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吴勇作文教学三年级下册实录(吴勇)

吴勇作文教学三年级下册实录(吴勇)“从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纵向线索清楚,由易到难,螺旋发展,能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习作内容是“介绍一种事物”,是状物类文体。这类文体的习作,在统编教材中共有八次,在此之前同种文体已经训练了五次。对照本次习作提出的三项要求,不难发现“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在前五篇中都有涉及,其中四年级下册习作 4《我的动物朋友》目标尤为鲜明——“写出动物特点”。而“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在三年级下册习作 1《我的植物朋友》中“从名称、颜色、气味等方面写一写”首次提出,在三年级下册习作 7《国宝大熊猫》中再次要求:“围绕几个方面,查找资料,介绍一下大熊猫”。通过这样的“回顾”,五年级上册习作 5 的教学重点清晰可见——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在状物类习作中第一次涉及到,在这个习作单元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恰当的说明方法”

习作单元:单元写作资源课程化的样本

——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下)

吴 勇

(上元小学)

三、训练系统:引导“ 写作资源”走向“写作课程”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写作资源是静态的教学存在,而利用写作资源开发与生产写作知识,进行系列写作训练,则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化过程,这是编排习作单元的最大价值。所谓写作资源课程化,就是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开掘对应匹配的写作资源,借助写作资源生产开发出具体针对的写作知识,建构一条完整的写作训练链条的过程。写作资源的课程化,其实就是习作单元的教学设计化,就是单元写作资源的结构化、系统化,成为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成为推动学生写作技能、写作能力以及写作素养发展的路径。

吴勇作文教学三年级下册实录(吴勇)(1)

习作单元中的“写作资源”走向“写作课程”,需要经历这样教学历程,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例。

1.立足文体,找准教学站位。

“从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纵向线索清楚,由易到难,螺旋发展,能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习作内容是“介绍一种事物”,是状物类文体。这类文体的习作,在统编教材中共有八次,在此之前同种文体已经训练了五次。对照本次习作提出的三项要求,不难发现“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在前五篇中都有涉及,其中四年级下册习作 4《我的动物朋友》目标尤为鲜明——“写出动物特点”。而“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在三年级下册习作 1《我的植物朋友》中“从名称、颜色、气味等方面写一写”首次提出,在三年级下册习作 7《国宝大熊猫》中再次要求:“围绕几个方面,查找资料,介绍一下大熊猫”。通过这样的“回顾”,五年级上册习作 5 的教学重点清晰可见——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在状物类习作中第一次涉及到,在这个习作单元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恰当的说明方法”,这是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最核心的训练点。

吴勇作文教学三年级下册实录(吴勇)(2)

2.结合例文,生产精准知识。

本单元提供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一共有四篇,只要对照一下《太阳》和《松鼠》,“恰当的说明方法”便会找到精准的答案。下面我们不妨找出各具代表性的片段: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节选《松鼠》)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节选自《太阳》)

这两个片段都是说明性文字,前者介绍的是动物松鼠,后者介绍的是物品太阳。但是运用的说明方法却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松鼠》这一课,作者采用的是“捕捉独特”——帽缨形尾巴、经常将尾巴翘到头上歇凉、常常直竖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的“直接描述法”,而对于《太阳》这一课,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这么安排,就是因为前者介绍的“松鼠”,是一种活泼机灵的动物,捕捉独特的“直接描述”似乎更能表达松鼠的特点;而“太阳”科学性较强,作为科普文,用上“方法说明”会更加直观和准确。这就是所谓的“恰当”。通过这两篇“精读课文”的片段,就可以将“恰当的说明方法”落地细化,生产出体现文体特征的精准写作知识:一是“白描”,属于“捕捉独特”式直接描述;二是“彩绘”,属于“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式方法说明。在介绍一种事物某个方面的特点时,常常可以运用“白描 彩绘”写作支架,可以将一种事物的某个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精准写作知识的生产,让“语文要素”教学化、课程化,使得“语文要素”真正将本单元写作资源打通,形成一条扎实有序的教学路径。

3.拾级而上,构建训练链条。

写作资源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自然的编排顺序,在写作资源课程化的进程中,应当沿着写作资源的相应位置,按部就班地设计一条训练路线,让写作训练相机而生,沿着学生的习作需求与写作困境,循序渐进,步步踩实。

(1)铺垫性训练——在单元“习作”之前,开掘精读课文中与单元语文要素(写作)高度匹配关键段落,发现“怎样写”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读写结合训练,为单元“习作”教学的重点难点化解做好铺垫。在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学生可能遭遇的最大难点就是“恰当的说明方法”,所以在“精读课文”和“初试身手”这两个环节,为难点化解做好充分的铺垫。

铺垫训练一:仿照精读课文《松鼠》的第一段,用“捕捉独特”式“白描”方法,分别描写“书包”“仙人球”和“小龙虾”的样子。

铺垫训练二:结合下面的资料“小贴士”,试着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一座电视塔的特征。

贴士 1:电视塔高 368 米。

贴士 2:一般楼层大约 3 米高。

贴士 3:法国埃菲尔高 300 米,天线高 24 米,总高 324 米。

贴士 4:电视塔底座是主干是 3 根直径 9 米空心柱,还有 3 根直径 7 米的斜柱支撑着。

贴士 5:整个塔身分下、上、顶三个球体,每个球体的直径大概 48 米左右。

铺垫性训练三: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 2~5 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铺垫性“训练一”与“训练二”侧重于说明性语段的言语结构,而“训练三”则侧重于说明性语段的言语风格。言语结构和言语风格,是说明性文章本体性的“基础训练”,直接关系到本次“习作”的成败。

(2)靶心性训练——在单元“习作”教学之中,应当从整篇入手,但不面面俱到,针对学生完成本次习作任务可能遭遇到困境,结合任务情境,为他们开发合宜的写作知识和搭建必要的写作支架,直指单元习作核心目标。

▲讨论:介绍一种事物,“白描”和“彩绘”,你觉得哪一种更好?

