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著作(冷战的故事笔记3:)
冷战的著作(冷战的故事笔记3:)波兰是世界上历史最厚重的国家之一,文化悠久,位于东西欧的十字路口,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一直是欧洲列强必争之地。苏联与美英关系恶化,首先发生在波兰。那么问题就来了:二战到1945年初就决出了胜负,苏联和美、英等国在战时处于同一个阵营,是盟国,那么怎么会在战争结束的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就走向了分裂对抗?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第一个关键步骤:苏联与英美交恶美英苏三大国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1945年建立联合国等,将战后的安全秩序和经济秩序大体上确认下来。虽然也有分歧,但是总体来说“三巨头”是相向而行的。但是苏联和美英的这种合作态势在二战结束后没能持续下去,苏联和美英的关系很快恶化了。
感悟常识 2023-03-02 06:59 发表于河北
“冷战”概念的最初来源,有许多不同说法。有人说,写过长篇小说《1984》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45年的一篇文章里使用了“冷战”这个词;还有人说,1947年4月,给历届美国民主党总统当过顾问的一位名叫伯纳德·巴鲁克的百万富翁,在美公开演讲中,用这个词形容了美苏关系;另有一个流行很广的说法是,非常著名的美国记者和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47年秋天出版了一本63页的小册子,书名就是《冷战——美国对外政策研究》,李普曼才是“冷战”这个概念流传于世的始作俑者。
无论怎么考证,冷战作为一个概念的流行,和冷战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正好同步,都是1947年,这一点恐怕是没有疑义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二战到1945年初就决出了胜负,苏联和美、英等国在战时处于同一个阵营,是盟国,那么怎么会在战争结束的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就走向了分裂对抗?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
第一个关键步骤:苏联与英美交恶
美英苏三大国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1945年建立联合国等,将战后的安全秩序和经济秩序大体上确认下来。虽然也有分歧,但是总体来说“三巨头”是相向而行的。但是苏联和美英的这种合作态势在二战结束后没能持续下去,苏联和美英的关系很快恶化了。
苏联与美英关系恶化,首先发生在波兰。
波兰是世界上历史最厚重的国家之一,文化悠久,位于东西欧的十字路口,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一直是欧洲列强必争之地。
波兰一度成为欧洲强国,但在18世纪后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三次瓜分而亡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标志着二战正式爆发。纳粹德国侵略波兰后,苏联红军很快也入侵了波兰部分领土,还和德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
1944年8月,波兰首都华沙爆发了反抗希特勒的地下武装起义。这个时候,苏联军队已经打到华沙城下了。波兰人希望苏联能够配合他们解放华沙,但是斯大林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为发动起义的不是苏联控制的波兰共产党人,而是波兰在伦敦的流亡政府控制的人员。斯大林认为,如果起义成功,就是亲英的波兰人统治波兰,必然排斥苏联。
斯大林这个不作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当时在波兰的德国人本来已经无力抵抗了,但是希特勒连续调了6个师进入华沙,苏联就是见死不救。当时英国人只好求苏联借用一下他们的机场,由英国人出飞机、出物资去援助华沙,结果苏联不许英国飞机降落,眼睁睁看着十几万波兰起义的武装人员和民众被德国消灭。西方舆论界觉得苏联人的道德太坏了,导致了美国和西方世界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加之,苏联直接杀害波兰人,也是有案可查的。在二战初期的1940年春天,大约2.2万名被苏联羁押的波兰人,在苏联的卡廷森林遭到苏联军队杀害,史称“卡廷惨案”。直到冷战结束,苏联才正式承认这是斯大林政权所为。
波兰的问题,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和斯大林之间争吵得非常激烈。丘吉尔说,二战就是从德国进攻波兰、英国向德国宣战开始的,现在战争结束了,如果不能把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送回华沙,大英帝国脸面何在?斯大林说,丘吉尔先生,波兰对英国就是个脸面的问题,但对苏联是个生死的问题,你说哪个重要?
