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卢绾为什么要背叛刘邦(作为和刘邦同一天出生的发小)

卢绾为什么要背叛刘邦(作为和刘邦同一天出生的发小)史书记载卢绾的军功有:军功“及高祖、绾壮,学书,又相爱也。”这里需要标记下:刘邦和卢绾并非目不识丁的平民,他们都曾经一起去读过书。加上刘邦曾经作为外黄令张耳门客的经历,足以推翻我们对于刘邦是流氓无赖的印象。刘邦的文化程度比起朱元璋要高得多。当然刘邦的读书时间可能不是很长,按照现在的说法,应当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学历。刘邦被认为是流氓无赖的原因,一是在于刘邦坚持实用主义而非理想主义;二是刘邦认为儒家的知识毫无实用性而不善待儒家。配图

卢绾为什么要背叛刘邦(作为和刘邦同一天出生的发小)(1)

卢绾 剧照

如影随形的发小

卢绾,称呼他是刘邦的发小和知己,毫不为过。卢绾和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两家人是隔壁邻居。刘邦一家和卢绾一家关系很好,彼此相亲相爱。卢绾和刘邦出生那天,里中拿着羊和酒来庆贺两家人同时生下儿子。

等到卢绾和刘邦长大后,二人关系非常好,情同手足,一起去读书。

“及高祖、绾壮,学书,又相爱也。”

这里需要标记下:刘邦和绾并非目不识丁的平民,他们都曾经一起去读过书。加上刘邦曾经作为外黄令张耳门客的经历,足以推翻我们对于刘邦是流氓无赖的印象。刘邦的文化程度比起朱元璋要高得多。当然刘邦的读书时间可能不是很长,按照现在的说法,应当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学历。刘邦被认为是流氓无赖的原因,一是在于刘邦坚持实用主义而非理想主义;二是刘邦认为儒家的知识毫无实用性而不善待儒家。

配图

军功

史书记载卢绾的军功有:

1、公元前205年8月,刘邦采纳郑忠的计策,在小修武和项羽对峙,派遣卢绾和刘贾(刘邦家族成员)率领2万步兵和几百骑兵,在白马津渡过黄河,进入楚国帮助彭越一起断绝项羽军粮草,并在燕郭西击破楚军,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

2、公元前202年,项羽战败,刘邦派卢绾、刘贾和靳歙攻打临江王共尉。数月后,共尉和临江国柱国、大司马等八人投降。

3、公元前202年7月,卢绾跟随刘邦攻打燕王臧荼。

卢绾一共就有三次的战争记录,其中两次是和刘贾一起作战。就卢绾战功而言,算不得有什么大功,封侯已经勉强,封王根本就不够资格。绾被封燕王,完全是刘邦的力推,和刘贾被封荆王一样,都是以亲属受封,而非军功。也就是说,在刘邦眼里,卢绾就是他的亲人,非常信任。


卢绾为什么要背叛刘邦(作为和刘邦同一天出生的发小)(2)

配图

背叛

公元前197年,赵国国相陈豨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从南方亲自率军攻打,卢绾从东北方向率军攻打,形成夹击之势。被夹击的陈豨,派王黄要求匈奴的冒顿援助。知道陈豨向匈奴求助消息后,卢绾也派张胜出使匈奴,说陈豨已经被击败,要求匈奴不要援助陈豨。

结果张胜去到匈奴时,逃亡在匈奴的原燕王臧荼儿子臧衍就以唇亡齿寒来劝张胜不要灭陈豨的代国,并提出了存代连胡的合纵计策

“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张胜同意臧衍的存代连胡计策,于是要求匈奴出兵攻打燕国,以让燕国撤兵回防、免去陈豨的夹击形势。卢绾看见匈奴攻打自己,以为张胜背叛自己,于是就上书刘邦要求族灭张胜。张胜回到燕国后,告诉了卢绾事情原委。于是卢绾就用他人替换张胜家属去处死。

公元前195年,刘邦派遣的樊哙、周勃击败陈豨。投降的陈豨部下指证卢绾派遣范齐和陈豨联盟。于是刘邦召卢绾来对证,卢绾以病推辞不去。刘邦又派审食其、赵尧前去迎接卢绾。卢绾惧怕被处死,再次拒绝去见刘邦。

审食其、赵尧回报刘邦,刘邦大为愤怒。后来刘邦又在投降的匈奴人处得知卢绾派遣张胜到匈奴,于是就认定卢绾背叛自己。

公元前195年2月,刘邦派遣樊哙、周勃攻打卢绾。卢绾被击败后,率领自己的家属和几千骑兵在长城边等待刘邦病好,想要再次和刘邦修好。结果刘邦去世了,卢绾不得已,只能率领自己几千部下投奔匈奴的冒顿,被封为东胡卢王。


卢绾为什么要背叛刘邦(作为和刘邦同一天出生的发小)(3)

拦在刘邦和卢绾两兄弟之间的女人

绾为什么要背叛刘邦

从藏衍对张胜所说的话里,可以得知,卢绾之所以存代连胡的意义很简单——就是为了长远的治理燕国,即长王燕。

在刘邦要求卢绾去长安对质时,卢绾对自己大臣所说的话里,可以看出:卢绾害怕的不是刘邦,而是吕后,怕被吕后所杀。

“非刘氏而王者,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汉族淮阴,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绾为了能够长远统治燕国而选择存代连胡,在事情被暴露后,不敢去长安见刘邦,不是怕不被刘邦原谅,而是怕被以诛杀韩信、彭越闻名的吕后诛杀。

昔日情同手足,今日见面分外眼红——足以说明卢绾和刘邦二人的一生。

欢迎关注历史哨声——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多元化解读历史!谢谢您的阅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