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法史几大学派(上外有个徐日文)
日语语法史几大学派(上外有个徐日文)随着渐渐适应外事办的翻译工作,徐旻老师也开始积极主动的提前做好翻译准备。每天新增病例数等公开信息,他会根据早间“上海发布”公布的数字提前填好。有一次,官方的文字稿两点多还没有传过来,他便根据网上发布会的视频,自己先翻译了起来。徐旻老师说,“3月9日那天,文字稿3点才传来,我有点等不及,于是根据网上的发布会视频,头一次做了‘听翻’,当然后续还按文字稿仔细校对过。”徐旻老师2月底根据近翻译内容做的关键词词云当上海外事办工作的老同学找到他时,徐旻老师毫不犹豫的就接下了这份翻译工作。他认为,在繁重的阻击疫情工作中兼顾外籍人士的语言需要,官方力量主导加上志愿者配合,体现了上海的国际化风范,他很高兴“能在机缘巧合之下做力所能及之事”。由于疫情的紧迫性,外事办每日疫情防控信息的翻译工作,除了对译文文本有较高的要求,还对翻译的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让长期进行口译工作的徐旻老师有了一定的优势。口译工作具有
编者按:他中学起学习日语,留校任教整整二十年,是深受学生爱戴的 “天使老师”;他是潜心育人的师者,是名副其实的“最强助攻”,曾辅导70余名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演讲、口译等竞赛,累计斩获50多个奖项,桃李满园;他是“王牌翻译”,实践、教学、编教材,样样精通,此次疫情期间他为上海市外事办官网翻译每日疫情通报,三个月来,累计翻译材料百余份,字数超过9万字,其中2月1日至3月24日连续53天每天翻译不间断。 他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高级翻译学院日语口译专业硕士生导师徐旻老师。
●●●●●
以译战“疫”:争分夺秒 字斟句酌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外资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拥有为数众多的外企,如何帮助在沪外企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疫情动态,成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1月31日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官网主页开始以中、英、法、日、韩五种语言,发布本市每日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及国家政策的最新动态。徐旻老师便是日语翻译组的一员。
当上海外事办工作的老同学找到他时,徐旻老师毫不犹豫的就接下了这份翻译工作。他认为,在繁重的阻击疫情工作中兼顾外籍人士的语言需要,官方力量主导加上志愿者配合,体现了上海的国际化风范,他很高兴“能在机缘巧合之下做力所能及之事”。
由于疫情的紧迫性,外事办每日疫情防控信息的翻译工作,除了对译文文本有较高的要求,还对翻译的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让长期进行口译工作的徐旻老师有了一定的优势。口译工作具有及时性的特点,要求译者同步实时的进行翻译,这很好的训练了徐旻老师的反应能力,帮助他能快速准确的完成外事办紧迫的翻译工作。疫情期间,他在每天下午两点左右接收到篇幅一两千字不等的中文稿,一个小时左右便能高效的完成任务,当日便能公开发布。
但是熟悉徐旻老师的人都知道,他的看家本领是口译,而这次协助外事办的翻译工作却是笔译。与口译相比,笔译不仅要求准确通顺,还要求要字斟句酌、精简工整,如翻译“不瞒报、不谎报、不漏报”时,既需要切确的翻译出对应的日文,又需要句式上的工整。再如“居家办公、在线办公、错岗上班、分时到岗、轮流到岗”,这些词句含义丰富,为了确认各种情况的具体含义,徐旻老师在翻译时还特别咨询了人事劳务专业的朋友。此外,他的翻译稿件中还经常涉及税务、劳务、人事、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时常出现诸如“倒春寒”、“不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还会不时的遇见官方稿件中的长难句。每每面对这样的问题,为了确保翻译的“信、达、雅”,他都会对比不同翻译软件的结果、询问身边相关行业的朋友、积极与外事部同事沟通,查看相关论文。
