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歌曲原唱(仰望星空一)
仰望星空歌曲原唱(仰望星空一)我们都知道,科学是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进行各种研究(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服务于发明和创造。而佛法是对宇宙万物真相的说明和体证,用个比喻来说,科学就如同是对"梦中现象的规律"进行的研究,而佛学告诉你这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梦象"。所以我探索量子力学的初衷是为了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更好地理解佛法,从而更好地在它们之间相互参悟。《仰望星空》主要内容是从科学的角度探索宇宙生命的真相,尤其是量子力学的角度,之所以学习并研究了量子力学的内容,是因为量子力学能更好的地理解佛法中尤其是《楞严经》《金刚经》《心经》里的所说的那个"心"。进而去领悟佛法中描述的其他宇宙生命的真相以及更好地理解能让人解脱烦恼和生死之苦的奥妙,而普通的科学没有这个功能,唯有量子力学能够有所触摸,我们应该感激量子力学这把有力而且更易让人信服的
向内行走系列之《仰望星空》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视角探索宇宙生命真相
文/老灵魂
缘起:
最近几年,划拉了一些文字,又给这些文字起了个称呼叫做“向内行走系列”,包括《道法自然(道德经浅释)》《斑驳里的沉思》《金刚经与心经浅释》《仰望星空》《历史的长河》《殊胜因缘》。当时写这些文字是为了方便自己查阅和学习,没想过要出版或者怎的。现在分享出来,如果有人也能受益那是最好(至少作为一个查阅资料的功能来使用),如果不能,就当是自己自娱自乐,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留点痕迹。
在写《向内行走》系列的时候,知道这将近两年的时光里,内心已经发生了无以言说的变化,微妙而深刻。这种变化既有渐次的,也有一瞬的。这个过程既有煎熬里的殊胜,也有困顿挣扎中的瞥见,以及拨云见日的精进。所有的探索都起因于像每个中年人一样在生命中有过的挣扎和探索。把这个过程中所拾、所闻、所悟汇于『向内行走』系列之《殊胜因缘》《仰望星空》《道法自然》《金刚经与心经》《历史的长河》《斑驳里的沉思》,主旨在于探索(所谓的)真相及寻找并体验生命的意义。
向内行走系列既是对此前生命的一个梳理、总结、感恩和告别,也是今后全新生命的一个重要开启,意义非凡。(2018年4月)
今后会陆续把这些文字一一上传分享。
《仰望星空》主要内容是从科学的角度探索宇宙生命的真相,尤其是量子力学的角度,之所以学习并研究了量子力学的内容,是因为量子力学能更好的地理解佛法中尤其是《楞严经》《金刚经》《心经》里的所说的那个"心"。进而去领悟佛法中描述的其他宇宙生命的真相以及更好地理解能让人解脱烦恼和生死之苦的奥妙,而普通的科学没有这个功能,唯有量子力学能够有所触摸,我们应该感激量子力学这把有力而且更易让人信服的金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真相的大门。
我们都知道,科学是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进行各种研究(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服务于发明和创造。而佛法是对宇宙万物真相的说明和体证,用个比喻来说,科学就如同是对"梦中现象的规律"进行的研究,而佛学告诉你这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梦象"。所以我探索量子力学的初衷是为了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更好地理解佛法,从而更好地在它们之间相互参悟。
也说不上来具体从什么时候起,就喜欢探索和研究关于宇宙的内容,一直也很喜欢"生命"这个词。时常也仰望星空,那几个千万年来人类一直追问的问题也时常在我脑海里不断的出现,且这一年(2018)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或者说我本身探索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现在看来,其实过去已经有很多人已经找到了答案。也愿今后更多人也都能找到答案。
我们这是在哪里?
我们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我们在这里要做什么?
