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巧作文(博览群书巧作文)
博览群书巧作文(博览群书巧作文)《独上高楼》(重庆考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此词出自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二.题记巧引——源头活水来 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是很古老的玩意儿,现在焕发了第二春,成了高考作文场中“结构创新”的一种手段。同学们一般用题记昭示文章内容,多为扼要说明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有的只是引用经典的名人名言。在正文前加题记,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起着贯串全篇的思想红线作用,一方面可防止自己行文时偏离中心,一方面有利于读者抓住文章中心,另一方面还能使阅卷老师眼睛一亮,能使阅卷教师一下子明白本文的主要内容或主旨。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今年考生用诗词作题记 就是慧眼别具: 《春天的觉醒》(福建考生):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题记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地位、金钱、美貌,而是思想,得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只有思想深刻的人才能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来。那么,深刻的思想从何而来?对中学生而言,深刻的思想唯有从书中来得最实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学生如果能学好语文课文,读好历史教材,应该能够形成最起码的人文价值观。若能在此基础上遍览群籍,厚积学养,自能听懂、发觉别人谈话和文章里的表层含义和语外之音,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思想,从而能正确得体地把它们表达出来,能够自觉地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且又能将自己的观点准确优美地传给受众。所以,博览群书巧作文,良有以也。中学生要想写好作文,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必须对自己进行知识储备。笔者从2004年高考满分和优秀作文的分析出发,谈谈读书具体影响写作的哪些方面!
一.标题引用——题好一半文
标题好似月明星稀之夜天幕上那颗明亮的星星,一星如月看多时,当然是越看越爱,越爱越想看。那么怎样的标题才称得上呢?得大气、醒目、概括,还得有点文气。这样,名言警句自然就浮出水面,用名言警句及其仿拟句作标题,往往一石数鸟,颇讨阅卷者的欢心,比如200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佳作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一蓑烟雨任平生》(黑龙江考生)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兼容并包》(北京考生)来自历史教材所引蔡元培的办学主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福建考生)出自《世说新语》、《此时有声胜无声》(广东考生)引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今年过节不收礼》(江西考生)来自有名的广告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甘肃考生)出自《论语》。
二.题记巧引——源头活水来
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是很古老的玩意儿,现在焕发了第二春,成了高考作文场中“结构创新”的一种手段。同学们一般用题记昭示文章内容,多为扼要说明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有的只是引用经典的名人名言。在正文前加题记,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起着贯串全篇的思想红线作用,一方面可防止自己行文时偏离中心,一方面有利于读者抓住文章中心,另一方面还能使阅卷老师眼睛一亮,能使阅卷教师一下子明白本文的主要内容或主旨。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今年考生用诗词作题记 就是慧眼别具:
《春天的觉醒》(福建考生):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题记
