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祖洞旁,有一个小水湾,叫做虬在湾,水中有一条神虬在溪涧中修炼,神虬能兴风作雨,每逢天旱,便普降甘霖,为四邻八乡做了不少好事,人们都非常感激他。因为与毗邻吕祖洞,神虬可以说是吕洞宾的邻居。“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通九垓。无赖蛟虬识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点化神虬回龙宫泰山脚下有一庙宇,叫做王母池,过王母池往东走,有一个不大的小山洞,山洞面积约10平方米左右,洞内有灶台、烛台等,供奉着吕洞宾,相传是吕洞宾曾经修仙的山洞,因此叫做吕祖洞。洞内还有宋人伪书的《吕祖诗二首》,其中一首曰:“昔日曾游此,如今九十春,红尘多少客,谁是识予人?”虽然吕洞宾得道成仙,有了点石成金的本领,但从留下的诗中也不难看出独往独来的寂寞与冷清。吕祖洞虽然位于香火旺盛的王母池东侧,洞也非常狭小,需要弯腰进入,但吕祖洞的香火依旧不断,时常有人前来烧香祈福。

■编辑:大脸猫 热线电话||5369528、5369523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

在民间传说中,关于八仙的故事不在少数,并出现了像是《东游记》的小说和各种关于八仙的影视剧。而在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属吕洞宾。

吕洞宾在八仙排行中虽不是“老大”,但是他的影响却是其他七仙无法相匹的。吕洞宾也是八仙中与泰山关系最密切的一位,在泰山,就有祭祀吕洞宾的吕祖殿、吕祖洞,在泰山周边现在仍有点化神虬、大闹蟠桃会、度化梁灏等传说流传。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2)

吕祖洞中祀回翁

点化神虬回龙宫

泰山脚下有一庙宇,叫做王母池,过王母池往东走,有一个不大的小山洞,山洞面积约10平方米左右,洞内有灶台、烛台等,供奉着吕洞宾,相传是吕洞宾曾经修仙的山洞,因此叫做吕祖洞。

洞内还有宋人伪书的《吕祖诗二首》,其中一首曰:“昔日曾游此,如今九十春,红尘多少客,谁是识予人?”虽然吕洞宾得道成仙,有了点石成金的本领,但从留下的诗中也不难看出独往独来的寂寞与冷清。吕祖洞虽然位于香火旺盛的王母池东侧,洞也非常狭小,需要弯腰进入,但吕祖洞的香火依旧不断,时常有人前来烧香祈福。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3)

“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通九垓。无赖蛟虬识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

吕祖洞旁,有一个小水湾,叫做虬在湾,水中有一条神虬在溪涧中修炼,神虬能兴风作雨,每逢天旱,便普降甘霖,为四邻八乡做了不少好事,人们都非常感激他。因为与毗邻吕祖洞,神虬可以说是吕洞宾的邻居。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4)

传说,有一天,吕洞宾从外边回来,被泰山的景色所陶醉,就拿来笔墨,在东边小山的石壁上龙飞凤舞地开始书写。神虬看到吕洞宾写的起劲,就变成了一个小孩,偷偷在他后面一字一句地跟着念了起来。吕洞宾回头一看,见一小孩摇头晃脑地吟他的诗,觉得这小孩挺有意思,就和他开了个玩笑,在他脸上轻轻一点。这一点不要紧,只见狂风骤起,天昏地暗,有一水柱从潭中腾空而起,那神虬乘风飞去。

原来,神虬眼睛有些毛病,所以从龙宫迁居在此,吕洞宾此时已修炼成仙,他这一笔,正好点在神虬的眼上,神虬顿觉耳聪目明,眼睛好了,就重返龙宫了。不久,风住浪止,水湾中又回复平静,吕洞宾此刻才明白,那小孩就是水中神虬所变。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5)

小蓬莱得道成仙

蟠桃会上送牡丹

相传,吕洞宾在吕祖洞修炼了 90 余年,后经过八仙桥,到达有小蓬莱之称的王母池得道成仙。而在王母池中,有一座建筑,名为七真殿,因为殿内主祀吕洞宾,七真殿又叫吕祖殿。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6)

