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伯齐篆刻书法教学(熊伯齐先生专访)
熊伯齐篆刻书法教学(熊伯齐先生专访)所谓的大篆,它的历史比较长,从商代开始到战国末期,一直到秦废黜六国文字以前,都叫大篆,它前后的时期很长,变化也很大。因此小篆这种字体,它是战国就出现了,不是从秦以后才出现的。▌A:咱们传统的观点,大篆和小篆不是同一时代的东西,但是现在的观点恐怕要改变一下。因为秦的小篆并不是从秦统一天下以后由李斯创造的,而是在战国秦的时候,起码是在晚期的时候,已经就在秦的地方通用了。
歌曲可以流行,服装可以流行,书法篆刻是千秋万代的事,是传统经典,不能流行。
01 大篆小篆能不能通用?
▌Q:
在篆书创作中大篆和小篆为何不能通用?篆刻创作是不是也一样不能通用?
▌A:
咱们传统的观点,大篆和小篆不是同一时代的东西,但是现在的观点恐怕要改变一下。
因为秦的小篆并不是从秦统一天下以后由李斯创造的,而是在战国秦的时候,起码是在晚期的时候,已经就在秦的地方通用了。
因此小篆这种字体,它是战国就出现了,不是从秦以后才出现的。
所谓的大篆,它的历史比较长,从商代开始到战国末期,一直到秦废黜六国文字以前,都叫大篆,它前后的时期很长,变化也很大。
我们看老一辈的艺术家,比如罗振玉、丁佛言等,他们在创作篆书作品的时候,都是临某某器,《散石盘》、《毛公鼎》,或者是《盂鼎》、《虢季子白盘》,很少会把大篆抽出来凑在一起去创作一个作品,他们不这样做,为什么?
他们觉得那样是“野狐禅”。
野狐禅:禅宗对一些妄称开悟而流入邪僻者的讥刺语。用以比喻似是而非之禅。
吴昌硕的篆书作品主要都是临石鼓文,很少会有创作,只有石鼓集联、有几个字题的匾之类的是他的篆书创作,一般都是临的。但是这种创作方法也在发展,到现代社会以后,大篆和小篆,像邓散木和来楚生,他们的印章,里面通常是大篆和小篆通用的。
◎ 吴昌硕
◎ 吴昌硕风格印章——来自读印小程序
我有一个观点,你想要做什么,什么目的是最重要的。
你想要做一名古文字学者,就要按照古文字学者的要求来做自己的学问;要做艺术家,就要以艺术家的标准来做学问。
◎ 熊伯齐
古文字学者就一定要足踏实地,他在人前的表现都是要有根有据,实实在在的。而艺术家不必。
我们希望艺术家有学问,但是艺术家的学问是为他的艺术服务,所以他的学问是可以有遐想,有升华的。
因此,大篆和小篆能不能在一起掺用,我现在不能给大家下一个定论,但是,每一个艺术家都有每一个艺术家的标准,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统一的。大小篆能不能混合在一起用,就要看你自己的接受程度。
02 现代印风能否站住脚?
▌Q:
请问熊伯齐老师,我治印一直沿着传统古玺类走,但又非常喜欢现代的印风,如今也想往现代写意方面发展。那么,我想请教您的就是:现代印风能不能站得住脚,会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摒弃、淘汰?
▌A:
之前提到过,像吴昌硕、齐白石这样,在当年也肯定是一种创新,但对后人来说,他是不折不扣的传统。
◎ 齐白石单刀风格——源自读印小程序
作品要是能够流传下去,为后人所承认,这就是成功的东西,作品搞的非常新,最后被淘汰了,那就没法说了。
古玺这一门类,它有大有可挖掘的东西,你要从中间再去吸取新的东西,尽量有所发现,多研究,把你的发现运用到你的创作中去,既有来源,又跟别人不一样,我想这样对后世会是有个交代的。
03 对流行印风的态度?
▌Q:
从您的篆刻作品中可以看出您对传统的深入挖掘,入古而出新,请您谈谈当代篆刻的创新问题?另外,您对流行印风持怎样的态度?
▌A:
歌曲可以流行,服装可以流行,书法篆刻是千秋万代的事,是传统经典,不能流行。
要把它流行的话,就把它的格给降了,他们起这个名就不太合理,找不到别的好词,就叫做流行印风,自己就把自己降格了。
04 何时形成的个人风格?
▌Q:
您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有自己的艺术风貌吗?您是何时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的?
▌A:
人和人不一样,有早慧的,很早就达到很高的水平,也有晚成的。
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重晚成不重早慧的。
王安石写的有篇文章《伤仲永》,一个小孩很早就表现出非常聪明的才智,但随着他的成长,就渐渐被社会给磨灭了。
像齐白石,他就是大器晚成的,晚成的东西在历史上才立得住脚。早慧的往往是夭折的,当然不敢说是绝对的,但是多数恐怕都是这样的。
◎ 齐白石
我不认为我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水到渠成的,但是脑子里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没有追求是不行的。
怎样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呢,现在比较时兴的就是在齐白石的影响下,现在很多新人在大量的运用单刀法。
◎ 齐白石风格印章
单刀实际上是一种偏锋落笔的效果,但大家都一样,都来趋之若鹜的话,重复的东西太多,而且因为它就是一刀下去,所以再往下发展,就很成问题,我是这么觉得,但是发展的事态有时候跟估计的也不一定一样。
05 中日篆刻的不同点?
▌Q:
您曾多次访日并举办书画篆刻展览,您认为中日篆刻发展的不同点是什么?各有哪些优势?
▌A:
咱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以含蓄为最高境界。
所谓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等,都是要以含蓄为最高的艺术准则。
比如说我们看一个展览,有的作品是一看就让人震惊,完了非常感人,但是等你走出展厅以后,它在你脑子里的印象就越来越模糊,就会对它渐渐淡忘了;有的作品,让你一看没什么大了不起,但是你走出去后,越想越有味道,会吸引你回去再去看。像吴昌硕、朱屺瞻都是这样的作品,它不让你当面叫好,但是会勾你回来,这是中国文化。
日本文化是什么?
是剑拔弩张,武士道的精神。
日本人根本就不理解中国的含蓄、浑厚是什么。日本都是庙里用的大的木印,他们有一种刻木刻的刀法,老想把刻木刻的刀法运用到篆刻里去,因此效果就像刻纸,跟中国的刀法、华夏的文化实际上是在分道扬镳。
虽然用的格式、材料一样,但是因为历史不同,民族的特点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