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音乐课教学(音乐网课更需要)
线上音乐课教学(音乐网课更需要)从“学”的需要设计“教”拓展欣赏中国艺术歌曲佳作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助推器。经过与A老师探讨,笔者选定赵元任的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全曲采用各乐段分节变奏的方式和调性大胆新颖的多次变化,通过对自然景色富于诗情画意的描述,寄托了情思萦绕的青年对故土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赵元任以恬美委婉的旋律为刘半农韵节谐美的诗作平添了无穷的隽永。作为语言学家,赵元任在创作中十分注意歌词声调、语言音韵的特点,使作品很口语化,同时对和声运用的民族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终,笔者选定了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四位优秀作曲家的代表作:《问》(萧友梅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曲)《我住长江头》(青主曲)《花非花》(黄自曲)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的深远影响。《鳟鱼》是人音版初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学生们初步接触了艺术歌曲,了
文 | 周红苇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借助各种平台改变着自己的教学。相比面对面的师生互动,网络课程的制作更需要“以学定教”。制作网课看似是“教”,其实体现着教师对“学”的思考。笔者以疫情期间制作的网络课程《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为例,在总结制作经验的基础上,阐明对“教与学”的思考。
备课考虑网络特点
《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一课取材于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年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自由幻想的浪漫乐派”,其中舒伯特一节,呈现了歌曲《鳟鱼》,并附有艺术歌曲、声乐套曲、舒伯特的艺术影响等的文字介绍。
《鳟鱼》是人音版初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学生们初步接触了艺术歌曲,了解其概念,并拓展聆听了《A大调〈鳟鱼〉五重奏》,这为高中学段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但高中生对音乐知识、音乐文化等方面有更精深的学习需求,虽有初中积累,但舒伯特一课的讲授易进不易深。如何经过《鳟鱼》的再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提升艺术素养,成为笔者思考的重点。
在教学设计初稿中,笔者围绕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三个主要特点(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固定音型塑造音乐形象、调式调性的灵活转换)设计了艺术歌曲概念复习、原文歌词演唱体验、固定音型聆听判断,以及舒伯特其他作品的拓展聆听。力图顺利达成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方面的学习,但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则毫无头绪。经验丰富的前辈A老师在充分尊重笔者想法的基础上,总结性地概括出原文演唱环节中“读即像唱”“唱即像说”的实践特点。这一环节后来成为笔者教学目标中学生音乐实践的重要内容。相较于初中学段,高中学段的学生对文化理解有更高要求。A老师建议:考虑引入重奏内容,从艺术歌曲深入到舒伯特的器乐创作,丰富知识内容;关注作曲家创作的时代背景,发掘作品背后的时代意义;另辟蹊径,关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增加专门聆听伴奏的环节;拓展引入中国艺术歌曲佳作欣赏,揭示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深远影响等。
“网课”的教学语言不能随性而发,每一句都要字斟句酌。B老师深谙网络课程的制作,也熟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边做边完善思路”的备课规律,她在笔者课件设计时给予了许多学术性的理论指导。
拓展欣赏中国艺术歌曲佳作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助推器。经过与A老师探讨,笔者选定赵元任的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全曲采用各乐段分节变奏的方式和调性大胆新颖的多次变化,通过对自然景色富于诗情画意的描述,寄托了情思萦绕的青年对故土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赵元任以恬美委婉的旋律为刘半农韵节谐美的诗作平添了无穷的隽永。作为语言学家,赵元任在创作中十分注意歌词声调、语言音韵的特点,使作品很口语化,同时对和声运用的民族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终,笔者选定了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四位优秀作曲家的代表作:《问》(萧友梅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曲)《我住长江头》(青主曲)《花非花》(黄自曲)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对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的深远影响。
从“学”的需要设计“教”
网络课程的特殊性是不易看到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需要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的需要这一前提下进行“教”的设计。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笔者充分设想学生会“如何学”,课程中的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其学习规律。例如,“个人二声部”有一定难度,学生如何快速掌握?又如,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满足?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基于高中学段学生普遍具备的音乐能力,遵循由生到熟、由慢到快的学习规律,针对个人二声部设计了“快版”和“慢版”多个教师示范,以微课小视频的形式呈现其中。它们既是示范也是陪练,帮助学生逐步消除畏难情绪,顺利完成学科任务。
个人二声部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六连音的准确拍奏,以及手打节奏、口唱旋律的手口协调性。因此首先,在德文学唱环节,笔者变换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拼读,并通过慢速转快速的学唱,让学生初步具备背唱《鳟鱼》第一句原文歌词的能力;其次,在六连音的准确拍奏环节,启发学生以拍读的形式,即在稳定拍下先口读节奏“一二三四五六、一二”,待读准读稳后,再将《鳟鱼》中的固定音型通过双手的协调配合准确地拍击出来。有了以上各环节的铺垫,再提醒学生利用网课可反复回看的功能多加练习,使得学生们较顺利地完成。
“舒伯特”一课最终在北京市西城区网络教研平台上进行展示,老师们反馈:“个人二声部”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进一步完善。为此,笔者在后续网课制作中有了如下调整与反思:首先,在特定环节要给学生留足练习时间;其次,在背景解说中提醒学生利用网课回看功能多加练习;再次,增加不同速度的教师示范,作为课程资源补充;最后,在对本课重点内容的总结之余,给学生布置便于操作且有趣味的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积累音乐能力。基于学情,参照教师准备的感受,寻求专业指导,依照反馈并加以提升,这些都是制作网络课程的法宝。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