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2019年的《劫匪》,相对上一部,刚好是同一枚硬币的背面,从追捕者的角度入手,一处又一处的给我们展示枪战过后的满地尸体,劫匪们神龙不见首尾,却又无处不在。直到最后,伏杀危机下,“雌雄大盗”短暂的惊恐表情,露了个脸之后,便是暴风骤雨般的子弹倾泻,两名劫匪被打成了筛子,横尸车中,伏击者围到近前,仍不放过,对着尸体继续轰击了十几秒。 1967年的那部《邦妮与克莱德》,极尽高调,一对“雌雄大盗”男帅女靓,衣着时髦,除了结尾处两分钟的血腥,大段的篇幅以近乎游戏的视角,描写了两个人的犯罪之路,整部片子的基调轻松,阳光,在与警察们追逐,枪战时的配乐,也以调侃,戏谑为主。(《邦妮与克莱德》)

两个老迈的德州骑警(凯文·科斯特纳64,伍迪·哈里森58)开着车,穿州过境,一路追踪武装劫匪“巴罗帮”。在反复推算下,得知抓捕对象一日夜驱车700多公里时,两个老家伙,不禁犯起了嘀咕,“我们是不是太老了?”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1)

(《劫匪2019》)

沉稳的叙事,略微有点闷的剧情,让你很难注意到一个事实,这部《劫匪2019》,是一时风骚无俩的,所谓“新好莱坞”的开山之作,《邦妮与克莱德》的翻拍作品。

1967年的那部《邦妮与克莱德》,极尽高调,一对“雌雄大盗”男帅女靓,衣着时髦,除了结尾处两分钟的血腥,大段的篇幅以近乎游戏的视角,描写了两个人的犯罪之路,整部片子的基调轻松,阳光,在与警察们追逐,枪战时的配乐,也以调侃,戏谑为主。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2)

(《邦妮与克莱德》)

2019年的《劫匪》,相对上一部,刚好是同一枚硬币的背面,从追捕者的角度入手,一处又一处的给我们展示枪战过后的满地尸体,劫匪们神龙不见首尾,却又无处不在。直到最后,伏杀危机下,“雌雄大盗”短暂的惊恐表情,露了个脸之后,便是暴风骤雨般的子弹倾泻,两名劫匪被打成了筛子,横尸车中,伏击者围到近前,仍不放过,对着尸体继续轰击了十几秒。

《邦妮与克莱德》,取材于美国1929—1933大萧条时期的真实案例。同一时期的著名罪犯,还有“全民公敌”约翰·迪林格,“娃娃脸”纳尔逊,还有“漂亮男孩”佛洛依德。

上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大萧条,失业的1500万美国工人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乡野间,没办法还钱的农民被银行把土地,住宅收走,成了银行的佃农,大批农民破产逃荒,乡野间,随处可见成片的帐篷难民营地。

难民们吃着蒲公英,和野草根,勉强苟活,富人们却仍然过着体面,奢华的生活。

邦妮·帕克,克莱德·巴罗,以及与他们同时代的一大批美国犯罪“名人堂”的人物,就是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

同样的贫苦出身,同样的喜欢冒险,刺激的生活,相似的命运让邦妮与克莱德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注定了结局的狂欢之旅。

那时,美国警察无权跨州执法,邦妮与克莱德的“巴罗帮”,借助汽车穿州越境的长途游击作案,让警方狼狈不堪。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3)

(“邦妮与克莱德”真实照片)

四年的时间里,邦妮与克莱德召集了几个同伙,包括克莱德的哥哥和嫂子,巴克和布兰彻,成立了“巴罗帮”。他们沿着美国中西部的州际公路,一路随机作案,其间共有13名遇难的被害者,4名平民,和9名警察。

直到1934年的春天,5月23日,路易斯安那州,马坎菲尔德。美国的德州传奇骑警,佛兰克·海默,不顾州际执法禁令,一路追捕,在收买了“巴罗帮”成员梅斯的父亲后,于吉布斯兰154号高速公路附近设伏,没有任何警告,将邦妮与克莱德,以及他们乘坐的那辆福特V8,用六支自动步枪,167发子弹,打成了筛子。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4)

(邦妮与克莱德玩笑照片)

据说,在邦妮与克莱德死后的几小时内,阿卡迪亚县,吉布斯兰镇,一个2000常住人口的小地方,陡然增加到了12000人。当地的啤酒从一杯15美分涨到了25美分,三明治更是花钱都买不到。

疯狂的人群围着枪杀现场,四处搜集纪念品,一枚子弹壳,一小片邦妮的裙子碎布,一小块被打碎的汽车玻璃……连射杀他们的警察,也正大光明的把邦妮与克莱德所乘汽车内的枪械等和衣物,作为“纪念品”收藏,并在多年后拍卖出了高价。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5)

