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朋友圈感慨(少年的你朋友圈刷屏)
少年的你朋友圈感慨(少年的你朋友圈刷屏)有人说,电影中的情节会不会太夸张了,孩子而已,怎么可能做出这么过分的事?作为孩子的妈妈,看到如此揪心的情景,止不住的泪流,心疼陈念和小北,惋惜死去的同学,担心被欺负的小渺。从此,成为新的欺凌对象,被孤立、被踢踹被围攻拍照......被欺凌的陈念,碰到同样被欺负的小北,因为选择报警而被小混混们发现。于是,她和小北成为惺惺相惜的两个人。
这几天,豆豆瓣开局评分8.7《少年的你》火了。
电影以校园霸凌话题,被人民日报点赞,得到社会学家李银河和各界人士的强烈推荐。
很多人说,笑着进影院,哭着走出来,真实的剧情深深刺痛着人们的心。
即将高中毕业的陈念,仅仅是因为给受不了同学欺凌跳楼自杀的胡小蝶,盖了一件衣服,被警察喊去问话。
从此,成为新的欺凌对象,被孤立、被踢踹被围攻拍照......
被欺凌的陈念,碰到同样被欺负的小北,因为选择报警而被小混混们发现。
于是,她和小北成为惺惺相惜的两个人。
作为孩子的妈妈,看到如此揪心的情景,止不住的泪流,心疼陈念和小北,惋惜死去的同学,担心被欺负的小渺。
有人说,电影中的情节会不会太夸张了,孩子而已,怎么可能做出这么过分的事?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说,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2018年,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副班长,利用检查作业,督促背书的权力,向6名同学索要钱财,并逼其喝尿吃粪。
2019年3月18日,云南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一名女生被6名同学殴打至左耳鼓膜穿孔。
2019年4月23日,甘肃陇西,一名初中生被5名同学殴打致死。
这一桩桩恶劣的事件,让人唏嘘不已。
生活在阳光下的人,又怎么能了解生活在阴沟里的人过得如何。
北京市曾发布一份《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白皮书》,根据8年来的数据显示:
16至18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85.04%;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占14.96%,且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
看完这组数据,你还会认为“校园欺凌”离你的孩子很远吗?
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人选择了沉默,忍受,甚至屈服,跟风。
正是因为如此,得寸进尺的欺凌者就会对他们进行更残酷,更无情的欺凌。
01
无处不在的校园霸凌
我们时常觉得校园欺凌离我们太遥远。可直到看见孩子悲伤的眼泪,才明白:
原来,校园欺凌其实一直躲在每一个孩子身后。
前段时间,江苏宜兴的一段视频震惊了无数网友的心。
公园里,一个初中模样的小女孩被一群女孩围住。
“跪下,叫爸爸。”
女孩跪在地上,含着眼泪,怯弱地喊爸爸。
她的顺从并没有让施暴者满意,接二连三的巴掌狠狠地扇在女孩的脸上。
甚至嚣张地叫嚣道:“你报警也找不到我!”
最后,仅仅是因为她们是未满14岁的施暴者,只能是教育处理。
有网友留言,透露着无奈和心痛:“是谁给他们随意伤害别人的勇气。”
她们恶劣的行为虽不算犯罪,但所作所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远比犯罪恶劣的多。
教育专家迈克尔·尼尔森博士说,爱欺凌别人的孩子,特点就是缺乏同理心,总想要试探别人底线。
本该在阳光下放声歌唱的少年,却生活在不为人知的阴影下。
往往那些被羞辱折磨过的少年,一生都难以走出不堪的阴影。
02
校园欺凌,一生的伤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在《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书中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位妈妈面对女儿的状况,感到非常痛苦。
在女儿的学生时代,遭遇过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虽然女儿已经30岁了,可那些经历对她造成的伤害仍无法释怀。
《奇葩说》里黄执中曾表示过,特别不喜欢小孩,一辈子都不会生小孩。
原来,他在小学时,班上时常有人会欺负他。
课间休息时,将饮料倒进他的饭盒,待他中午打开饭盒时,里面是一团浆糊。
这些看似跟成长毫无关系的痛苦,却成为他内心深处无法填满的黑洞,影响着后来的行为和决定。
作家毕淑敏说:“传统的教育,教导我们要忍让,要宽容,要忘却,然而长久的压抑会带来更大的反弹。”
遭受过霸凌的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始终处于警觉状态。
不仅会面临身体伤害,更可怕的是产生焦虑、抑郁等难以消除的心理创伤。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46亿学生因欺凌而痛苦,在中国约有58%的青少年经历过校园欺凌。
在校园暴力案件里,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中受害人重伤,38.54%的案件中受害人轻伤,在这其中,57.5%为故意伤害案件。
童年时期曾被欺凌过的孩子,无论是偶尔或经常被人欺负,他们成年后都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03
父母这样支持,是孩子最坚固的铠甲
校园欺凌很常见,将一个本可优秀的孩子变得平庸沉沦。
但并非所有的校园欺凌都会发展成当事人的噩梦。
电影《奇迹男孩》中,小男孩奥吉脸部缺陷,常被同学嘲笑和排斥。
妈妈一次又一次的给予他劝慰和鼓励,让他有勇气面对一切。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正确引导,也可以将校园欺凌阻止在萌芽状态。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呢?
1、“不欺负别人”很重要
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时常对孩子说:
“别人欺负你时,不要懦弱,要告诉老师,学会求助”等等等。
却很少跟孩子说“不要欺负别人”。
网络调查栏目《看见校园霸凌》调查数据表明:霸凌者对其行为认知低,认为偶尔几次不算欺凌。
调查结果显示,霸凌者很难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
鼓动周围的人孤立同学、散布谣言毁坏他人名誉、挖苦同学、脏话辱骂等,在他们眼中很难被视为欺凌。
这说明,我们的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属于欺凌,从而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为施暴者的一员。
2、告诉孩子,被欺负不是孩子的错
朋友家的女儿也经历过校园欺凌。
起初,得知孩子在被同学轻视、恶语讥讽时,朋友也只是安慰女儿:不要和同学较真,要和同学搞好关系。
后来,当女儿向我哭诉她遭受的语言暴力时,妈妈终于成了一个勇敢的母亲。
给老师和家长分别打电话,进行沟通,事态没有进一步恶化。
武志红说: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3、教会孩子适当反击,增强孩子信心
在校园欺凌中,有很大程度是恃强凌弱,适当反击,是对欺凌拒绝的有效方式。
“我小时候爸爸教我防身术,挨欺负时特管用。”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分享成长经历时这样说。
平时,在家里,可以扮演欺凌者,用语言行为反复锻炼,帮孩子找回自信,学会反击。
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如果孩子一味忍让换不来对方的和平相处,那么就说明孩子不必再忍。
在孩子的心目中,任何人的友善和支持,都比不上父母给他的勇气和底气来得坚实可靠。
面对孩子受欺凌,就应该无条件的支持他,保护他,替他想办法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为了孩子免遭校园欺凌,父母积极行动起来,提前教孩子预防,让孩子有勇气、底气和力量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