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大寒吃腊八粥(腊八粥你喝了吗)
24节气大寒吃腊八粥(腊八粥你喝了吗)记得我小时候,腊八粥熬好以后,不能自己先吃,而先要敬神祭祖。馈赠亲友时,还有一种默认的潜规则: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名曰“散福”。苏州有句老话:“乡邻碗送碗,亲戚盘送盘。”送完了,全家人才可以坐下来享用。由于多做了,当天吃不完,可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吃。民间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意味着年年有余。无论是哪一种说法,腊八粥更多的是与苦难相连,与艰难岁月相关。然而如今,腊月里喝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苦难的含义已经式微,取而代之的成了寒冬里温暖的健康饮食。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俗语,腊八成了腊月与年的一道分水岭。唐朝李福《腊八粥》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樊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琴糁。用以供伊蒲,籍之做功德。”当时北京的寺院称腊八粥为“七宝五味粥”。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吃腊八粥的习俗,有庆丰收之意,又是年味积存和发酵的时间,紧接着就要紧锣密鼓地准备过年了,诚如俗话所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这是一首在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童谣。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称为腊八。这个“腊”原是猎取禽兽,以肉祭祖。腊也是合的意思,在新旧年交替之际,举行连天地神灵加祖先一起的“合祭”,古时称“腊祭”。
唐朝李福《腊八粥》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樊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琴糁。用以供伊蒲,籍之做功德。”当时北京的寺院称腊八粥为“七宝五味粥”。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吃腊八粥的习俗,有庆丰收之意,又是年味积存和发酵的时间,紧接着就要紧锣密鼓地准备过年了,诚如俗话所说:“过了腊月门,转眼便是年”。因此,腊八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春节前的序幕。民俗又叫小年。所谓腊八粥,梁实秋在其散文《粥》里说:“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就像盛开的一朵七色花,红橙黄绿青蓝紫相谐;也犹如上海人叫的“八宝粥”,是用黄米、白米、小米、栗子、红小豆、枣子、花生、松子合水煮熟,再加上白糖红糖熬成粥。当然,腊八粥的食材构成并没有一定之规,因地而异,故而,“萝卜青菜各有所好”,各地的口味亦有所不同。另外,一些殷实家庭所用的食材自然多一些,讲究一些;而那些经济窘困的人家,所用食材也相对少一些,质量也稍逊些。
腊八节的来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小时候曾在财主家里当放牛娃,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填不饱肚子。有一天,朱元璋放牛归来,又寒又饿,实在受不了,便在自己睡觉的牛棚里挖开一个老鼠洞,准备挖鼠充饥。他挖啊挖,突然发现了老鼠洞里储存了许多好东西,有黄米、江米、红枣、花生等。朱元璋立即找来一口锅,并将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粥吃。之后,朱元璋穷鬼生了天,当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次挖老鼠洞后吃过的粥,便叫御厨去做。御厨根据朱元璋的讲法,用上等的黄米、白米、小米、江米、菱角米、栗子、红小豆、枣子、花生、松子、杏仁、胡桃等,合成煮了一锅粥,然后,用染红的桃仁、瓜子、榛穰、花生、松子、杏仁做点缀,献给朱元璋。朱元璋吃后又赐给众大臣吃,大家赞不绝口,纷纷询问这是什么粥。朱元璋想了想说:“今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就叫它‘腊八粥’吧!”以后,这种粥就慢慢地流传到了民间。
还有一种传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后,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求人生的真谛。他长途跋涉,终日辛劳,晕倒在尼罗河畔。此时一位善良的牧羊女用捡来的各种米、豆和野果熬粥给他吃,使释迦牟尼苏醒过来,并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从此,每年这一天,也成了佛教的节日——成道节。这天群僧诵经做佛事,还效仿牧羊女熬多种米豆的粥来敬佛。从此,渗透了佛教文化的腊八粥就形成。每逢腊八这一天,众僧熬成腊八粥,行孟尝君遗风,在供奉神佛的同时,再广济穷苦之人食用。诗人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腊八粥更多的是与苦难相连,与艰难岁月相关。然而如今,腊月里喝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苦难的含义已经式微,取而代之的成了寒冬里温暖的健康饮食。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俗语,腊八成了腊月与年的一道分水岭。
记得我小时候,腊八粥熬好以后,不能自己先吃,而先要敬神祭祖。馈赠亲友时,还有一种默认的潜规则: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名曰“散福”。苏州有句老话:“乡邻碗送碗,亲戚盘送盘。”送完了,全家人才可以坐下来享用。由于多做了,当天吃不完,可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吃。民间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意味着年年有余。
腊八粥因为是在滴水成冰、寒风凌厉的冬天里享用,因此,吃上一碗香味袅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嘴里烫乎乎的,肚里暖乎乎的,心里热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