗礼,更加磨炼了我们刚毅果敢的军人性格,更加锤炼了我们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更加激发了我们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的三位战友英勇殉国,他们是国家的脊梁。今天我们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他们这样一批勇于牺牲、不惧强敌的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不忘初心、缅怀英烈,让我们珍惜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继承三位战友“忠心向党、誓死报国”的牺牲精神,不负英烈遗愿,贯彻落实“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传递正能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怨无悔地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特务连侦察排邹庆贵烈士弟弟邹庆新、三连胡安全烈士弟弟胡安元、三炮连炊事班班长陶良军烈士弟弟陶良明应邀参加联谊会,老战友们用实际行动对烈士的尊重、敬仰、缅怀,使他们深受感动。烈士亲属代表陶良明说,祖国没有忘记、社会没有忘记、战友没有忘记为国牺牲的哥哥,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家中出忠烈,后代遗家风。作为英烈亲属,哥哥是我们永远的骄傲,永远的荣光,永远的榜样,是我们教育子女最生动的教材。我们将以哥哥为楷模,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奉献社会。
深情缅怀战友陶良军烈士 (王峰 摄)
原485团100炮连、信阳市新县粮食局柴合生撰写了散文诗《重走〈集结号〉》,以此纪念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胜利40周年。他写道:嘹亮地集结号经久不息,蓝天下整齐地站立着,四十年前,战火硝烟中冲出来的他我你,惊回首,难以描绘血染的风采,割不断战火中那情那义。战友,当你穿越过那灌木荆棘,当你顶住了日晒雨袭危机,当你冲过了射向身躯的枪林弹雨,又见高高耸立的五星红旗。你、我会做的,只从书本上读过,用双手去抚摸那界碑“中国”深深地字迹。由衷地理解了,祖国二字的真正含义。
李宏在联谊会上发言 (王峰 摄)
原485团团直100炮连班长、信阳市新县县直党委原副书记李宏在联谊会宣读了《54军新县籍战友纪念1979年自卫还击战四十周年联谊会倡议书》。倡议书指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晃四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已步入花甲之岁,进入老年行列。今天的聚会尤为难得,聚会不仅是追忆过去,更是展望未来,借此提出如下倡议:一要做到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二要摆正关系,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三要长相聚,勤沟通,多联系,培育巩固战友情谊。
老战友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堂前集体合影。
1979年,那是一个用青春和热血谱写英雄的年代,那是一个令所有参战老兵难以忘怀的年代。岁月悠悠,光阴荏苒。4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龙腾虎跃的青年战士,如今是苍颜皓首,两鬓已斑。尽管如此,他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拼搏过,我们奋斗过,我们奉献过。我们曾经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部队,奉献给了军营,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国防事业。我们无愧于养育我们的人民,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
部分老战友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名册石刻墙前合影。(王峰 摄)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军人无论在部队、还是在社会上,“不怕苦,不怕死”的军魂永不褪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不褪色,“若有战,召必回”的爱国情怀永不褪色。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本文系祖国网据中红网发布的文章内容编辑整理,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