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潮汕人过元宵节的习俗(潮汕人保存着这23种特色的汉族民俗活动)

潮汕人过元宵节的习俗(潮汕人保存着这23种特色的汉族民俗活动)二、掷弥勒佛赏灯一俗 传说自汉代便有了。汉惠帝刘盈死后 周勃、陈平扫除诸吕 拥刘恒为帝。平定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 每当这个晚上 刘恒出宫游玩 与民同乐 这是元宵的开始。而正式在上元夜燃灯之俗始于隋唐。《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 万国来朝 ......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外 绵亘八里......以昏达旦。”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韩夫人置百枝灯树 高八十尺 坚之高山 上元夜点之 百里皆见 光明夺月色也。”此俗代代相传。一、赏灯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这一天 明月皎洁 高悬碧空 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 真可谓天上人间 俱成灯火世界了。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 地位只稍亚于春节。故此 从十三日起 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了。例如 海丰人在十三日便开始“搭灯棚”了。这天 街头卖灯笼的 将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悬挂 供人观赏选购 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小孩子更显得兴奋异常

潮汕的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旧俗的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活动时间长、项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为浓烈。潮汕的元宵节以正月十一日上灯起,正月十五为中心,到正月十八日落灯止。在这段时间里,城乡各地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活动。

潮汕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汉族传统节日。这天在潮汕,有各种具有潮汕特色的汉族民俗活动。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以正月十五为天官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官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元宵节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气息,焕发出现代汉族民俗艺术的独特光彩。

潮汕人过元宵节的习俗(潮汕人保存着这23种特色的汉族民俗活动)(1)

潮汕元宵习俗

一、赏灯

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这一天 明月皎洁 高悬碧空 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 真可谓天上人间 俱成灯火世界了。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 地位只稍亚于春节。故此 从十三日起 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了。例如 海丰人在十三日便开始“搭灯棚”了。这天 街头卖灯笼的 将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悬挂 供人观赏选购 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小孩子更显得兴奋异常 在那里敲锣打鼓 叫做“开灯”。普通人家要备很多茶点请亲戚来吃喝 这叫做“喝灯茶”。即使没人邀请 但只要你有雅兴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 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在农村 如果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 自农历十一日起 就陆续到乡中宗族祠堂挂灯。有钱人家挂四至五层 普通人家一至两层。花灯的底座系用竹架搭成 上面的人物则用铅线丝纸做躯壳 再按不同身份穿上真人一样的服装 面部用石膏作模裱纸脱胎 外面涂粉 再用国画颜色涂绘。人物可大可小 周围再配景。每座灯屏下贴着的红纸写明该户姓名 以让人观赏比较。从十一日挂灯这一天起 称为“起灯”。“起灯”实际上是“起丁” 是新出生男孩的入族议式 暗含祝前程光明远大的意思。这是重男轻女的旧俗 封建落后思想的一种表现。起灯人家 自起灯之日起 每晚都要到宗族祠堂去点灯 直到十八日收灯为止。

赏灯一俗 传说自汉代便有了。汉惠帝刘盈死后 周勃、陈平扫除诸吕 拥刘恒为帝。平定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 每当这个晚上 刘恒出宫游玩 与民同乐 这是元宵的开始。而正式在上元夜燃灯之俗始于隋唐。《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 万国来朝 ......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外 绵亘八里......以昏达旦。”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韩夫人置百枝灯树 高八十尺 坚之高山 上元夜点之 百里皆见 光明夺月色也。”此俗代代相传。

二、掷弥勒佛

元宵夜 潮州府城的街巷拐角的一些比较空旷的地方 搭起一个个以竹竿做骨架 上面插满榕树枝叶 张灯结彩的彩棚。棚子里面塑有一尊大弥勒佛 肥头胖脑 长耳垂肩 裸着大腹便便的上身 似坐似卧 笑容可掬。在弥勒佛身上放着一些潮州浮洋出产的泥塑彩娃。棚主放过了喜炮之后 掷弥勒佛活动就开始了。人们在距离弥勒佛一丈多远的竹栏外 用铜钱瞄准那些彩娃 使劲掷去。如果彩娃被击中 即为中彩 棚主将被击中的彩娃拿起用红纸包了赠送给中彩者作为纪念。有时击者的劲太大了 击碎了彩娃 棚主会重新拿一个补上。在一些较难击中的部位 如头顶、耳朵、鼻尖等 则是中一赠三。这彩娃俗称为“喜童”。人们认为:击中了 来年定能早得贵子早发财。故此 那些刚当新郎的小伙、刚娶儿媳妇的公公 由于抱子孙心切 即使投几百次也在所不措。一经击中 棚主和围观者即喝彩道贺。