(邦妮照片)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邦妮与克莱德实在太有名了。

1930年的美国,有的不只是大萧条,还有疯狂的腐败和黑暗,政界,警界,丑闻此起彼伏,一般的民众,对政府和警察的态度,可想而知。

邦妮与克莱德的出现,他们的抢劫袭警,被民众认为是反抗社会,反抗资本家的平民英雄,甚至认为他们是罗宾汉式的侠盗。

1933年,美国警方公布了一些邦妮与克莱德的私照,邦妮在报上看到后,开始主动向报社投稿,寄去一些照片,和生活片段描写。

报纸登出的照片中,邦妮与克莱德,面容姣好,衣着时髦,行为举止不羁奔放,加上他俩的狂野传奇故事,让整个事件成为了一场又一场的“秀”,一时间爆红全美,激发年青男女的无限遐想。

当时的美国报纸,称他俩为“亡命之路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甚至有专栏文章称“他们年轻,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此这般的文章宣传下,更是引起对他们的狂热追捧。

在民众的心中,在报纸的专栏里,他们是白衣胜雪,快意恩仇的江湖侠客,是替他们扫尽心中不平,社会不公的传奇英雄。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6)

(《邦妮与克莱德》)

一时间全美无数青年男女模仿邦妮与克莱德的衣着打扮,他们所到之处,往往引起轰动,甚至于在他们抢劫银行的现场,都有闻风而来,狂热的男女索要签名。

美国政府,警方,在此时的尴尬与恼火,可想而知,为此,他们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想要扭转这种局面。

在美国警方的努力下,直到1934年的复活节,“巴罗帮”连续几起的命案,开始让舆论转向,警方也下了死命令,调集大批警力追捕。

邦妮与克莱德死后,数万美国人参加了他们的葬礼,包括约翰·迪林格和佛洛依德,人们送来了无数鲜花,将邦妮·帕克的坟墓装点成了香喷喷的糖果盒。

此后,关于邦妮与克莱德的生平,案件研究,层出不穷,他们的传奇经历,被歌曲,书籍,百老汇的音乐剧,用各种方式演绎着。

二战之后,接踵而来的冷战,朝战,让全世界在片刻的欢娱过后,再次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随后的核对抗,核竞赛,更是将民众的神经绷到了顶点。

此时的美国,高居不下的通胀,导致大罢工此起彼伏,“共运”思想风起云涌。1950~1954年美国“麦卡锡主义”兴起,从政界开始,蔓延到文化界,新闻界,直到全社会,政治清查,迫害一波又一波。监听,告密,秘密逮捕,关押,直搞得全美国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1955年,全世界30亿人口中,5~20岁之间,占总人口比例三分之一。这是二战的战后婴儿潮一代,这意味着在即将来到的1960年代,全世界至少有10亿以上的青少年。

进入1960年代,婴儿潮一代长大。美国国内“民权”运动,“反战”运动风起,对精英阶层,对社会体制不满,要求“自由”,要求限制政府权力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所有的这些“运动”,由于缺乏明确的纲领,和目标,最终都演化为一场场“无厘头”,“反文化”的“性解放”,和“嬉皮士”运动。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7)

(《邦妮与克莱德》)

《邦妮与克莱德》,又名《雌雄大盗》,就是在此背景下,于1967年横空出世。电影的宣传语是“他们年轻,他们相爱,他们杀人”,影片以当时新奇的手法,打破了传统好莱坞的盗匪片叙事方式,用对两人日常生活的平缓叙事,展现他们的生存,心理状态,从而引发对他们的同情,将他们行为的原因,归结于体制的扭曲,社会的不公。

无疑,这是一部紧密契合时代的电影。影片中,农民对邦妮与克莱德说道,“这是我的家,我的土地,现在都被银行收走了”,克莱德举起手枪,对着银行封条,连发数枪,农民接过手枪,对着封条,对着自己曾经的家,“砰砰”打响。随后,克莱德似乎想了一下,搂住邦妮,满面阳光地对着农民说道,“我们是抢银行的。”

影片中,对于警察的形象,也是肆意嘲弄。最终置他们于死地的德州骑警佛兰克·海默,被刻画成猥琐,一意要报私仇的小人。因为曾在追捕中,被邦妮与克莱德俘获,被迫以各种戏谑的姿态合影,并把照片投寄给了报纸发表。引为奇耻大辱的佛兰克·海默,才由此对他俩锲而不舍,不依不饶。

影片结尾处,身处伏杀陷阱的邦妮与克莱德,自知不免,相视一笑,随后未经任何警告,就被乱枪扫射。血肉横飞的画面,以及双方人物形象的巨大反差,让你不能不感到,这是体制,是政府,警察,对两个鲜活生命的无情屠杀。

