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不久,上级领导指示顾英奇,“你去北京医院接过刘少奇的医疗任务和病历,如果他生病了叫你们去看病,你们就要立即去,而且还要认真给他治病。”顾英奇非常重视这件事,加上门诊部的很多人原来就在中南海工作,大家对刘少奇也非常尊敬,所以都拼尽全力。1968年2月,顾英奇又被调回中南海,担任刚成立的中央警卫团中南海门诊负责人,全面主持日常的工作。顾英奇很关心刘少奇的身体情况,他仔细看了刘少奇病历。发现此前有多位北京权威医学专家去了刘少奇家中,对他进行会诊。刘少奇病逝前身体情况很糟糕,至于具体情况一直是一个谜,直到近些年来知情者的解密,人们才逐渐有所了解。在所有知情者中,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央保健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原常务副会长、党组书记顾英奇同志的回忆最有说服力。1967年,顾英奇被调查北京医院总值班室工作。当时刘少奇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太好,经常需要看病。周总理非常关心刘少奇的身体情况,为此他指示中央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1)

这是一张令无数人感到悲伤的照片。照片是在一架飞往北京的专机机舱里拍摄,只见王光美面前的小桌子上,放着丈夫刘少奇的骨灰盒,刘少奇的遗像放在一侧。另外,王光美双手紧贴骨灰盒,一刻也不愿松手。

骨灰盒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里面就是刘少奇的骨灰。大家注意看王光美的面部表情,显然已经悲痛到了极点,泪水早已哭干,随时都可能晕倒。因为王光美一想到刘少奇病逝前的遭遇,就泪流满面。

另外,照片中王光美穿着黑色的衣服,但白色衣领十分醒目。黑白两种颜色,也预示着这是一个无比悲伤的时刻。照片拍摄时,王光美已经59岁了。那么,这张照片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这要从刘少奇病逝说起。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在河南开封病逝,享年71岁。毫无疑问,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2)

刘少奇病逝前身体情况很糟糕,至于具体情况一直是一个谜,直到近些年来知情者的解密,人们才逐渐有所了解。在所有知情者中,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央保健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原常务副会长、党组书记顾英奇同志的回忆最有说服力。

1967年,顾英奇被调查北京医院总值班室工作。当时刘少奇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太好,经常需要看病。周总理非常关心刘少奇的身体情况,为此他指示中央办公厅制定了一条原则:

“刘少奇同志需要看病时,就让他的警卫人员跟北京医院总值班室联系,由医院的医生、护士出诊;药品从保健药房(注:特殊时期被编入中央警卫团后勤部)发给。”

1968年2月,顾英奇又被调回中南海,担任刚成立的中央警卫团中南海门诊负责人,全面主持日常的工作。顾英奇很关心刘少奇的身体情况,他仔细看了刘少奇病历。发现此前有多位北京权威医学专家去了刘少奇家中,对他进行会诊。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3)

不久,上级领导指示顾英奇,“你去北京医院接过刘少奇的医疗任务和病历,如果他生病了叫你们去看病,你们就要立即去,而且还要认真给他治病。”顾英奇非常重视这件事,加上门诊部的很多人原来就在中南海工作,大家对刘少奇也非常尊敬,所以都拼尽全力。

据资料,从1968年2月到1969年10月,在顾英奇的直接领导下,中南海门诊部的医务人员和全国知名各科专家,多次把刘少奇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来。对于刘少奇的病情,毛主席和周总理特别关心,多次指示“要千方百计地给他治病。”

刘少奇身体情况的恶化,除了自身疾病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伙食很差,加上长期被隔离,又见不到子女,这些都让他身心俱疲。1967年6月初,刘少奇的炊事员郝苗被带走。郝苗长期为刘少奇做饭,对他的饮食习惯非常了解,被带走后对刘少奇的生活影响很大。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4)

不久,原先从内部供应的食品也被取消,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只能去市场上购买,这导致他的伙食差了很多。在一份关于刘少奇伙食情况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描述:

“刘处生活有明显的变化。过去每餐三菜一汤,现改为一菜一汤,不是炒白菜、熬萝卜,就是炒萝卜、熬白菜,加上少许的肉、鸡、鸭、鱼之类的东西,工作人员意见以后不给他吃了,并取消了日用的酸牛奶、水果、饼干等食品。过去刘睡前有饮酒习惯,工作人员准备在他喝完库存的几瓶酒后,也不再给他买了。工作人员提出,能保证刘吃饱,饿不死就行,有些可有可无的东西,能减就减,还准备进一步缩减刘每天服用的安眠药,茶叶也不给用了,手表坏了有的同志也主张不给他修。”

