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风老来青又飘香(华亭风老来青又飘香)
华亭风老来青又飘香(华亭风老来青又飘香)1958年,松江划归上海,江苏把陈永康安排到省农科院,父亲与他见面的机会少了。陈永康淳朴有主见,他不因我父亲受审查而断绝往来,他们同甘共苦过。我最后一次看到陈永康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我家在景德路。他胖了,面色黑里泛红,一副老农模样。1953年初,父亲参加县委第一届党训班学习,在入党政审中,因社会关系复杂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1956年,辽宁邀请陈永康和父亲去盘锦丹东等水稻产区传授经验,县里不同意父亲去,地委副书记郭玉汉发话才放行。或是组织安排,或出于政治考虑,父亲未参加陈永康水稻栽培技术的总结编写,但农口部门尤其是城东公社的老同志都清楚:总结宣传老来青,黄德裕出力最多。1953春,农业合作化运动起步,父亲再次到陈永康互助组蹲点,主要工作有两方面:讲解贯彻党的政策和协助陈永康工作。日常事务包括:按农时做样板田,用黑板报、油印材料宣讲陈永康的种田技术。常有领导检查视察、各方农民
黄成伟
陈永康、老来青、黄德裕,这三个名字在20世纪50年代经常连在一起。老来青是陈永康于20世纪中期培育出的优良晚粳品种。我父亲黄德裕大学毕业,1949年底分配到松江。不久,他就被派去协助陈永康工作,总结宣传陈永康的水稻栽培技术。
1953年春,县委再次派父亲到陈永康家乡城东长岸蹲点。在之后一年半时间,他写了两本日记,真实记录了那段历史和他的思想感受。在沉睡60多年后,松江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等部门审阅了这两本日记,认为有史料价值,遂摘编整理出版,名之《与陈永康在一起的日子里》。戴明渠老先生(20世纪50年代曾任松江县县长,现住南京)是这段历史亲历者,阅后寄来大字书法一幅:“诚实。”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粮食为先。1951年秋,华东地区开展群众性良种评选,陈永康种的晚粳老来青平均亩产超千斤,最好的一块地1400多斤,上了大报头条,轰动全国。华东地区苏州专区松江县各派一位农科人员蹲点陈永康家乡,总结其丰产经验,松江派了我父亲,他是县农业局技术员。从此,他与陈永康、老来青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春,农业合作化运动起步,父亲再次到陈永康互助组蹲点,主要工作有两方面:讲解贯彻党的政策和协助陈永康工作。日常事务包括:按农时做样板田,用黑板报、油印材料宣讲陈永康的种田技术。常有领导检查视察、各方农民观摩取经、参与合作化选举等组织工作,还有繁重的接待工作,陈永康识字不多,父亲须记录整理他的讲话,或根据情况代拟发言纲目。
当时,陈永康蜚声中外,老来青被誉为“毛泽东大米”。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阵营常有参访团来,全国各界更是络绎不绝。陈永康一口松江话,有时需要父亲翻译为普通话。父亲日记里还提到谭震林曾到松江做农业形势报告,雕塑家张充仁想为陈永康做塑像,还有一位上海女中学生周末放学后只身来松江,天黑还没摸到陈永康互助组。日记里还记录了父亲以陈永康的名义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各写了一封慰问信,以及农村开展第一次民主选举中遇到的问题等。
父亲那时还担任《解放日报》的通讯员,他有一部二手相机,不时发些陈永康互助组的消息或照片。华东地区想出版一本陈永康照片集,但受农时天气限制,一时无法完成,就从父亲拍的照片中选出30幅,由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53年初,父亲参加县委第一届党训班学习,在入党政审中,因社会关系复杂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1956年,辽宁邀请陈永康和父亲去盘锦丹东等水稻产区传授经验,县里不同意父亲去,地委副书记郭玉汉发话才放行。或是组织安排,或出于政治考虑,父亲未参加陈永康水稻栽培技术的总结编写,但农口部门尤其是城东公社的老同志都清楚:总结宣传老来青,黄德裕出力最多。
1958年,松江划归上海,江苏把陈永康安排到省农科院,父亲与他见面的机会少了。陈永康淳朴有主见,他不因我父亲受审查而断绝往来,他们同甘共苦过。我最后一次看到陈永康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我家在景德路。他胖了,面色黑里泛红,一副老农模样。
经断断续续26年政审,1979年父亲加入了共产党。1985年陈永康去世,父亲到南京参加了追悼会。1990年县政协出版纪念陈永康的专辑,父亲写了《陈永康传略》,并摘录部分蹲点日记刊出。
陈永康、我父亲和日记中写到的许多人,或是作古,或已耄耋,而老来青,每到春天来临,它就会长出蓬勃的秧苗。
金风送爽,收获时节,老来青又飘香!
编辑:沈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