斯大林说的所谓“生死问题”,指的应该是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1914年德国进攻俄国、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都经过了波兰北部平原,所以苏联必须把波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波兰在东欧的最北部,不能控制波兰,就不能南下掌控其他东欧国家。
在波兰问题上,罗斯福没有支持丘吉尔,而是站在了苏联一边。因为罗斯福的目标是要建立全球性的统一开放的体系,它对这种传统的“势力范围”没什么兴趣。最后的结果是,美英同意,以苏联支持的势力为主,组织了华沙的临时政府,而且按照苏联的要求,重新划分了波兰领土,把德国的一部分划给波兰,波兰的很大一片领土划给苏联,照顾了苏联的利益诉求。
导致苏联与美英关系恶化的第二件事是东欧各国的选举。
二战后期,苏联红军解放八个东欧国家的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三国,它们本国反抗法西斯力量薄弱,依靠苏军铁蹄驱逐德国,建立了红色政权;第二种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它们在苏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本国政权导向苏联这边,向德国宣战;第三种是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它们主要依靠本国的反法西斯力量,最后借苏军外力获得解放;第四种是苏军直接占领德国东部。
东欧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后,美国更多关心的是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美国提出,苏联可以控制东欧国家,但不能让它们变得和苏联一样,采取一党专政体制。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起草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获得通过。这份宣言的措辞不是那么明朗,但意思就是欧洲国家都要实行多党选举制,苏联也同意了。所以二战后期到战后初期,东欧、西欧、亚洲的独立国家全都实行联合政府政策。
斯大林在战后初期认为,在苏联手底下的国家可以成立多党联合政府,但这些政府还得是亲苏的,这个原则不能变。但是,除了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以外,东欧国家的共产党都有要对付的国内政敌。为了把其他政党驱逐出政府,各国执政党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技术手段”或者“非常措施”。
已经公布的苏联档案显示,1946-1947年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都用过所谓“技术手段”,直接修改或者伪造选举结果。所谓“非常措施”,就是制造政治案件,利用手中掌握的强力机关打击反对派。这是比较容易也更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苏联在东欧国家操纵选举和排挤非共产党的政治精英,使美国十分不满。美国要向东欧派记者、观察员监督选举,苏联就是不让入境。斯大林的想法是,这跟你美国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家的事,是我的势力范围,你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选举,我也没派人去。苏联的国际观,还是传统势力范围的观念,跟美国自由化的国际观很不一致,这就加深了西方舆论对苏联的反感和美苏政治矛盾。
第三件美苏关系恶化的事情,是美国停止了给苏联的租借。
美国在二战期间给将近四十个国家租借,这个租借内容特别多,大概可以理解为只要你继续对德国和日本作战,就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这个租借英国得的最多,大概百分之四十,其次是苏联,大概百分之三十七。罗斯福1945年4月去世,随后苏德战争结束,美国就立刻中断了租借。
美国为什么要这样立即中断租借呢?要知道对日战争还没打完,美国这时候还指望苏联出兵日本呢。这跟罗斯福突然去世有关。
当时美国驻苏联大使是威廉·埃夫里尔·哈里曼。他在旧金山的联合国会议上回来,跟杜鲁门汇报,说德国投降后应该调整租借政策,因为租借政策是战时政策,战争结束就不能搞这个了,不能老让苏联占便宜,国会也不愿意。杜鲁门原则上批准了。
这个情况斯大林知道后非常生气。尽管杜鲁门想采取补救措施,但这个租借是谈一年给一年的,到1945年秋天就谈不拢了,其他领域的美苏经济合作,比如贷款之类的,都谈不拢。美苏互信的基础就此坍塌了。
这个哈里曼大使在美国外交界很有份量,现在经常被历史学家视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奠基人之一。哈里曼曾经很受苏联人欣赏,但后来他对苏联人在华沙起义时的行为非常不满,不断地给美国国内写报告,批评苏联人不道德。
他提出了一个主张——把经济作为外交的工具来使用。在战后问题的谈判中,租借清算的问题,贷款的问题,战争赔偿的问题,都涉及苏联主要的经济需求。哈里曼主张,在经济谈判当中,只有苏联在政治上、外交上做出让步,美国才能满足苏联的要求。在罗斯福执政时期,他的想法没有被接受,但杜鲁门上台,美国政治思潮向右偏转,决策者就接受了哈里曼的建议。
第二个关键步骤:是美苏公开宣布对方为主要战略对手
1946年1月,已经不再是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应邀访问美国。丘吉尔访美期间,2月9日,斯大林发表了一个关键的演说,其中有几个主要观点,在美英等国引起强烈反响。
首先,斯大林运用列宁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论述了二战的起因。斯大林指出,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第一次危机,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第二次危机,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说:“这次战争的发生是世界各种经济和政治势力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包括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的因素”,因而新的战争是难以避免的,苏联需要准备打仗。接着斯大林谈到苏维埃国家和红军经受了战争的考验,证明了自己的生命力,苏联体制是最优越的,凭借这个体制才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其实,斯大林的这篇演讲不是对美国人讲的,也不是对其他外国人讲的,他是对国内老百姓讲的。因为二战期间苏联人看到西欧和美国的生活水平比自己高那么多,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而战争结束后老百姓都盼着过好日子。但是苏联领导层强调,战后还是得勒紧裤腰带,西方还面临经济危机呢。斯大林要苏联加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