三、唱采茶歌

元宵夜的娱乐活动 过去尚有采茶歌一俗。元宵前后 各村各乡除了游灯之外 还有扮唱秧歌 其中最为美妙清丽的是采茶歌。在乡里挑选一些眉清目秀的男孩子扮成采茶女 每一队8人或12人 手里提着花篮 扮成采茶样子 载歌载舞 十分动人。队首有两个人手里提着彩灯 “采茶女”的进退步伐 都以队首彩灯为指挥。《岭南杂记》中录有潮州采茶歌二首:“二月采茶茶发芽 姐妹双双去采茶 大姐采多妹采少 不论多少早还家。”“三月采茶是清明 娘在房中绣手巾。两头绣出茶花来 中央绣出采茶人。”

四、落祠堂、坐大菜

在不少较为偏僻的乡村 过去有一种叫“新娘落祠堂”的元宵习俗 即是村里当年新婚的新娘 元宵夜要到宗祠去观灯。新娘事先必须打扮一番 上穿大红褂子 下着长裙。富贵人家的媳妇要头戴凤冠 珠帘垂面。普通人家的媳妇则戴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的半月形的“文明帽” 再用二丈多长、中间一团大花的红绸 缚戴在“文明帽”上 然后让红绸从两鬓下垂到地面。这样的打扮 真是“婀娜随风转 窈窕世无双” 仿佛是仙女下凡来。打扮完毕后由同伴 或者亲戚相陪到祠堂观灯。宗祠里面 人群攘攘 有人为了观灯 有人却纯粹为了看新娘。新娘们到了祠堂后 先焚香祷祝 祈求明年得子。拜毕 绕堂一周 逐屏观看。嗣后走出祠堂看“神前戏” 同时 也让他人观看 然后方可回家。这一习俗 就称为“新娘落祠堂” 现已少见。

未婚的姑娘 在这一夜 会拉上同伴 静悄悄地跨进人家的菜园子 然后羞答答地坐在芥菜上面 此所渭“坐大菜 明日选个好夫婿” 这是妇女们至关重要的一个机会。这种民俗 现在也很难见到了。

五、猜灯谜

潮汕的灯谜产生于宋末。明代,有许多民间传说记载了文人作谜的轶闻轶事,其中最为大众熟悉的就是枫溪乡秀才吴殿邦作谜讽刺不安分守己的和尚一事。清代,《芸香诗社》、《古松社》等谜坛谜社如雨后春笋,竞相出现。20世纪30年代,许多谜人还出版了不少谜刊、专著,如《影语月刊》、《怀蝶室谜话》等。

昔时,潮汕猜谜都在元宵夜。花灯上贴上书写的谜面,任猜射人围猜。清咸丰、顺治年间到潮州为官的陈坤曾在其《岭南杂事诗抄》中有诗云:“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猜谜有称“射虎”)制来工。”咏的就是当日灯谜盛况。随着猜谜活动的日趋普及,除了元宵节外也渐渐增至每个节日,不过仍以元宵最为隆重、热闹。原悬挂谜灯,也改为张贴谜笺。

六、做灯桌

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厚疏,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

七、求喜物

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做“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还或多还所拿的神物。

八、掷喜童

元宵此日,乡村大都有人在词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鞠。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项、耳朵等,命中者则—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这是一项老少都喜欢的活动。

潮汕人过元宵节的习俗(潮汕人保存着这23种特色的汉族民俗活动)(2)

九、度过桥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习俗,这在旧方志中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湖州府志》和乾隆《揭阳县志》载:“(上元)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在揭阳,元宵此日,男女老幼争先度过桥,后生兄祈望日后娶贤妻;姑娘祈嫁个好夫婿,产男孩;老者则祈求健康长寿;小孩子则祈求长大成人。在普宁洪阳也有“十五夜行头桥”的习俗。“头桥”即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太平桥,其两侧栏杆两端都有两头石狮。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过太平桥。过桥时不可回头,否则“回头不吉利”,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模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妻”;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儿子”。

十、插榕

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笔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笔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所有这些均表示人们向往吉祥之意。

十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潮汕人过元宵节的习俗(潮汕人保存着这23种特色的汉族民俗活动)(3)

十二、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十三、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十五、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十四、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十五、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十六、斗畲歌

斗畲歌也是潮汕元宵节一种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畲歌原是畲族的歌谣,后被潮州民众吸收而流行于潮州民间的歌谣。潮人斗畲歌历史悠久。出土的明嘉靖本《荔镜记》第七出《灯下搭歌》就载有元宵节潮州人斗畲歌的风俗,由此推知,至迟在明代便有斗畲歌活动。