徐旻老师2月底根据近翻译内容做的关键词词云
随着渐渐适应外事办的翻译工作,徐旻老师也开始积极主动的提前做好翻译准备。每天新增病例数等公开信息,他会根据早间“上海发布”公布的数字提前填好。有一次,官方的文字稿两点多还没有传过来,他便根据网上发布会的视频,自己先翻译了起来。徐旻老师说,“3月9日那天,文字稿3点才传来,我有点等不及,于是根据网上的发布会视频,头一次做了‘听翻’,当然后续还按文字稿仔细校对过。”
2月1日至今,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徐旻老师共翻译了百余份材料,累计字数超过9万字,最长材料4667字,最短材料4字,其中2月1日至3月24日连续53天每天翻译不间断。这样的翻译数量和节奏,徐老师表示,他也是头一次经历。他说:“我觉得这次的工作挺有意义,或者说成就感吧。”
如今,战疫仍在持续,徐旻老师的笔译工作也没有停歇。他表示,这次的翻译任务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一次“实习”、一次“业务训练”,让他受益匪浅。这段翻译经历不仅锻炼了他自己的翻译技能,也为今后自己的教学和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实战素材。
“徐日文”:结缘日语 情定上外
“旻”,上下拆开是“日文”,冥冥之中仿佛也暗示着徐旻老师与日语的缘分。
忆起与日语的初相识,还得追溯到徐旻老师小学升初中时的一个不经意间的选择。当时正处于中日关系的“蜜月期”,受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又出于小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他便在上外附中的语种志愿上填写了日语。
上外附中毕业后,他“顺其自然”来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专业学习,再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然后留校任教,成为上外海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徐旻老师与日语、与上外的缘分,看上去。
从中学时代开始的与日语的朝夕相处让徐旻老师在日语学习上多了一份“佛系心态”,遇到任何困难不骄不躁,把“慢慢来”当作对抗挫折的法宝。“我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打的底子很重要,很有帮助。比如说听力课,当时肯定有没听懂的东西,但是后来慢慢就好了。当你学到一定的程度,自己能够把日语当成一样东西去用,就会觉得学习是比较自由而轻松的。”
徐旻老师坦言自己在日语学习过程中没有遇到特别大的困难,唯一遇到小挫折是进大学后,发现自己的语音、语调、发音和声调不规范。“中学以前学的时候可能老师也不是很讲究,外教也没有特别细地给我们调整,所以有点问题。进大学后被外教说了,解决的方法就是拿着课本,对着录音机,把所有的词全都标一遍声标,然后再仔细地读下去。”
本科毕业后,徐旻老师作为本专业唯一被保送的研究生,留在上外攻读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那个读研很小众的年代,每年一般只有一个研究生。 “一群老师带 我一个人,老师们都围着我一个人转。 搞语言的,搞文学的,包括外教,还专门带着我读古文。 ”这段在上外读研的经历,徐旻老师至今记忆犹新,回想起来,觉得非常幸福。
如今,在上外学习日语十余载,在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执教二十年,常被上外的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徐日文”老师,回顾起和上外日语的缘分时,徐旻老师表示,“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他笑着说,“家人给我取名时只是因为我是秋天出生的,旻是秋天的意思。但某种程度上,我和日语也是真的有缘。”现在他也总和人开玩笑说,人如其名,”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我是做什么的。”
“天使老师”:传承上外基因,创新课程思政
“声音好听!”
“上课超有趣!”
“日语超厉害!”
“即使课上问题回答得不好老师也只会耐心鼓励!”