此词出自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独上高楼》(重庆考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源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
《那时花开》(云南考生):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
三.文中引用——清水出芙蓉
古有用典 今有引用 原理则一 都缘于文采。目的是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意 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它常常用,好处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这样说反而方便。如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是凡读书人都熟悉,所以表示不管兴亡旧事、且乐今朝的意思,引用这两句就可以随口说出来。其二是可以取得言简意丰的效果。如“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黔娄是《高士传》里描述的高士,有志有节而穷困,元稹引来代指自己,比直用己名,意思就丰富多了。其三是可以引起联想,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望梅可以止渴,画饼可以充饥,都是靠联想。其四是可以写难言之隐。大千世界事无限,其中有些,未必不应有而不好明说,如果还想说,怎么办?用典是一种办法,甚至是好办法。
比如《买好一面镜 胜过百黄金》(湖北考生):
诸葛亮有言:“夫群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这面明亮的镜子,照亮了他的人生。
《自信和倾听》(河南考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一种自信,豪迈且气势磅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一种自信,果敢而执着。
“行到小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自信,淡泊而从容。
《水,灵动的历史》(江苏考生)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自唐古拉山脉,黄河九曲十八弯,一泻千里,浇灌出华夏沃土,孕育了仰韶文明。
黄河一次又一次地改道,汹涌的河水一次次向人类张开血盆大口。黄河边上满目疮痍,遍野都是饥民。然而,水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也赋予人类以灵性。大禹治水,惊叹于自然,慑服于天地。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明智的渭河水啊,早早就弹起了秦亡的前奏。一统天下的功高盖世终究湮没在渭河东去的流水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悲壮的旋律,让我们仿佛又觉置身于当年那浓烟滚滚,旌旗纷飞,杀声震天的壮丽场面中。是可歌可泣的历史,赋予了水无尽的雄浑;是水,演绎了一曲曲英雄颂歌。
……
“尽道隋亡为此河”京杭运河早早地就敲出了隋朝的末音。“水殿龙舟事”结束了这个短命的王朝。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一声炮响,滚滚的珠江水也要为汹涌的铁骑让道,中国的河流开始流淌出悲哀的泪水。
四.故事新编——新翻杨柳枝
从《赤兔之死》开始,故事新编就成了高考作文的一道风景线。虽然年年岁岁人不同,却是岁岁年年花相似,故事新编涛声依旧,依然受宠。有些考生熟读经典著作,临考时就按题目要求,旧瓶装新酒,对所熟读经典中的故事或人物进行符合题意的重组或重构或翻新,致使佳作迭现,如《关羽之恨》(山东考生):
“久仰将军盛名,如雷贯耳,文人幕士,成居于此。区区一东吴小国,人贫地乏,不足为将军忧耳。望将军竭力攻打曹魏,使东吴得以残喘。”
“哈哈,东吴百姓人人皆知吾名。好!明日应战。”关羽抚着髯道。
“将军,此举欠妥,东吴素有窥视荆州之意,若攻打于禁,恐中了吕蒙之计,让他袭了荆州。望将军三思!”一谋士进谏。
“汝不闻吾自征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区区吕蒙,安足挂齿。吾意已决,退下!”
“退下!”
经过几日苦战,活捉于禁,但关羽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正准备班师回荆州。
“报——,荆州已被吕蒙袭了。东吴陆逊正引兵望此处而来。”
“报——,陆逊用攻心术,本部军士多有降敌之意。”
“报——,本部军士多翻墙而出,降吴去了!”
“报——,麦城中粮食将尽,急需救援。”
关羽跌坐帐中,“悔不该,悔不该不听您的意见,忽视了东吴,才落得如此下场。那,下一步该怎么走?”
“惟有去上庸请孟达、刘封援助。”
求援的将士还没归来,守城的士兵却一个个地逃跑了,关羽仰望苍穹,满脸失意与不服:“我自破黄巾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可谓身经百战,哪一次不是自己做的决策,哪一次不是充分利用我的智慧。为什么会有今日的败局,不!我不相信,我就是英勇、智慧的化身,我不会输,看我下一次!”