▲小结: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白描”和“彩绘”相结合,让一种事物的某个特点更加鲜明,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白描”与“彩绘”怎样结合?一起动笔试试吧?(出示)

狗嗅觉神经分布密集,嗅觉细胞数量巨大。即使很远的地方,它也可以“闻香而至”;即便味道很细微,它也能辨析出来。狗的嗅觉记忆很长,它能凭借记忆找到失散多年的主人。

①小作者采用了“白描”。可否加些“彩绘”?

②在哪儿可以加上“列数字”,在哪儿可以添上“作比较”,在哪儿可以添上“举例子”?

③动笔改一改吧。

▲怎么不动笔?原来还需要搜集相关资料。

贴士 1:人的嗅觉细胞只有 500 万个。

贴士 2:狗的嗅觉细胞大约为 1.25 万~ 2 亿个。

贴士 3:狗大约可以分辨 2 万种不同的气味。

贴士 4:福克斯新闻网曾报道,一只索步拉的牧羊犬,可以从装有 320 箱水果的仓库里嗅出仅有 15克的毒品。

贴士 5:电影《一条狗的回家路》讲了斗牛犬贝拉小时候被迫送往千里之外的新墨西哥州,因思念主人,独自踏上回家路,凭借嗅觉记忆,历经一年,终于与主人卢卡斯相遇。

靶心性训练,就是以铺垫性训练为基础,将学生此前获得的可以提升“说明力”的捕捉独特的 “白描”和运用说明方法的“彩绘”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白描 彩绘”的言语表达支架,让每个学生懂得:在介绍一种事物某个方面特点时,可以通过观察,捕捉这个方面独特之处,提炼出“特点”;然后搜集资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说明,将这个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补偿性训练——在单元“习作”之后,针对习作中出现的典型而集中的问题,而采取的进一步策略细化性训练,让靶心更聚焦,确保单元语文要素落地转化成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对于“白描 彩绘”的说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遇到,加之他们第一次写真正意义的说明性文章,所以,在“习作”教学之后,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问题:一是资料与所要表达的事物特点不相匹配;二是说明方法对所表达的事物特点不够鲜明;三是“白描”与“彩绘”之间衔接生硬,缺少逻辑贯通。因此,补偿性训练就会应需而生,让学生的补偿性训练在动物、植物、事物、物品之间不断切换,直至他们能熟悉和初步把握说明性表达的特点。值得说明的是,不能高估习作指导的功能,因为任何指导是以训练为基础的。只有质的“指导”,没有量的“训练”,学生的熟练的写作技能和较高的写作素养是很难形成的。“补偿性”写作训练,将靶心训练更加细化,更具有针对性。只有训练到“点”,精准写作知识开发到“最下位”,训练成效才会显而易见。

(4)提升性训练——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结合习作单元提供的各种写作资源,对一些有强烈写作兴趣,具有文学写作倾向学生,进行不拘一格地提升训练。譬如在“习作”中,教材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系列的习作题目(见下表),从这些题材中,我们发现:从选材角度看,有介绍一种事物的,有介绍一类事物的;从表达风格来看,有第三人称的介绍,有第一人称的自述。因为本次习作,是学生第一次写说明性文章,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为了减缓习作难度,有意地将“介绍一种事物”限制在“介绍一个事物”的范围内,一般不会提出“自述”或者将写作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的表达要求。可是当“习作”完成,对一些有表达余力和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介绍一类事物”——写写《我的美食地图》《中国传统吉祥物》,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研究性写作”——《热带植物大观园》《动物的尾巴》等,当然还可以鼓励他们改变表达风格,用活泼的“自述体”进行介绍。充分发掘写作资源的内涵,让写作资源在训练链条中得到最合理的开发与运用。

吴勇作文教学三年级下册实录(吴勇)(3)

铺垫性训练、靶心性训练、补偿性训练、提升性训练,力求单元写作训练“依山傍水”,紧贴教材;确保单元写作训练“步步为营”,紧跟进度;使得单元写作训练“拾级而上”,落实要素。这一系列训练贯穿在整个习作单元中,让习作单元成为一个开放的写作训练系统,成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能力体系”构建的重要节点。

写作资源不仅仅在“习作单元”存在,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比较充盈,只不过“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更为集中,更加鲜明,指向更为明确而已。因此,开掘和把握好“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研究和推进“习作单元”写作资源的课程化,则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其他单元写作资源开发和实践有着“样本”意义,使得写作资源能够在常态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同,使得“读写结合”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背景之下发挥更加深远的教学意义。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9年7-8期)

喜讯 | 统编教材习作不会教,怎么办?写作名师来帮你,让你轻松教好课本作文。欢迎订阅《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7-8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