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太平天国风云人物)
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太平天国风云人物)韦俊本来是陈、李二人的老上司,又由于是韦昌辉的弟弟,后面一直受挤兑,原来在武昌和江西一带驻兵,但此时那带都被湘军占了,韦只好退到安徽立足,但安徽是陈的地盘,于是和韦火拼,李不调解,反而火上浇油,口头大力支持弱方韦俊,最后导致韦无奈降清了。先封陈玉成为英王,把他高高吊起,让李秀成等抬头先望一会儿,再封李秀成为忠王,让两人互相制衡,使自己安全,当然此刻洪最信任的还是洪家人,族弟洪仁玕刚来半个月就封为干王。果然,从此,陈、李二人逐步演变成势同水火。没多久,天京内讧开始了,天父杀天兄,天京王杀王。直到石达开负气出走,第一代领导人几乎全部内讧掉了,只剩下寡人洪秀全,洪在用权术弄死所有对手后,发现权到手了,但自己啥不会干除了整人。于是高层权力真空,急需填补。李和陈玉成这些“洪二代”提前接班了,迎来了巅峰之路。但陈玉成的资历、战功、成名时间都领先于他,所以李一直被他压在下面,虽然比陈年长15岁,当地位悬
李秀成(1823—1864),正史记为广西藤县人,有野史传他是两淮海州人,在藤县做生意而参加太平军,真实性待考。
先按正史说吧,他和陈玉成是同村人,看来也巧,出身同样是卑苦的,不过他有个叫做塾师的舅舅,总算学会了识字,但没学多少就干苦力活去了,因为家里快饿死了人,他才十来岁,开荒、拾荒、烧炭、甚至乞讨都做过。 外表看上去柔软卑微,低眉顺眼,这也许是那时贫苦底层百姓普通特征,李秀成也是,没有陈玉成那样充满异相。
金田起义后的第二年,太平军向永安进军,路过藤县李秀成的家乡,穷苦村民都烧了破茅屋参加造反了,李秀成也是其中一个。此时李已经差不多30岁了,是太平军中的老人了,李的性格柔顺,缺乏刚劲和造反魄力,因此前期年龄虽大,却只是默默无闻的小兵,还不如两湖后入的人升职快。定都天京后,还只是丞相胡以晃手下的理事。
直到杨秀清看中了他,才开始让他带兵,而此时太平天国也是鼎盛之时,加之李比较稳重,执行命令到位,赢得不少好评,后又跟着石达开去经营安徽,这段经历使李秀成从石达开那里学习了治军,抚民,加之不断带兵攻城掠地,从而总算具备了一定的为将之道和政治能力。
没多久,天京内讧开始了,天父杀天兄,天京王杀王。直到石达开负气出走,第一代领导人几乎全部内讧掉了,只剩下寡人洪秀全,洪在用权术弄死所有对手后,发现权到手了,但自己啥不会干除了整人。于是高层权力真空,急需填补。李和陈玉成这些“洪二代”提前接班了,迎来了巅峰之路。
但陈玉成的资历、战功、成名时间都领先于他,所以李一直被他压在下面,虽然比陈年长15岁,当地位悬殊时感觉不到,但两个人同处一核心小圈子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越来越明显。
因此,陈、李二人主导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后,初期是同心协力的,攻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再到三河镇全歼湘军李续宾部,都是全力投入。洪秀全看到了曙光(当然其实只是一颗春药罢了),又发挥厚黑教主的权术。
先封陈玉成为英王,把他高高吊起,让李秀成等抬头先望一会儿,再封李秀成为忠王,让两人互相制衡,使自己安全,当然此刻洪最信任的还是洪家人,族弟洪仁玕刚来半个月就封为干王。果然,从此,陈、李二人逐步演变成势同水火。
韦俊本来是陈、李二人的老上司,又由于是韦昌辉的弟弟,后面一直受挤兑,原来在武昌和江西一带驻兵,但此时那带都被湘军占了,韦只好退到安徽立足,但安徽是陈的地盘,于是和韦火拼,李不调解,反而火上浇油,口头大力支持弱方韦俊,最后导致韦无奈降清了。
不久陈玉成安庆败亡,李秀成全力经营自己的苏浙地盘,并不出手去救,陈只能求救捻军。终于英王玩完了,自己成了太平天国最大的实力派。
但其实悲剧才真正开始,陈玉成一倒,太平天国进入倒计时了。李秀成的忠王府再金碧辉煌,苏浙再富裕也无法挽救,和洪秀全剪除诸王之后的感受一样,一时爽绝,但独木难支。孤城天京危在旦夕,只能找李秀成救命,谁叫你是唯一柱石,又是忠王呢!
推向风口浪尖的李秀成,其信仰矛盾,性格婆婆妈妈的一面逐渐放大体现出来了。
他既承认现实,深知大厦将倾,又想信奉忠贞,做一个忠臣,但又拿不出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和魄力,还在攻下杭州城后假仁假义的宽待或厚葬清廷官员,也许想留后路。另外明知苏州郜永宽等八王必反也听之任之,不是一个誓死捍卫太平天国的忠王所为。因此,关于信仰,如果不说他没有信仰,那就是信仰矛盾。
期间,不管是率十三王救天京,还是进天京死守,无不是在这种矛盾又婆婆妈妈的状态下进行的,焉能不败?这种状态时人的意志很弱,天京保卫战之败彻底摧毁了他和太平军的意志。
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破,李和幼天王逃出去了。李是怎么被发现和抓住的呢?当然全是因为背了一身的金银宝贝,为什么不给幼天王一行人拿着呢?他的战马不是都给了幼天王么?
这个细节往往被人忽略,但能看出很多本质问题。至少再次证明他并不会是死节的忠臣,后面他向曾国藩乞降,有人解读为类似三国姜维诈降之计,可能更多是为弘扬忠义而保留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当然晚期的太平天国本身就是一个大火坑,毕竟太多的局限性,李秀成这些陷入里面的人又能如何,只能一起随着这个历史大悲剧终结。兴亡谁能定,盛衰岂无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