在民间,还流传着王母与吕洞宾的故事。据说,有一年王母娘娘过生日,照例在瑶池举办了蟠桃大会,大会名义上是请各路神仙前来赴宴,但实际上王母心里也有个小算盘,她打算收点寿礼,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各路神仙收到王母请客的红帖,开始翻箱倒柜,东借西借,千方百计送上一份厚礼。可偏偏吕洞宾不太买账,一个子儿也没花,只掐了一朵牡丹送到王母驾前,王母嘴上不说,心理却是不痛快,暗生一计,要给吕洞宾点颜色看看,以儆效尤。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7)

宴席摆好后,按照王母指定的座位,众仙依次入座,排到最后,单单没有吕洞宾的座位。吕洞宾气不过,连饮几杯,借着酒劲,走到王母面前,问她为什么一样的客人两样的待遇。王母见吕洞宾问,便借机拍案而起,质问吕洞宾身为散仙,却六根不净,酒色财气无有不沾,不配做神仙。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8)

王母以为先发制人,揭了对方的短,就能让吕洞宾无地自容,但谁知道吕洞宾不仅没有愧色,反而仰天大笑,戏谑地说:“要说酒色财气,比比王母,小仙还自愧不如。远的不说,就说今天这蟠桃大会,上陈琼浆玉液,下列歌舞美女,也算得有酒有色。众仙献寿,多有奇珍异宝,您也发财不小。就我吕洞宾一个未肯趋炎附势,你就大动肝火,气儿也不算小啊!”

被吕洞宾这么一搅和,弄得众仙不欢而散,把王母气得直翻白眼,从此以后,再也不到泰山设会庆寿。吕洞宾也一气之下离开泰山,到海外仙山云游散心。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9)

白氏郎愤而离家

走遍山川装万仙

从红门处徒步登泰山,必然会经过万仙楼,但很少有人会关注万仙楼,但殊不知在民间传说中,万仙楼还与吕洞宾有关。

在民间,流传着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据说他们还生了个儿子,取名白氏郎。白牡丹原来也在泰山修炼,后来忍受不了别人的嘲弄,就和儿子搬到了泰山南边的徂徕山居住。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0)

白氏郎由于没有名正言顺的父亲,从小就受欺负。一年腊月二十三,白氏郎又在外受欺负哭着回了家,白牡丹在家里正为买不起酒菜犯愁,见白氏郎又从外面哭着回来,鼻子都让人打破了,十分难过,顺势抓起烧火棍照着灶王爷出气,灶王爷被打得鼻青脸肿,便跑到玉皇大帝那里告状。玉皇大帝听了灶君的一面之词,便吩咐四员大将下凡惩罚白氏郎。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1)

之后一天白氏郎正在院中劈柴,一个闷雷过后,白氏郎随声倒地,天兵天将下凡惩罚白氏郎,白氏郎经过脱胎换骨般的疼痛,从此恨透了灶王爷,也恨透了所有神仙,他发誓要把所有的神仙都扣押起来。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2)

想要报仇的白氏郎拿起自己上山装水用的葫芦,把灶王爷装了起来,之后就告别了母亲提着葫芦走遍全国的名山大川,见庙就进、见神就收,他想收完以后,把他们全都压在泰山底下。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3)

把万仙装进葫芦后,白氏郎来到泰山,刚过红门不远,迎面走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得知老人是他的生父吕洞宾后,白氏郎大吃一惊,手中的葫芦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各路神仙都连滚带爬地向旁边的一个大石洞挤去,吕洞宾数也数不过来,就把它取名为千佛洞,后人又在那里起楼造阁,顺吕祖之意取名万仙楼。

见到了父亲后,白氏郎内心难过,跪在吕洞宾面前把母子两人多年来的遭遇告诉了他。吕洞宾听了后,就把一把断烦恼、避磨难、呼风唤雨的青龙宝剑交给了白氏郎,嘱咐他照顾好母亲,就把他送回了徂徕山。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4)

