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楼上藏书 楼下讲学清嘉庆以后曾在此设尊经书院孔子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尊经阁在明德堂后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1)

夫子庙

又叫孔庙 文庙

是祭祀我国著名

大教育家 思想家孔子的地方

孔子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孔夫子

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2)

尊经阁在明德堂后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清嘉庆以后曾在此设尊经书院

楼上藏书 楼下讲学

重檐丁字脊歇山顶 气象非凡

是当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谕讲课的讲堂

现为“中国书院历史陈列展”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3)

有人将书院的起源追溯到

春秋时期的私学

也有人将书院的起源追溯

到魏晋时期的“精舍 精庐”

但大多数的教育史专家

都以唐代为书院的起源时间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4)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5)

历朝历代书院发展变迁

书院教育起源于唐

兴于宋 延续于元

全面普及于明清

它曾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

与文化知识传承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6)

清代书院石匾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7)

尊经书院课艺

尊经书院的原址在夫子庙尊经阁

清同治八年(1869年)

由曾国藩 李鸿章相继扩建重建

尊经书院曾以收藏

“明清两代贮藏国学经集及二十一史板片”而著称

为清末南京著名八大书院之一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8)

南京历史上众多著名书院

南京历代书院的发展变迁

是中国书院近千年发展变迁的缩影

这些书院的产生

推动了南京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在全国书院中产生重大影响

铸就了南京“天下文枢”的文化丰碑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9)

令德书院课卷

自宋代起

全国各地书院在招生、授课、经费、奖励等

逐渐形成诸多相近而又各具特色的制度

这些制度经过明清的改进与完善

有力保障了各地书院的规范运营与制度化发展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10)

清代书院堂贴试卷

在书院就读的学生初期无身份之分

明清时期

随着书院逐渐演变为官学的教学场所

其学生也多以官学生为主导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11)

经心书院舆地教材

随着各地书院办学经验的不断积累

自宋后 书院管理逐步走向成熟

并形成了由山长、监院、主讲、副讲等

教职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12)

清代南湖书院戒尺

在书院教育中用为动词

指对学生成绩的考核

明清时期书院的学生要最终参加科举

因此模拟科举考试成为书院日常教育的主体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13)

自宋代起

各地书院逐渐形成了依靠田地产出

经营收息及民间捐赠等

多种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制度

这些制度有力保障了书院的运行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14)

新式书院教材

鸦片战争以后

自1860年至1901年

旧式书院教育的一系列改革

奠基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格局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15)

尊经阁后小高地

叫卫山 建有敬一亭

天下文庙皆有敬一亭

始于明嘉靖时

亭内立皇帝御题的“敬一箴”

作为生员士子的座右铭

所谓“敬一”就是对孔学的敬业之意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16)

敬一亭前有一块非常著名的碑

三段碑 又名《天发神谶碑》

东吴天玺元年刻

该碑在东晋时已折为三段

故称《三段碑》

明嘉靖中迁至尊经阁下

中国十大古碑之一

文脉千秋(文脉千秋I尊经阁)(17)

南京夫子庙 / 中国书院历史陈列展

如今 大多数地区的古代书院遗址

已成为人们了解书院教育历史的窗口

“中国书院历史陈列展”

意在回顾书院千年历史的同时

唤起国人继承和发扬

中国古代书院曾承载的

百家争鸣和实事求是的治学风尚

从而坚定教育强国的信念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刘晓

转自:智慧夫子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