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呃,简单理解就是在一块豆腐上架着一根铁棍,然后托着豆腐向上缓慢平移,铁棍自然就切出了一条又长又深的“一线天”出来。加之该区域地壳运动活跃并以上抬为主,河水下切,地壳上抬,便形成了河流两岸崖壁陡峭、谷深远大于谷宽的嶂谷。(这斯用我的图,还上了首页,气( kua)人(wo))之所以形成上篇推文中说的天空和河面一样宽的景致,地质学家说的是该区域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湿润多雨,并广泛分布着厚层碳酸盐类岩,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而且地层倾角小,流水溶蚀、侵蚀强烈。(石头上有房屋)

书接上回,上篇推文是叫《乐西公路、大渡河和成昆线》,那关于15年清明的这次徒步的下半篇就叫《金口河大峡谷、白熊沟和古路村》罢。

(渣图高能,鬼知道当时我怎么会认为这样的画风好看)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

金口河大峡谷

金口河大峡谷西起乌斯河东至金口河,全长26公里,谷宽不足200米,谷深达 2600米。属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核心部分。S306(乐西公路一段)、成昆线、大渡河贯穿其中。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

(这斯用我的图,还上了首页,气( kua)人(wo))

之所以形成上篇推文中说的天空和河面一样宽的景致,地质学家说的是该区域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湿润多雨,并广泛分布着厚层碳酸盐类岩,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而且地层倾角小,流水溶蚀、侵蚀强烈。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3)

(石头上有房屋)

加之该区域地壳运动活跃并以上抬为主,河水下切,地壳上抬,便形成了河流两岸崖壁陡峭、谷深远大于谷宽的嶂谷。

呃,简单理解就是在一块豆腐上架着一根铁棍,然后托着豆腐向上缓慢平移,铁棍自然就切出了一条又长又深的“一线天”出来。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4)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5)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6)

再加点花花草草,人行其间,1米7看两侧的170 270 370......自然就是东坡先生的客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了。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7)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8)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9)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0)

白熊沟

白熊沟位于乐山雅安交界处,从沟口进入可以直接穿插到大瓦山南麓,全沟是真真正正的一线天,沟内有人家。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1)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2)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3)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4)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5)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6)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7)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8)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19)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0)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1)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2)

在四川,我有许多想走又没走成的线,如贡嘎转山,如“长穿毕”(四姑娘山长坪沟到毕棚沟),还有就是从白熊沟穿到大瓦山了。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3)

古路村

一个有着500多人的古老村庄,据说祖上是为了躲避仇家和战乱来到这悬崖峭壁上安家,大多数都是彝族同胞,现在大多数时候在衣着和生活习惯上和汉族差不多。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4)

大渡河水面海拔400米,和成都在一个平面,古路村海拔1400米,比水面高出一千米,你可以想象就在大渡河水面上方的某一处,1000米高直上直下的悬崖上面有个一个村庄。

在成昆铁路修建以前,古路村与外界的联系,是通过从山顶放下树藤爬下来。成昆铁路修建时,铁道兵在岩壁上插上一根一根的钢钎,为村民在绝壁上搭建了“梯子”。

直到2003年,由政府出钱,古路村出力才在山体中凿了一条栈道出来。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5)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6)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7)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8)

在我还在学校时,据闻是终于通了公路了,现在再查,已经是成都周边两日游的景点了。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29)

(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走到古路村的核心区域,因为当天从金口河出发,走到白熊沟,再从白熊沟出来已是下午六点左右,爬上半山腰的这个村组,我和M再也走不动了,而古路村的学校还要再往上爬。当晚我们便在这半山腰休息,次日,往上再爬,有几户人家,可我们觉得再往上也没意思了,便原路折返下山前往乌斯河。并于次日搭乘火车返回成都,然后因为高数点名不在,期末便挂科了,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完全没放心思在高数上,。)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30)

白熊沟公路(白熊沟和古路村)(3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