巧记求助文曲星

仙人桥上度梁灏

从山下到山顶,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吕洞宾的传说故事。碧霞祠东南的仙人桥,就是因吕洞宾得名。在传说中,吕洞宾因为三戏白牡丹触怒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下令在某日的午时三刻将吕洞宾斩首。吕洞宾不甘心就这么了此一生,便想了一计,找梁灏帮忙。梁灏是文曲星下凡,考场上屡试不第,就连秀才都还没考中,但他那尺把粗的笔管,却是个藏身的好地方。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5)

吕洞宾找到梁灏,说明来意,向梁灏乞求道:“求老兄救我一命,他日,我保你科场高中。”吕洞宾告诉梁灏,只要到了行刑斩首的那天,不管是风狂雷紧,还是鬼哭狼嚎,梁灏只要握紧笔管不停地写,不松手,便能救下他。梁灏见是散仙吕洞宾,要求也很简单,就应了下来。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6)

到了行刑这天,天空便滚云翻墨,狂风大作,地动山摇,电闪雷鸣,仿佛马上就要天崩地裂。梁灏记住了吕洞宾说的话,紧紧握住手中的笔管不停地书写。午时三刻过后,窗外风住雷止,丽日当空,梁灏也已经洋洋洒洒写了几十张纸。此时,吕洞宾现身感谢梁灏,对梁灏说第二年保证他高中状元后飘然离去。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7)

第二年,梁灏进京赶考,果然中了状元。但皇帝见他年事已高,便赐给他许多金银财物,让他衣锦还乡。因为梁灏曾经发誓,如果今生能中头名状元,就给碧霞元君亲自挂袍进香,便挑了一天登山还愿。梁灏还完愿,听到远处好象有人叫他,便寻声找去。只见吕洞宾端坐在仙人桥上向他招手,想要报答梁灏的救命之恩,带他走过仙人桥成仙。但当时梁灏年龄已经不小了,担心爬不上这悬崖峭壁,便婉言谢绝,吕洞宾只好一人从桥上飞走了。也正是因此,这座桥被命名为仙人桥。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8)

西溪美景醉游人

王旭巧对吕洞宾

西溪是泰山自然风光的精粹所在。它因山势而得溪的劝快,潭的沉静,瀑的狂放,又因水的存在而得草木之葱茏,烟云之飘逸。清丽隽美的溪声山色,不知醉倒了多少游人。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19)

元朝时候,东平出了位豁达洒脱的诗人王旭,他生性好游,常常放浪于山水之间。王旭来到泰山,为西溪的景色所所迷醉,面对如此静谧清幽的美景,不忍带上众人搅扰,独自沿西溪信步漫游,陶醉在“窈然而深,蔚然而秀”的景色之中。正当王旭忘情地沉醉在这无人之境的时候,迎面―位白发长者飘然而至,立在王旭的面前笑而问曰:“东平贤士多,客官是王旭?”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20)

王旭面对这位陌生的长者,心中十分诧异,但为了不失于礼,他还是上前躬身作揖,请教长者姓名。长者并不忙着作答,仍是笑容满面、不慌不忙地口出一联:“东平湖,湖东平,俊杰千百万,当世又出小汉卿。”

小汉卿是指当时可与关汉卿相比的东平又一名士高文秀。王旭听后,知道长者是在考自己,他也稍作思索,便道出下联:“凤凰山,山凤凰,名碑七十二,远古曾葬老尧。王”长者听罢,连连称善,未与王旭作别,随手扔下一个写有“吕洞宾”的黄绸子,便腾起一片祥云乘风而去。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21)

王旭经过与仙人的对话,面对西溪景色,似有所悟,灵感顿至,吟成一首《西溪》诗:“我爱西溪好,披云独往来。一川烟景合,三面画展开。溥俗无高隐,清时有逸才。近岩多隙地,松竹更须栽。”诗写得清丽,的确有仙风道骨的飘逸,不愧为经过仙家指点的好诗。

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吕洞宾在泰山的那些事)(22)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泰山工作室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