当时当我认真思考这几个问题时,我开始对某些人类的远古神话或者看似胡说八道的神话故事开始肃然起敬并认真对待,那些神话传说没有人敢斩钉截铁地说那完全都是假的。这一点,我们以后会专门讨论。
我们之所以要不依不饶地追问这些问题,是因为这是在追本溯源,之所以要追本溯源,是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了明白了理解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的选择、决定和改变,然后去体验去实践,最后成为。知道、明白并理解了这种根本,就是觉醒。觉醒不是结束,而是全新的开始。这就像一条在源头就被污染了的河流,你在下游的任何地方治理污染都是治标不治本,都是权宜之计,都是徒劳,只有回到源头,解决根本污染,一切才会彻底改观和治愈。而这种污染,就像是我们的烦恼和痛苦,若不追本溯源,就无法真正的从烦恼痛苦中彻底地解脱出来。
而解脱烦恼和痛苦,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不论你的烦恼和痛苦是大是小,是短暂还是漫长。
那就让我们开始这趟旅程吧。
我们这是在哪里?
当然这不仅仅讨论的是我在青岛,在中国,在亚洲,在地球上这么简单。这不仅是一种定位,也是一种空间感知。现在把我们的目光从地球转移到天空,我们的科学告诉我们,我们头顶上的这片天很不简单,主要是说它大的离谱,大的让人不敢相信,大的让人无所适从。
地球之外,大一点(远一点)的是太阳系,再大是银河系,再大是星系空间,再大是……无边无际,至大无外。我们来感知一下这种大: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地球,是太阳系里唯一一颗有人甚至说有生命的行星。
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由8大行星——从最靠近太阳起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环绕组成。2004年前还是9大行星,后来冥王星被科学家宣判为矮行星后被踢出了行星行列,就成了8大行星。这是太阳系的大小。
而横跨我们夜空的银河系,科学家保守估计拥有1000亿~2000亿座跟太阳一样的恒星系。而在我们这个可观察的宇宙,有1400亿~2000亿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些数字,认真想一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对于这种大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感知一下:1977年,代表着当时人类最高科学水平的美国科学家们向宇宙深处发射了“旅行者”1号、2号两艘飞船,它们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了搜寻外星文明。飞船搭载“地球之音”唱片,刻录有60种语言的问候语、113幅描绘地球风土人情的编码图片、35种地球自然音响、27种世界名曲,沿途向全宇宙广播。在过去的4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用当时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的太空神器,日夜兼程、不吃不喝、不知疲倦地持续飞奔了200多亿公里,到今天,它还在以每秒约17公里的速度狂飙。科学家说它的电池将坚持到2036年,在失去动力后,它会绕着我们的银河系运转,可能会转上10亿年甚至更久,有可能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长久的人造太空漂流物。
注:
虽然“旅行者 2 号” 编号靠后,但它的发射时间要早于 “旅行者 1 号”,旅行者2 号发射于1977年8月20日,而1号则是发射于同年的9月5日。
重约815千克,比2号的721千克质量稍微大一点,都采用钚电池核动力供能。旅行者1号和2号设计上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旅行者2号循一个较慢的飞行轨迹,使它能够保持在黄道之中,而所谓的黄道就是太阳系众行星的轨道水平面。
“旅行者 1 号”的探测目标为土星、木星和木星最大的卫星泰坦。 而“旅行者 2 号”在完成对土星、木星的探测后,则会继续探测天王星和海王星。完成这些任务后,两个探测器将会沿着不同的方向飞往太阳系的边缘。
北京时间2014年9月13日凌晨2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37年前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但实际情况并不简单,很多科学家认为,八大行星只是太阳系核心小圈子,外圈还相当巨大,由一个天体碎渣构成的巨大云团——奥尔特云,包围着太阳系,那里光彗星就有1000亿颗。
那么"旅行者1号"到底还需要飞行多长时间才有可能穿越奥尔特云,真正离开太阳系、进入宇宙恒星系空间呢?有人猜36年,有人猜72年,也有猜720年的,愣是没人敢猜7200年,更何况真正的答案是1.8万~3万年。
这个宇宙不仅非常非常的大,而且非常奇怪,还很可能是多重宇宙。就好像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拍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里那个大市场,反映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平行多维空间。
宇宙恢宏,无边无际,大到奇怪到我们不可想象的疯狂。而我们——人类,就居住在一颗渺小到不能再渺小的蓝色星球上——尽管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地球真不小。
这,就是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今天就到这里,休息休息,下一章见:说说我们是谁?我们到底是什么?
老灵魂 2023年2月23日
注: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