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瓷如何保养(浅谈海捞瓷)
沉船瓷如何保养(浅谈海捞瓷)(一)直接裸露于海洋湍急的海底表面,贝类、牡蛎不能在此环境生长,这样海捞瓷的表面会形成细小坑凹,有如磨砂玻璃表面。海捞瓷经过海水长时间的浸泡和海浪的冲刷,表面不会有土锈。不同海域出土的海捞瓷,具有不同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此外,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岛附近海域的渔民在打捞海参时发现一艘装满瓷器的沉船(即“黑石号”沉船)。沉船地点位于一块黑色大岩礁附近,所以该船被命名为“Batu Hitam” 中文译为“黑石号”。“黑石号”沉船出水了大量的唐代瓷器,由于沉船主体淹没在海底淤泥中,许多瓷器保存极佳,深刻地再现了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打捞出海的文物品类繁多,仅海捞瓷就有6万件左右,其中不少是精品。中国的制瓷器史源远流长,瓷器的种类丰富多样,类目下的分支更是庞杂,“海捞瓷”是文玩收藏界和考古业内较为新兴的概念,它与“外销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海捞瓷的样式在各个历
“海捞瓷”是从水里打捞的沉入海底的瓷器,属于中国外销瓷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些在沉船打捞出来的瓷器至少有上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但以明清时期居多。
外销瓷特指中国历史上那些以对外贸易为目的而生产销往海外的瓷器,多是从明清时期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或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制等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明清时期,朝廷在广州一带建立了海关,对出口瓷进行监管并收税。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就对浅海沉船进行了探掘。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沉船在中国的海域,以宋元船只居多。数十年来,不少海域都发现了沉船,沉船上的瓷器数量不等。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南宋“南海一号”沉船遗址,尤为世人所瞩目。数十年来,经过多次试掘、打捞,“南海一号”的发掘已有重大进展,2019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南海I号”考古发掘的成果,沉船中陆续出土了18万余件文物精品,其中海捞瓷的品种超过了30种,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不少是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南海Ⅰ号打捞现场
此外,1998年印度尼西亚勿里岛附近海域的渔民在打捞海参时发现一艘装满瓷器的沉船(即“黑石号”沉船)。沉船地点位于一块黑色大岩礁附近,所以该船被命名为“Batu Hitam” 中文译为“黑石号”。“黑石号”沉船出水了大量的唐代瓷器,由于沉船主体淹没在海底淤泥中,许多瓷器保存极佳,深刻地再现了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打捞出海的文物品类繁多,仅海捞瓷就有6万件左右,其中不少是精品。
中国的制瓷器史源远流长,瓷器的种类丰富多样,类目下的分支更是庞杂,“海捞瓷”是文玩收藏界和考古业内较为新兴的概念,它与“外销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海捞瓷的样式在各个历史时期也发生了演变,第一个鼎盛时代是单色釉,多为民窑烧制的日用瓷,元朝以青花瓷为主,明清时期出现华丽的珐琅彩,这些瓷器很少出口返销,在海外市场已经供不应求。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海捞瓷经过海水长时间的浸泡和海浪的冲刷,表面不会有土锈。不同海域出土的海捞瓷,具有不同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直接裸露于海洋湍急的海底表面,贝类、牡蛎不能在此环境生长,这样海捞瓷的表面会形成细小坑凹,有如磨砂玻璃表面。
海底表面沙磨瓷标本
(二)直接裸露于洋流缓慢的海底表面,贝类、牡蛎会在此环境生长并附着在瓷器上,海水包围形成的碱垢很牢固,大片大片的在器物表面几乎成为一体,小螺壳、小贝壳和碱垢长在一起,用常规手段几乎无法消除,在这种环境下的海捞瓷,虽然表面釉层受损较少,但是清除附着物比较困难,因此价值不高。
(三)被埋没于海底细沙或沉积物下层,釉层表面未受磨损,因此出水后会十分光亮。
海底埋存出水瓷
(四)外包装完整未损,因此出水后简单清洗就可焕然一新,与新品无异,但海水的腐蚀会在瓷器表面留下痕迹,瓷器表面往往呈现亚光,甚至出现腐蚀斑块等。
据南海Ⅰ号、南澳Ⅰ号古沉船的研究表明,徐闻古港、佛山陶瓷、台山广海卫城、潮州笔架山古窑遗址等等,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反映了广东与海外贸易的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