十七、做丁酒

在揭阳市东山区新河村,凡在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都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酒”。宴客的席式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慨慷的人家才会这么做。在旧社会,人们的攀比心强,死爱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酒”,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贫困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也四处借钱,造成负债累累,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银用来应付弟弟沉重的办宴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弟卖阿兄”这一俗语的来历。解放后,由于时代的前进,人们的思想也与此时俱进。该村虽仍有元宵“做丁酒”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或酒店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十八、行彩桥

元宵节,揭阳大都有行彩桥的习俗。节前,市区榕城的大小桥梁均被彩灯、彩旗装扮一新,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度桥祈福,热闹非凡。

节日期间,揭阳市区彩桥如虹,行人如潮;花灯似海,夜空若昼。位于榕城打铜街的石猴桥是每年最热闹的地方,数以千计的人们将此桥围个水泄不通,大家一边行桥一边摸着桥头的石狮,默念佳句,祈望能够过个丰收、吉祥、安康的年头。尽管人潮如涌,但是男女老少仍乐此不疲,到处荡漾着欢声笑语。彩桥周围悬挂着成百上千幅绣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贵吉祥”、“国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样的标旗彩幅,表达了人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喝彩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十九、送香船

送香船,送瘟神的一种仪式。潮汕各地均有此俗。全国也然,“纸船明烛照天烧”,指的就是此事。纸船者即香船也。潮汕有此俗,只是各县各地表现大同小异罢了。但有些地方称为乡船,其实乡船不确,实乃香船也。。“香船”是用竹扎纸糊而成的,浮任村所制是一条张开巨口,露出利牙,鼓着大肚子的河豚,高堂乡则直接扎制成一条船形。

走香船时,乡民都是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请来外乡亲朋,郑重其事。当香船送出海流去时,人们总是好像卸去重负,异常舒畅,一时欢歌鼓舞。高堂乡走香船时贴上一对联子:“时尚一新所见原多快意事;春风满面相逢尽是舒心人。”就是此时此景的很好写照。

二十、烧塔

塔砌在广场旷野地方,一般用砖块或瓦片临时砌成,塔的中央置有柴薪,引火点燃时添施食盐,发出噼噼啪啪响亮的声音,极为壮观,引人入胜。传说“烧塔”的民俗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为反抗元朝的封建统治而兴起的。

二十一、请“篮姑”

请“篮姑”是一种由妇女中秋玩耍的神话传说,妇女们选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挂在用竹篾编织的“篾篮”四周,然后在前面点上三柱香,妇女盘坐在地上,齐声唱着请篮姑,请篮姑……的歌谣,向来传说篮姑降神时叩头啄声,跪拜占卜,各自审其口头次数预卜吉祥。

二十二、荡秋千

荡秋千是潮汕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多在正月特别是元宵前后举行。正月对于潮人来说,是一个既忙碌又兴奋,热闹又快乐的月份。饶平县樟溪镇龙潭埔村正月荡秋千别具一格,每年正月初一下午,村民便在村寨广场上搭起一个五米高的秋千棚,凡去年添丁的人家都要备生熟相掺的几筐花生,登上秋千棚,向棚下早已翘首以待的人们撒花生,直到把所有花生撒完为止。棚下的人们尤其是将为人父的后生兄都争夺。据说抢多者就能生男孩,故后生兄们乐此不疲。今仍流f传着“抢花生、熟掺生,年年双生(双胞胎)”这样的歌谣。揭阳市炮台镇桃山乡正月几乎天天男女老小都荡秋千,但是元宵节那天,男人不能登上秋千棚,整个秋千活动只能好站在一旁观看。潮由女人参与,男人们只州市有些乡村,元宵夜年轻夫妻要跑到村里老榕树下荡秋千,任村人往身上泼粪,说是被人泼得越多,越能在今年生男孩,真是不可思议。

二十三、敬糖狮

所谓敬糖狮,就是指每到元宵节时,潮汕地区的人们会在神前敬上糖狮,祈求着新年吉祥如意,求来好运,大吉大利。传说狮子是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驱恶,有庄严、富贵之象征,历来特别深受潮人的敬爱。香港潮籍诗人邱亦山(笔名石头翁)咏《元宵》诗云:“元宵佳节在龙香,潮俗民风似故乡;是夕神前求好运,糖狮果品表安祥。”诗文道明了香港潮人流传着元宵拜糖狮的风俗习惯。

糖狮是一种用白糖加工制成的甜食(用糖浆灌入雕刻模具铸成),色彩晶莹鲜艳,造型纹饰优美,千姿百态,集工艺美术、饮食文化和乡土风情于一体。糖狮成双成对,大的富有气势,小的小巧玲珑,令人喜爱。元宵之夜,干家万户拜糖狮向神明借来求好运,明年元宵如数奉还,故名为“赌糖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