提起徐旻老师,日语专业的同学们瞬间化身迷弟迷妹,纷纷称赞起这位“天使老师”。(戳这里,听徐旻老师朗诵片段:SISU·语魅 | 月が綺麗ですね)
徐旻老师教授的课程主要集中于口译和同声传译方面,而日语口译课在上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徐旻老师认为在传承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把自己学生时代学到的东西整理、消化,同时结合现实动态,不断更新素材,让这个课的主干保持稳定,内容却能常上常新。
《新编日语口译》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我的《新编日语口译》教材是在以前曾宪凭老师的口译教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了编写的思路,但内容都是新创的。”这本教材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材奖。
而关于教学方式,徐旻老师觉得从学到教,自己也在传承、传递之前老师所教的东西。“在我相关的学科这边,课程体系和口译,都是以前老师教我们,然后我们现在再去教授给接下来的学生。即使外在的硬件条件变化了,但是基本的脉络,还有口译这边的实战的思路,就一直是传承下来的。”
在教学工作上,徐旻老师参与了多项课改活动,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也是挑战比较大的课程思政项目。他在原本的日语口译课程中,融入相当数量的新鲜话题,体现积极的价值引导,让原本枯燥的思政元素,不再成为“为思政而思政”的硬性搭配,而是和口译教学“无缝衔接”。
在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筹建“基础日语”以及“日语口笔译”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工作中,学院几乎所有专业课教师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全员投入育人工作。徐旻老师也积极参与其中,于17年开始课程思政的探索。他将重点放在挖掘多年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上,在传统口译教学内容模块基础上,强化“国家发展”、“中日关系”、“外交知识”、“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帮助学生在提高语言的同时,多方面接触话题、丰富知识,从业务能力和思想素质两方面为学生夯实基础。
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他有专门安排的素材,但更多的是在教学内容的自然穿插相关内容,如把传统的“致辞口译教学”模块和“中日关系”“国家发展”等元素融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徐旻老师还强化了课堂上的“聊新闻”环节,力求让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近两年,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既关注了“中日邦交45周年纪念活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中日两国总理互访”等中日两国交往大事,也通过各种媒体资料了解了“一带一路”、“博鳌论坛”、“中美贸易摩擦”等中国与世界的最新动态,更获得了“双十一”、“日本流行语”等社会文化类知识扩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广阔开放的国际视野。
这项由徐旻老师牵头的课改活动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徐旻老师获得了上外本科优秀教学二等奖。
徐旻老师作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奖获奖教师代表分享外语课程思政改革经验
课程之外,徐旻老师还注重通过线上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他平日会在微信群里发布时事新闻,与学生们交流讨论。不仅如此,徐旻老师还会在自己创建的公众号中时不时发布日语学习的经验和有关日语的日常感想,与上外学生以及全国日语学习者交流互动。
“最强助攻”:做一个辅助者,见证学生成长
从教二十年来,徐旻老师辅导70名学生参加全国、全市各类演讲、口译等竞赛,50多人获奖 (点击链接,阅读在徐旻老师指导下获奖学生的相关内容: 人物 | 她接受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接见,与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面对面) 。在去年十月份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口译大赛,徐旻老师带领上外日语口译小组参赛,其中张思同学和袁雨馨同学分别获得交传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和同传一等奖。 提及自己在专业赛事上的“神助攻”,徐旻老师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为学生们提供经验,见证他们的成长。
比起自己的专业指导,徐旻老师认为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重要。“我觉得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态度,不是说我要让他成为什么样子。我以前也这样努力过,学生不太积极,我推着去走,但是做出来效果其实并不好。所以现在很多时候我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把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比赛中常见的准备等,和同学的努力结合在一起。”
对于竞赛,徐旻老师认为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他在竞赛辅导的过程中最有成就感的是学生们能在备战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
徐旻老师指导学生在第十二届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上获得佳绩
“你不可能永远是常胜将军,或者说有时候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很精彩的收获。”徐旻老师更在乎的不是学生在竞赛中有多高的名次,而是见证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逐渐成长,慢慢走向更广阔的天空。
目前,在疫情的影响下,徐旻老师和同学们还继续上着网课。为了方便即使了解学生口译练习情况,及时互动,提高课堂体验,徐旻老师选择了直播授课的形式,并不断探索改进线上教学方式。“录播虽然能更好的保证授课视频的质量,但是对于口译课这样实操性强的课,难免有点隔靴搔痒,因此,我选择了直播的方式”。并且,他在直播课堂的互动中,常将疫情期间在外事办翻译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还与学生探讨翻译中碰到的“倒春寒”等词汇的译法,将笔译任务融合到教学之中,“既借助外脑,又加强教学”。(徐旻老师分享翻译“倒春寒”的心得:倒春寒)
徐旻老师有个公众号,名为“徐日文”,简介是“命中注定,和日语有缘”。
如今, 外事办日语翻译工作仍在继续,云端课堂上 也 每周 如期 与同学 们见面,上外的 “ 徐日文 ” 老师也在继续用心续写着他与日语的不解缘分。
相关阅读
□ 只问耕耘!上外学者汤蓓:洞见疫情,关照现实
□ 上外师者俞祖成:以笔为器带学生促战疫,心系基层入现场做科研
策划 | SISU融媒体中心 新传快递
采写 | 陈晓 梁文慧 李磊
编辑 | 李磊
责任编辑 | 柏金爽 吴淼淼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我知道你“在看”我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上海外国语大学,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教育信息平台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