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隔震措施(建筑隔震技术资料)
工程隔震措施(建筑隔震技术资料)第二,传统抗震技术用之已久,过去作为唯一的抗震手段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所应用,对减隔震技术缺乏了解,思路自发扭转难度大;第一,行业发展时间短,推广应用受技术限制;二、近几年防灾减灾的机构有什么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于 2018 年成立。2020年 5 月 13 日国务院官方发布任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任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防灾减灾”被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南方洪水影响,相信国家将更加重视“防灾减灾”,由灾后治理转变到灾前防治。因此减隔震行业的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防灾减灾” 是确定性方向。三、既然减隔震技术有效且经济,为什么这个市场不能自发形成,还需要政策的持续推动?
关于隔震技术经济性的几点思考
浙江震防科技有限公司
一、减隔震行业政策为什么会不断推进,各阶段政策推出的目的是什么?
我国减隔震行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起步至今所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但政策推进较快。我们不免会提出一个问题,减隔震行业政策为什么会不断推进,各阶段政策推出的目的是什么?最主要的当然是减隔震技术应用于抗震防震建设中是极为有效的,达到同样的抗震效果甚至比传统抗震技术应用更加具备经济性,这一点可以从发达国家的成熟应用以及应用不同抗震技术的国内外地震所受损失的巨大差距而直观看出。
二、近几年防灾减灾的机构有什么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于 2018 年成立。2020年 5 月 13 日国务院官方发布任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任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防灾减灾”被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南方洪水影响,相信国家将更加重视“防灾减灾”,由灾后治理转变到灾前防治。因此减隔震行业的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防灾减灾” 是确定性方向。
三、既然减隔震技术有效且经济,为什么这个市场不能自发形成,还需要政策的持续推动?
第一,行业发展时间短,推广应用受技术限制;
第二,传统抗震技术用之已久,过去作为唯一的抗震手段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所应用,对减隔震技术缺乏了解,思路自发扭转难度大;
第三,我国对建筑抗震性能的要求目前虽然不断提高,但也尚未达到国外的标准,多数低烈度地区采用减隔震技术会增加成本。以上三个方面其实就概括了我国减隔震行业政策推行的主要背景。
四、不同设防烈度地区和不同建筑的经济性究竟怎么样?
我国建筑减隔震行业自汶川地震后开始起步,减隔震技术在地震设防过程中具备显著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其中在新建项目中具有1%~5%的成本优势,既有建筑改造项目中更是有 10%以上的经济性。
1、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对全国范围内 130 个项目、335 万平米减隔震建筑工程进行调查,在建筑抗震性能大幅提高的前提下,9 度抗震设防区采用减隔震技术,结构造价明显降低5%左右;8 度设防区工程造价略降低或持平;7 度区工程造价略有增加,通常增加约 100 元/平方米。从长期经济效益和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费用分析来看,建筑物若遭遇较大地震,传统抗震建筑将造成结构和财产两个方面损失,同时导致企业、工厂等不能正常工作造成经济损失;而减隔震建筑在遭遇较大地震时,建筑功能完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优势明显。
2、对于高危型特殊建筑如 LNG 储罐、核电站等项目和机场等生命线工程,减隔震技术不仅具备技术经济性,更能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是防震方案的不二选择。
3、对老旧建筑的防震加固,隔震技术路线虽然增加了隔震支座和一层隔震层楼板的费用,同时托换体系和加固顶升的施工较为复杂,但与传统抗震加固方案相比,隔震加固仅涉及基础或建筑物首层,对原建筑使用功能、外观、内部装修及管线等影响较小,可大大减少内外部装修及恢复的费用。此外,采用隔震技术施工劳动力的投入不到传统抗震加固的十分之一;隔震加固所需钢筋、模板、混凝土等材料的用量不到传统加固的五分之一;隔震技术还不需要高空作业,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风险。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们对比发现,对于老旧建筑的防震加固,隔震技术普遍具有 10%以上的技术经济性。
五、为什么在保护非结构投资部分方面需要隔震技术?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非结构投资比例大幅提高。“据统计,非结构系统的投资可以占到建筑总投资的 75%-85%;而在历次震害中,非结构系统震害也占到了总震害的 80%以上,同时,造成非结构系统损伤的地震强度远小于造成结构损伤的地震强度。”
二是“这些维持建筑功能的非结构系统则基本都未经过抗震设计。一旦破坏性大地震发生,非结构系统本身破坏及其所引发的建筑功能失效及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将远超过主体结构破坏的后果,建筑何时能够实现功能恢复、能否实现功能恢复也没有客观清楚的认识。”
三是医院等建筑功能要求保护非结构部分。“精密复杂的医疗仪器在地震中极易遭到破坏,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医院中大多是病患等弱势人群,地震时难以自救、疏散。然而按照现行抗震规范实际上无法充分满足应急部门大震后的维持功能需求。”
四是隔震装置可以有效保护结构和非结构系统安全。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隔震技术在抗震减灾领域的优势及推广隔震技术的必要性。“隔震医院的总恢复时间比非隔震医院平均缩短了 1/2 以上。这说明,釆用隔震技术可有效提高震后恢复速度,提高医疗建筑的韧性水平,从而保障震后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整体抗震减灾能力。”(由地震韧性评价结果可知,在 8 度多遇、设防及罕遇地震水准下,非隔震医院的恢复时间分别为 12.6 天、39.6 天、64.4 天,地震韧性等级分别为 II 级、III 级、 III 级;隔震医院的恢复时间分别为 0.4 天、12.5 天、28.7 天,地震韧性等级分别为 I 级、II 级、III 级。)(文中引号部分摘自宁晓晴博士论文)
浙江震防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