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盐池历史图解(那些与官池有关的传说)
大荔盐池历史图解(那些与官池有关的传说)3 盛唐时期沙苑建有沙苑城,以驻沙苑监,设监放牧,沙苑监既是全国四十八监之一,又是总监,由于地近长安,皇帝御用的骏马“苑中马来牝三千匹”尽养于此。根据《沙苑行》里的“缭以周垣百余里”、“内外马数将盈亿”、“王有虎臣司苑门”,等句分析:今官池镇马一村,该是当时沙苑城的西大门,城周百余里有不同的墙,可以拦马。监设城内,为管马和养马之所,坊有虎臣司门,养马之多,数将盈亿。马的饲养,一般以放牧为主,但夜间、雨天和冬季,却是以喂养为主,而喂养的器具为槽,槽有木石之分,沙苑监所用之槽,以石槽为主,现在的官池镇石槽地区村名多以王、马、坊、槽得名。2千年皇家牧马乡 官池的历史和沙苑同源,沙苑水草丰美,自汉以来便为皇家马、鹿豢养良所,唐置牧马监、宋设牧龙坊,官家禁地、御池遍布,林湖相依、草木茂盛、人文荟萃、神秘神奇。据记载:“当尧舜之世,沙苑在洪水之中,潼关以南之终南,以北之中条,二山相连,水无出路,关口闭
1
官池镇
官池镇位于大荔县城南5公里处,是大荔县的“南大门”,东临韦林镇,西连羌白镇,北靠洛河,南界渭河与华阴市相望,居沙苑腹地,镇域面积150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55个村民小组,63645人,耕地面积14.1万亩,主导产业以蔬菜、杂果、畜牧养殖及商贸物流为主。
“官池”一名,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唐曾在此设沙苑监,筑沙苑城,豢养军马,筑舍建村。明代属华至乡,清代道光时属南乡,光绪时为第十二保,民国时设渭阳区,1950年属第六区,1958年属苏村人民公社,1963年设官池人民公社,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建制镇,命名为官池镇。2011年石槽乡并入官池镇 。
2
千年皇家牧马乡
官池的历史和沙苑同源,沙苑水草丰美,自汉以来便为皇家马、鹿豢养良所,唐置牧马监、宋设牧龙坊,官家禁地、御池遍布,林湖相依、草木茂盛、人文荟萃、神秘神奇。据记载:“当尧舜之世,沙苑在洪水之中,潼关以南之终南,以北之中条,二山相连,水无出路,关口闭塞,此处系一大盆地,黄、洛、渭、泾之急流,挟沙而下,沉淀于此。大禹治水对,方由潼关开一缺口,导水而下,此沙苑之所以生成也。”沙苑原在洪水之中,后水出沙成,至今沙苑地区泊、池之名甚多,官池就是其中一个。
盛唐时期沙苑建有沙苑城,以驻沙苑监,设监放牧,沙苑监既是全国四十八监之一,又是总监,由于地近长安,皇帝御用的骏马“苑中马来牝三千匹”尽养于此。根据《沙苑行》里的“缭以周垣百余里”、“内外马数将盈亿”、“王有虎臣司苑门”,等句分析:今官池镇马一村,该是当时沙苑城的西大门,城周百余里有不同的墙,可以拦马。监设城内,为管马和养马之所,坊有虎臣司门,养马之多,数将盈亿。马的饲养,一般以放牧为主,但夜间、雨天和冬季,却是以喂养为主,而喂养的器具为槽,槽有木石之分,沙苑监所用之槽,以石槽为主,现在的官池镇石槽地区村名多以王、马、坊、槽得名。
3
洛岸桃花的传说
同州府八景之一的“洛岸桃花”源现于隋炀帝时期,洛河“两岸桃花纷然,三十里不绝”,每年一到农历的二月,桃花就绽开笑颜,在春风中舞弄秀姿,从西向东蜿蜒二三十里,桃花映射,江水都染成了粉色,桃花散发着清香,连空气都芳香扑鼻,无异桃源仙境。隋炀帝为观花游胜,不惜民脂民膏 在洛岸筑有“看花台”,下有莲池,上起驰道。桃花一开,他就和文武大臣登台赏花,《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描写“洛岸桃花”的胜景。
4
沙苑白楼
官池镇马一村南有一南北向的长横沙岭,土阜庞大,瓦砾甚多,相传是历史上白楼遗址,流传着白居易结庐读书的故事。盛唐时,古同州作为京都东部的屏障,交通便利,物盛民丰,热闹非凡,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来此取静,唐代负有盛名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遂于离同州不远的马坊渡筑白楼:“地滨沙苑,累建崇楼,背负漆沮长虹,南面终南沙阜”。白楼建成后,白居易曾赋诗告诉亲朋好友“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东西二牖,南北开两扉。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饥渴,何必慕肥田”。著名诗人元稹有“烟入白楼沙苑暮”的贺词。白楼盛名之重,源远流长,沙纳千古,湖润沧桑,如今这里已成为陕西省大荔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域,沙苑湖(南湖)建有水中亭榭,旧址起新楼,包裹在皑皑白雪和沧桑历史中的古老土地正在静静等待来年春日花开。
5
槐树林风光
自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间,为了防风沙,在政府的号召下,官池沙苑地带大兴生态林建设,组建沙苑林场,全民植树,形成了八十里向西南方向的槐树林带。那时的槐树林宛如一条绿色长龙,丰茂的槐树林连绵不断,树干垂直挺拔,高耸入云,树冠互相交错,蔽日遮天。春日里槐花一串挽着一串,成为人们盘中香喷喷的槐花麦饭;夏日里树林郁郁葱葱,迷漫在起伏的沙丘,大池小池的水清凉透彻姿态万千,空中俯瞰,一个个都像明镜一般,林中青草成了老牛的美餐;秋风寒霜降,落叶飘满地,剪下的多余枝丫成了灶堂火红;冬季枯野草,随处都是搂柴的儿郎,把柴火塞进炕桶,一家就解冻驱寒暖烘烘的睡上一宿。直到八十年代末,平沙造田,发展杂果,沙地变良田,槐树林也变成经济林,为沙苑地区的人们带来了经济效益。
6
人杰地灵
关中入阁第一人马自强:马自强(1513--1578)字体乾,号乾庵,汉族,陕西大荔县马坊头(现官池镇马一村)人。自幼聪明颖异,五岁通孝经论语,十岁能文,十四岁补卅学生。嘉靖十九年(1540)陕西乡试解元(碑记存西安市大雁塔内),嘉靖卅二年(1553)进士(二甲第五名)。改庶士、历翰林院检讨侍读、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吏部、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学士。万历三年(1575)迁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万历六年(1578)三月,以“人望”迁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衔入阁参典机务。十月病逝于任上,诏令赠封他为少保,谥号文庄。马自强居官清廉,处事严谨,无视权贵,刚正不阿,体察民情,关怀百姓,曾因同州之沙苑农民增税啼饥号寒,慨然上疏《沙苑赋议》,得以朝廷减免税收,获当地群众的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