2019年的《劫匪》中,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则更为复杂。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帐篷营地中,无家可归的难民们目光呆滞,衣衫褴褛,对警察,政府充满敌意。

佛兰克·海默和搭档曼尼,作为前德州骑警,曾参与过近百场枪战,曾在一次夜晚突袭行动中,枪杀53名匪徒。这时他们本已退休赋闲在家,出于社会责任,接下追捕的任务。

在路上向加油站的工人打听消息时,佛兰克和曼尼得到的回答是,“邦妮与克莱德?我没看到,如果看到了,我会祝他们好运,因为他们抢的是银行的钱,而银行抢穷人的钱,像我这样的穷人。”

一次偶然,佛兰克和曼尼有了近距离射杀克莱德的机会,正在他们跃跃欲试时,蜂拥而至的邦妮与克莱德的粉丝人群,让他们不得不放弃了机会。

身处其中的佛兰克和曼尼,了解到的邦妮与克莱德,是一处处的枪案杀人现场。通过对罪案现场的分析,还原,佛兰克和曼尼清醒的认识到,他们追捕的,是一对冷血,残忍的连环杀手。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8)

(《邦妮与克莱德》)

面对民众的疯狂崇拜,模仿行为,佛兰克·海默愤怒的对着前面提到的加油工人吼道,“就在前天,邦妮与克莱德射杀了一名枪都没掏出的警察,而这警察的家人,很快就只能依靠救济生活了。”

影片的结尾的处理,同样是陷阱伏杀,却是以弗兰克海默出面示警,邦妮与克莱德的试图负隅顽抗,才遭致乱枪扫射。

如果说,1967年的那部《邦妮与克莱德》以轻松,阳光的基调,反映了民众追求自由的社会风潮,那么2019年的这部《劫匪》,则是从演员的选择,到影片略显沉闷的基调,以及片中几乎无处不在的,两名骑警对于老迈,对于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自我嘲弄,反映的是美国的传统知识精英,逐渐被边缘化,穷途末路的当下处境。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9)

(邦妮与克莱德照片)

与之相对应的是,《劫匪》中,一方面,以州长为代表的政客一心只顾自身利益,人前人后截然不同的两面作派,另方面,在重大社会事件中,民众意志体现出来的是,盲目跟风崇拜,缺乏理性思考能力。

影片《劫匪》的最后,运载着邦妮与克莱德尸体的汽车,缓缓进入小镇,一路尾行的拥挤人群,疯狂的在尸体上撕扯着,试图留下"纪念品"。

此时的佛兰克与曼尼,并肩站在街边的房子里,透过玻璃看着歇斯底里的人群,背影孤寂,落寞。一边站着的,同为伏杀现场枪手的几名警察,则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民意,政客,精英,《劫匪》试图传达给我们的信息纷乱复杂,一言难尽。

而作为影片《劫匪》主角所代指的美国传统知识精英视角,于这三者的态度是,对自身,是日落西山的无奈;对政客,是一针见血的批判;对民众,是充满同情的同时,又对他们政治意愿的表达,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

对于美国社会,精英们有着不知前往何处的深深忧虑,在《劫匪》中,曼尼自问,"这个社会,还要变多快?"

“邦妮与克莱德”案件始末,作为美国历史上的重大社会事件,几十年来,一直被出于各种目的,作出各种方向,角度的解读,至于事件的真相,有谁会在乎?

即便是影片《劫匪》貌似客观的视角,也不过是试图作出自身视角解读的手段。而在美国那些“考据者”们留下的资料中,首先,最后的伏杀现场,是直接开枪扫射,没有任何警告,其次,邦妮从来没有杀过人,而克莱德,也不过就是个小混混,干些鸡零狗碎的抢劫菜场,加油站的“小动作”罢了,唯一被大量人群目击的银行抢劫,还因为粉丝迅速聚集,被证实最后只抢到美元一块七毛五。

至于他们留下的13起命案,和那些惊人的犯罪记录,鬼知道是怎么回事。

白衣胜雪非黑即白(从白衣胜雪到)(10)

(邦妮与克莱德照片)

从《邦妮与克莱德》,到《劫匪2019》,1967~2019,“自由主义”从兴起到没落,从“白衣胜雪”,欣欣向荣,到日落西山,“穷途末路”,从最初的“平民的狂欢”,到最后“资本的饕餮”。

电影为我们提供的是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画面。藏在画面背后的,则是“自由”命题之下,更深层的“公平”命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请容许我向《劫匪2019》的两位主演,凯文·科斯特纳和伍迪·哈里森致敬,好莱坞虽然不行了,这两位老戏骨还是值得肯定的。顺便一提,伍迪·哈里森,正是当年《天生杀人狂》,同样的公路,情侣犯罪片的主演,这回选他来演邦妮与克莱德的终结者角色,也是蛮有意思的,哈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