上庸军迟迟不来,关羽决定突围出去。
“将军,东吴兵料想咱们势单力薄,一定会埋伏在小路,请将军走大路。”
“不!山路较崎岖,容易突围出去,走小路。”美髯公再次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有了“美髯公被俘,先主兴师报仇”这一幕。
是的,对于南征北战的勇士来说,自主决策,显示出了英明与智慧,这也是每一个成功的将士所应有的。但是也应看到无论在军队中抑或是朝廷中,文臣是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不妨听一听别人的意见,那样,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此文是典型的故事新编,得益于作者对三国故事的熟悉、对三国人物性格的了然于胸,写来得心应手。有些老师考前要求学生熟读一部名著,不是没有道理的。像这类文章还有《只缘身在此山中》(山东考生)、《西游后记》(安徽考生)、《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福建考生)、《〈孔雀东南飞〉新传》(江苏考生)等等。
五.知识重组——金针巧渡文
考生平时爱看书,有丰厚的学养,考试时,把自己所看所学的知识按照题意要求进行组织,裁罢蜀锦展吴霞,写出别具一格、文采蜚然的篇什,如《人生的斗士》(福建考生):
他不仅是现代科学界的泰山北斗,更是一位永远战斗不息的人生斗士,他是谁?他就是史蒂芬·霍金。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翠绿。是的,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他的非凡的科学成就,其原因中更值人称道的是他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人生的无比自信,这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伟人,人生的斗士。
先来想想他的成就,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艰辛,写出了著名的《时光简史》,推动了科学界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被称为与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三大科学家之一,他的成就足以临驾上当今科学金字塔的顶峰,成为一颗最耀眼的北斗星。
我们在惊叹他在事业上的非凡成就的同时,也不免会感叹他命运的不幸和他意志的无比坚韧。在他身上,不仅闪耀着智者无比的光彩,更散发出一种斗士所特有的韧性,他是精神睿智的结晶,是人格力量的聚集,他,是人生的斗士。
记得他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个女记者提出了一个令全场顿然无声的无比尖锐的问题,她问:“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众所周知,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些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是无比的悲惨的。然而,霍金很镇定自若地用手指在键盘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像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是的,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自己。朋友们,你们是否已为霍金这种“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自信力和“泰山崩前而不动”的坚强所折服。是的,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镶嵌。
也许,在人生道路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我们要坚信,命运由自己掌握。让我们怀着刘禹锡“直手天上争春回”的豁达,拍拍我们身上的灰尘,继续我们的人生旅程,去追求我们的理想吧!
霍金,他就是火,点亮了我们前进的灯;霍金,他就是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文章以设问开头,引入评述的对象——永远战斗不息的史蒂芬·霍金,简洁有力;紧接着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章绚丽夺目,激情四射;而对霍金科学成就和坚韧斗志的评述,紧扣题旨,语言简练,重点突出;紧接着对材料的转述更可见出作者驾御语言的能力;而恰当的引用更使中心得到突出;文末的两个比喻连在一起,使文章的收尾显得简洁有力。整篇文章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观点突出、逻辑严密,是考场上不可多见的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更难得的是霍金是初现新教材高中第六册科技论文单元的新作者,各种教参教辅对他都有详细介绍。作者把这些知识进行剪裁,组织成文,特显聪明。这种成文模式在今年的福建考生中所在多有。
《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江苏考生):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湘西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豪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的写了,也是这样的爱了,爱得执着,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他的爱人在他死后多年也终于悟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从文也无疑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在“文革”期间,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文先生认认真真地做了。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幻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革”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机昂然的大山。
在那湘(沅)江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在吟唱了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
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用“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来比况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是再恰当不过了。本文作者选择沈从文先生作为叙写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眼光、一种睿智、一种对人与山水的感悟。
文章用朴素平实的笔触,阐释了沈从文先生性格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阐释了湘西的山水对先生性情的孕育、熏陶与同构。文章采用了多段落结构的方式,具有轻快跳跃的节奏和韵律,阅读的时候,也使人有面对“长河”的快感。说明作者对沈从文及其湘西有熟悉,尤其是对已选为教材的《边城》非常了解。
这类佳作还有:《人间四月天》(江苏考生)写名诗人徐志摩。《择善而从》(安徽考生)写了项羽、马谡、桓公三人的悲剧性结局,说明项羽、马谡、桓公均是“固执己见”之人,因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走向末路,从而试图从反面来论证“择善而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江苏考生),该生对《红楼梦》非常熟悉。《苏轼的赤壁》(福建考生)、《风雨任平生》(福建考生)等等。
这些成功的高分作文无不说明了一点:博览群书的重要性。这对中学生的写作是多么重要,它不仅增加知识、丰富眼界、开拓视野、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深刻我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