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鸥告白贾玲哭了(王鸥告白贾玲痛哭)
王鸥告白贾玲哭了(王鸥告白贾玲痛哭)“被需要”父母才会感到幸福01人生最大的幸福应该是和父母相伴到老,陪父母安度晚年。而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王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朋友们,陪伴是最长情的的告白,多陪伴父母,不要让人生留有缺憾。然而,陪伴不是单纯的呆在父母身边。高质量的陪伴是给父母“被需要”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对孩子还有用。
近日,《王牌对王牌》中,王鸥的一席天台告白,让人泪目。
她对着2006年的自己呐喊:“你一定要把手头的工作全都放下,赶回家看爸爸最后一眼。不然之后的每一天都会为今天而后悔!”
这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感同身受的贾玲甚至痛哭起来,回想起自己和王鸥相似的经历,内心充满了自责、内疚和懊悔。
遗憾的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
人生最大的幸福应该是和父母相伴到老,陪父母安度晚年。而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王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朋友们,陪伴是最长情的的告白,多陪伴父母,不要让人生留有缺憾。
然而,陪伴不是单纯的呆在父母身边。高质量的陪伴是给父母“被需要”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对孩子还有用。
01
“被需要”父母才会感到幸福
张大鹏导演的短片《啥是佩奇》,感动了许多人,他的另一个短片《活地图老爸》,更让人泪奔。
小时候,女儿骄傲的称爸爸是“活地图”。
那时,没有爸爸不认识的路,爸爸就像导航一样,带女儿去任何好玩的地方。女儿依赖爸爸,爸爸感受到女儿的需要,幸福感爆棚。
女儿长大后,在城里安了家,爸爸能为女儿做的事越来越少了。
爸爸来到女儿的城市。他不再是活地图,他一次次的把自己弄丢,每次女儿把他找回来,都非常生气。女儿对他大吼,嫌他到处乱跑,嫌他给自己添乱。
直到有一天,爸爸留给她一张手绘地图和一封信。
原来,爸爸觉得啥也帮不上女儿,希望女儿自己照顾好自己。于是,他摸透了小区周围的路,画了这张地图。
他告诉女儿,出大门的第二家面馆有宽面,就是女儿爱吃的那个味儿。女儿上次接他的那个派出所旁边的社区,有蔬菜直销店,新鲜又便宜……
女儿才恍然大悟,原来爸爸只是希望自己还有用,还能为女儿做点什么。
作家李思圆在《生活需要仪式感》中写道:“我需要你给我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孩子渐渐长大,自己能处理很多事情,慢慢淡出了父母的生活。父母和孩子的连接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在孩子生活中的“参与感”。
只有当父母“被需要”时,他们才感觉到自己还有用,还能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哪怕帮子女做一些生活上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受到孩子的依赖和需要,他们就是幸福的。
“被需要”成为父母和孩子建立链接的主要方式,也是父母明正言顺的参与孩子生活的最好方式。
我们的父母最需要的是“被需要”。
02
因为怕给你添麻烦,所以他们远离你
闺蜜说,父母离她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闺蜜三番几次的邀请妈妈来住一段,妈妈却总是各种理由拒绝。
可曾经,妈妈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的家就是我的家。”
那时,闺蜜的孩子刚出生时,老公常年不在家,她又要工作。妈妈就主动提出来帮忙,过起了和爸爸分居两地的生活。这一分就是4年,直到孩子上幼儿园。
为了成全儿女的家,妈妈搁下了自己的家。
后来,即使妈妈回家了,只要听说孩子病了,或者忙不过来了,妈妈都会二话不说,立即赶过来。
现在,孩子大了,妈妈也老了,却很少来闺蜜家。她说闺蜜工作忙,她也帮不上什么,她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孩子需要时,父母总是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面。孩子不需要时,他们往往远远的躲在角落里,默默的关注,小心不去打扰。
当父母不能再为孩子做什么时,不给孩子添麻烦,就成为他们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不给孩子添麻烦是他们深沉而浓烈的爱。
03
给父母“被需要”的机会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一旦你知道你对别人还有些用处,这时候你才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和使命。”
即使我们有能力独挡一面,也要让父母觉得还可以被孩子需要。要主动创造机会,让父母参与到子女的生活中。
1、欣然接受父母的照顾
在综艺《我家那闺女》中,傅园慧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引起大家的争议。
傅爸爸坦言,他们的生活全部围着女儿转,是女儿的“全职保姆”。无时无刻的照顾,把傅园慧宠成了小公主。
做完艾灸,顺势递杯饮料给她喝;
吃饭时,爸爸也不忘把玉米喂给她吃;
女儿要出门,随手把衣服帮她套上;
爸爸妈妈轮流给她做按摩……
有人说傅园慧“巨婴”,有人说傅爸爸“溺爱”。
其实,一个整天接受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什么苦没吃过。吃饭,穿衣这样的小事,就是小菜一碟。她却心甘情愿的接受爸爸的照顾,不嫌他们麻烦,啰嗦。
正是傅园慧对父母表现出的依赖,让父母感到欣慰,感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
有人说:“我们拼命地想要长大,拼命地想要向父母证明自己已经独立了,可我们的父母却在害怕自己有一天不再被需要。”
有时我们不妨在父母面前做回小孩子。
2、主动给父母添麻烦
我们不愿给父母添麻烦,父母也努力不给我们添麻烦。久而久之,父母慢慢退出我们的生活,我们与父母之间不知不觉隔上了一道墙。
在综艺《奇葩说》中,李诞说,父母打电话问你过得怎样时,他们想要的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想在你的生活中有“参与感”。
为了给父母这种“参与感”,李诞搬家时,特地把父亲从内蒙古叫过来帮忙。爸爸帮他整理了一个月的物品,不但不觉得烦,反而很开心,认为自己优秀到连儿子都离不开自己。
李诞还给爸爸买了相机,让他认真学习摄影,然后给李诞的网店拍照片。
让父母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也是一种孝顺。
就像《请回答1988》中说的那样:
当我们到了可以安慰妈妈的年纪时,已经太懂事了,真不好意思说出我爱你妈妈。现在,想让妈妈开心,说一句我需要妈妈就足够了。
3、多一些隔空陪伴
有时,我们因为工作,或一些原因,不能陪在父母身边,那就多一些隔空陪伴,让父母感觉到被需要。
我的同事,有个每天和妈妈通一次电话的习惯。每天等她的电话,是妈妈最开心的时候。
她们聊天无非是,今天吃了什么,干了什么。
同事常常问妈妈这个菜怎么做,那个花儿怎么管理,明天要穿什么样衣服。妈妈都会耐心的讲给她听。
同事说,其实查查百度,看看天气预报,翻翻小红书,都可以自己搞定。只是她想让妈妈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妈妈感受到彼此隔空的联系。
父母最自豪的事就是,在自己逐渐老去的时候还能帮到孩子。让父母始终感觉到被需要,始终都可以参与我们的生活,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道。
心理咨询师唐若说,最幸福的人生,莫过于拥有这三样东西:有爱做的事;有爱的人,也被爱着;被人需要。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长大了,孩子是父母的全世界。
爱父母,就让他们有尊严地享受老年时光,不是只给我们想给的,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用。
夕阳无限好,黄昏亦动人。
祝愿我们的父母都能老有所乐,老有所值,健康长寿!
关注微信公众号【知子花家庭教育】了解更多家庭教育资讯。
知子花教育互联网家庭教育领域的先行者,20000 海量原创家庭教育案例,简单易懂的亲子沟通方式,让家长利用碎片时间实现深度学习,轻松掌握家庭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幸福乐观,出类拔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