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孩子为何爱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玩(3岁孩子为何爱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
3岁孩子为何爱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玩(3岁孩子为何爱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然后,我就留意了下身边的这种“异象”,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行为。跟我一样苦恼的还有我的小姑子,因为她家老二跟我儿子一般大,每次来我家玩,也会“悄悄”地带走几个玩具。看着儿子那“年少无知”的模样,我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自从二宝满2岁后,我发现每次带他去亲朋好友家玩,他都想把人家的玩具带走,不过我都跟他说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本以为儿子记住了,没想到一不留神,他竟然“悄悄”地拿了回来,我有些苦恼。
01“皓皓,你怎么又把别人家的玩具拿回来了?”
我在给儿子收拾玩具时,发现又多出来几个新玩具,确定不是我们买的。
“妈妈,这些玩具是姑姑家的,我很喜欢,就拿回来玩了。”
儿子有些不明所以地看着我,然后又蹦蹦跳跳地跑开玩去了。
看着儿子那“年少无知”的模样,我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自从二宝满2岁后,我发现每次带他去亲朋好友家玩,他都想把人家的玩具带走,不过我都跟他说过这样做是不对的。
本以为儿子记住了,没想到一不留神,他竟然“悄悄”地拿了回来,我有些苦恼。
跟我一样苦恼的还有我的小姑子,因为她家老二跟我儿子一般大,每次来我家玩,也会“悄悄”地带走几个玩具。
然后,我就留意了下身边的这种“异象”,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行为。
这些妈妈也都很担心,孩子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坏习惯,长大了可怎么得了?
中国有句俗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其意思就是孩子小的时候敢偷人家一根针,长大就敢偷黄金。
徐谦《防微铭》:“谚语在防微方面有很多警世之言,例如‘小洞不补,大洞叫苦’,‘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老一辈的人也经常用“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来提醒父母对孩子要从小抓紧管教,小时沾染上小毛病,长大就会发展成触犯刑律的罪犯。准确与否,具体还得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在很多父母看来,偷东西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尤其是孩子小小年纪就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经过别人的允许这就叫偷,是道德出了问题。
其实,3岁的孩子经常偷拿别人的东西并不属于真正的偷窃,真正的偷窃行为发生在6岁至青春发育期之间。
从心理学上来说,孩子3岁之前出现这种“偷窃”行为,是“占有欲”在作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只是一种喜欢而不是偷。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2-5岁的孩子还属于自我中心阶段,又称前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了自我中心倾向。
也就是说,对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他对“你”“我”“他”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在他的思维里,认为“只要我喜欢,就是我的”,这是物权意识不明晰。
即使他模糊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有时还是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总是希望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想办法得到它。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逐渐淡薄,“占有欲”也会逐渐减少和消失。
所以说,2-6岁的孩子“偷”东西,并非他们的道德有问题,而是他们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听之任之,还是得做好引导和教育。
说到这里,很多家长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既然偷是孩子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的心理现象,那么为什么同年龄的孩子,有的偷拿次数特别多,有的碰到喜欢的都要偷偷拿走,有的却几乎不存在偷的行为呢?
其实,孩子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有另外两种原因:
一、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而“偷窃”
现在很多家庭,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投入的感情过少,使得孩子缺少关心。孩子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就会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到了这时,父母一般都会重视这件事,父母的关注度越高,孩子就越满意,会认为这样的“偷窃”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引起父母的注意,下次就有可能也用这样的方式去吸引别人的注意。
二、发泄心中的不满
有时候孩子“偷”东西,还可能是借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发泄心中的不满。比如:
几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因抢一件玩具而发生争执,最后没得到玩具或受批评的孩子心中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这时他可能就会通过“偷窃”把玩具据为己有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大宝在过9岁生日时,小姑子送了一套公主娃娃给她当生日礼物,大宝喜欢得不得了。3岁的二宝看见了也想要可大宝就是不给他玩,急得哇哇哭,还问为什么只有姐姐有他却没有。
在二宝的概念里,不明白什么生日礼物不生日礼物的,他只晓得姐姐有漂亮好玩的玩具,他却没有,所以会很生气,于是等姐姐去上学后他就偷偷拿来玩,满足自己的需求。
既然已经知道孩子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原因,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呢?
父母肯定不能因为“孩子小能懂什么”而放任不管,否则这样的行为就有可能真的演变成偷窃行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偷窃”行为的制止,要在分析具体心理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对此幼儿专家提出以下6点建议:
(1)不要对孩子进行强势的“审问”
当发现家中多了“不明来物”时,父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好好和孩子沟通,弄清来龙去脉,切记不要以咄咄逼人的语气对孩子进行强势的“审问”。
因为这样的“审问”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有可能就会导致孩子说谎。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这样才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2)告诉孩子不能侵占别人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记得要给孩子灌输“不要随便触碰别人的东西”的意识,并告诉孩子如果喜欢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偷拿”是不对的行为。
此外,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方式,比如,如果想要玩别人的玩具,就要学会说“你的玩具能借给我玩会吗”等礼貌用语。
(3)双管齐下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当发现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后,父母除了晓之以理,也要试着动之以情,让孩子感受别人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的伤心难过的情绪,来诱发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就能更有效地矫正孩子的“偷窃”行为。
比如,最近二宝特别爱看动画片《熊熊乐园》,有一期剧情讲的是《凯特的百宝箱》,凯特的百宝箱里有很多宝贝,小月亮特别喜欢就偷偷把百宝箱拿走了,她看到凯特很伤心,内心很愧疚,但是又不舍得拿出来。最后在园长奶奶的开导下把百宝箱拿了出来并承认了错误,也得到了大家的谅解。
(4)不可严加管教
当孩子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后,父母不要用惩罚的方式教训他,因为强烈的管教方式,反而有可能让“偷窃”成为他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
其实,在孩子的概念里,并没有“偷窃”的概念。所以,对于孩子所谓的“偷窃”行为,父母不可严加管教,也不要给他贴上“小偷”的标签,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更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5)鼓励孩子归还别人的东西
当孩子偷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父母除了让孩子分清对错、具备是非观念外,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也非常重要。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归还物品。当然,归还之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偷拿别人的懂事是不对”的道理,从而让他做出自愿归还的行为。
(6)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在很多父母心目中,挣钱比陪伴更重要,因为这些父母会认为只有挣更多的钱,才能给孩子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并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什么情感关爱的没必要。
虽然孩子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他们的感情需求极度匮乏,也就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然后通过一些负面行为来纾解自己心理上的不适,结果越错越远。
所以说,对于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而去“偷”的孩子,父母应该把更多的感情都投到孩子身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就不会再去“偷”了。
偷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只是他们道德认知发展的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但是,即便如此,背后也有不少不为人知的隐情,父母只有明确这些原因,然后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才会远离偷的行为,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
不然,“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真的就不是一句话说说而已,许多不良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话题讨论:对于“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你是如何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