然而,此事还没有结束。1968年3月,炊事员郝苗的助手也被“调走”,这意味着再也没人给刘少奇做饭,结果只能由卫士到食堂买一些食物,而他每月的生活费用很少。这时刘少奇的牙齿很不好,只能吃一些菜和汤,导致经常饿肚子。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5)

贾兰勋当时是刘少奇的卫士,他就多次去食堂购买食物。贾兰勋回忆时说:

“由于饮食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再加之精神上的长期折磨以及来自报纸、广播等各方面的刺激,少奇同志郁愤成疾,他的身体逐渐垮下来了。1968年3月以后少奇同志吃饭、走路就很困难了。他的一只腿走起路来只能拉拉着,勉强向前移动,手还得扶着墙壁,吃饭时手和嘴配合不在一起,有时嘴张开了饭菜到不了口,饭菜到了嘴边,嘴又闭上了。手拿起筷子来,颤抖得很。”

前面提到刘少奇的安眠药无法正常供应,原来他常年习惯于夜晚工作,白天睡觉。如今被隔离了,强行改变他的作息时间,让他白天“工作”,这导致他的睡眠很糟糕,一度几次出现了神经性晕厥症。

从1968年3月开始,刘少奇的病情明显出现恶化的迹象,比如走路时脚步拖行、站立不稳、把裤子当上衣穿、小便失禁等。当时关于刘少奇情况有一份名叫《刘少奇情况反映》的报告,定时向上级汇报。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6)

1968年4月12日的《刘少奇情况反映》中,关于他的病情有这样的描述:

“据大夫检查:刘的神志不大清楚,表现定向,辨别不清,表情呆板,对问话没有反应,说不清一句完整的话。两脚移动吃力,走路迈不开步。在穿衣、安假牙时,几次发现上下倒装、倒安的情况,当别人告其错了时,还不知纠正。据大夫判断,刘不像是装的。”

眼看刘少奇病情恶化加重,周总理非常着急,几乎每天都要派人来了解情况,指示一定尽全力救治。不久,刘少奇又被确诊患上了“肺炎杆菌性肺炎”,这是一种起因复杂的呼吸内科疾病,一旦发病可产生寒战、高热、胸痛以及咳痰等症状。

这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往往是致命的。1968年7月11日,刘少奇高烧不退、陷入昏迷状态,加上浓痰无法咳出,有窒息的可能,这点在《刘少奇情况反映》中也有反映。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7)

7月12日的《刘少奇情况反映》中有这样的描述,“11日刘少奇的呼吸排痰机能很差,气喘剧烈,有窒息的可能;心脏情况很不好,心率波动很大,心律不够整齐,时而跳九十余次,时而加快到140—150次。”

时间进入10月,刘少奇已经无法下床,虽然还有自我意识,但是认知力、语言、记忆功能丧失。有一组数字完全可以说明刘少奇当时的病情,从1968年7月至1969年8月6日期间,专家会诊共40次,仅1968年7月这一个月就是达到了23次。

对于丈夫的病情,王光美并不知情,那时她已经被关入监狱,这也是她后来悲痛欲绝的根源。很遗憾,更糟糕的局面出现了。1969年10月,鉴于中苏之间关系极度紧张,中共中央通知紧急疏散在京党和国家领导人。

根据上级安排,当年10月17日晚刘少奇被秘密转移到河南开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少奇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靠着鼻饲维持生命,他瘦得皮包骨,牙齿只剩下7个,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8)

1969年11月12日6时45分,刘少奇与世长辞。刘少奇临终前,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更不知妻儿在何处、情况如何,而王光美直到3年后才知噩耗。当刘少奇病逝后,医护人员发现他手中有一个被他攥成小葫芦形状的硬塑料瓶,可见他在临终时遭受着巨大的病痛。

刘少奇病逝后,遗体被转移到地下室。11月15日深夜,刘少奇被送到火葬场火化。当时火葬场工作人员已经接到通知,说是有一名“烈性传染病人”要今晚火化,只准留下两个火化工。

刘少奇火化时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任何亲人。与此同时,他在开封病房的所有遗物也付之一炬。唯一留下的只有骨灰和一张骨灰寄存证。交费后寄存在开封火化场骨灰存放室,寄存证上面是有人冒充刘少奇儿子“刘源”来填写的:姓名:刘卫黄;职业:无业。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9)

1980年2月23日,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通过《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刘少奇追悼大会。

于是,王光美和儿子刘源等人前往开封接回刘少奇的骨灰,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在专机上拍摄的,时间是1980年5月14日。

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举行。当天,北京天安门、国家党政机关、部队、工厂等单位全部降半旗致哀,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刘少奇追悼会有一万多人到场参加,邓小平亲自致悼词。

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王光美护送刘少奇骨灰的场景)(10)

刘少奇生前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自己去世后,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到海洋里。1980年5月19日上午,刘少奇的骨灰被撒向黄海大公岛附近海域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