但是,斯大林的这番讲话在一些美国人的解读中,居然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它传递的主要信息,就是苏联还是准备打仗,并且是跟美国打。当时美国国务院马上就给驻苏联使馆发了个电报,询问斯大林讲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时在使馆主持工作的第二把手乔治·凯南,于1946年2月22日从莫斯科发回了一封“长电报”。凯南以俄国历史上的扩张作为依据,说共产党要搞的世界革命也离不开扩张,必须限制苏联。凯南的电报在白宫和国务院引起了极大震动和赞赏。
在这个背景下,“铁幕演说”登场了。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市,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这个学院是杜鲁门的母校。在这场题为“和平砥柱”演说中,丘吉尔大肆抨击苏联在东欧的“扩张政策”,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个“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正在受到苏联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说:“在所有这些东欧国家原来都很弱小的共产党,已经上升到同它们党员人数远不相称的主导的、掌权的地位,到处争取极权主义的控制。几乎在每一处,都是警察政府占了上风。到目前为之,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
丘吉尔挥舞着双手,大声疾呼:对于苏联的“野蛮扩张”,不能再采取像二战之前对待德国希特勒一样的“绥靖政策”,英国和美国,包括所有的英语民族都应当团结起来,结成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经济、政治同盟,制止苏联的“共产主义侵略”。
他向那些如醉如痴的听众们呼喊:强大的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应当担负起这个同盟未来的令人敬畏的领导责任;这样一个明确的、光彩夺目的机会,如果拒绝、忽视,或者浪费, 美国人民将会受到后世永远的责备,甚至嘲笑。
“铁幕演说”,的确显示了西方与苏联对抗的战略决心。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也借苏联《真理报》发表谈话,谴责丘吉尔的“种族主义”,称“丘吉尔与他的朋友们与希特勒极为相似”,竟然号召“与苏联作战”。
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针尖对麦芒,东西方之间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冷战如箭在弦。
第三个关键步骤: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1947年的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援助。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回应了英国的请求。
英国和美国为什么要援助希腊和土耳其?这两个国家为什么成为冷战的一个起点?
这是因为就希腊而言,因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且濒临地中海,是有名的文明古国和战略要地。二战期间,希腊军队在英国军队配合下英勇作战,但没能抵挡住纳粹德国的进攻。希腊陷落后,希腊共产党和左翼力量先后建立“民族解放阵线”和“民族人民解放军”,进行游击战。到1944年秋天,希共和左派解放了80%的希腊国土,并且建立了临时政权。
战争快结束时,英国军队护送右翼的希腊流亡政府回国,重新掌握政权。民族解放军被迫撤出首都雅典,交出武器,宣布解散。但是希腊右翼政府继续镇压希共和左翼分子的行动非常过火,迫使民族解放军的部分成员重新拿起武器反抗,希腊内战爆发。
英国长期把希腊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支持右翼政府;苏联当然支持希共及其武装力量。但是苏联毕竟离希腊很远,中间隔着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和其他东欧国家,鞭长莫及。另外,在1944年,苏联和英国签订过两份协议,以划分两国在东欧和巴尔干的势力范围,苏联把希腊让给了英国,换取英国对苏联在东欧的利益诉求。所以苏联没有给希腊共产党以实质性的支援 。但是,直到1947年希共势力仍然在国内占据优势,英国没有实力拯救希腊政府,只好求救于美国。
对土耳其来说,因其所处的黑海通往地中海只有一条航路,就是穿越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近代欧洲人把靠近欧洲的中东地区,包括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约旦等,称为“近东”,而地中海和近东一直是英国传统势力范围。
土耳其没有直接参与二战,但到了1945年2月德国即将战败时,对德国宣战,获得了战胜国的名声。这时,苏联单方面宣布退出1925年同土耳其签订的条约,要求土耳其允许苏联在黑海海峡建立军事基地,把土耳其东部的一块领土割让给苏联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两个加盟共和国。土耳其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且向英国和美国求援,以应对苏联的军事压力。
在希腊和土耳其两个问题的背景下,杜鲁门的咨文宣称,世界已经分为两个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另一边是“自由国家”。因此,“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者外来的压力。”
杜鲁门还认为,如果美国在此关键时刻不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其后果不仅会殃及东方,而且还会对西方产生长远影响”。后来美国运用所谓“多米诺骨牌理论”,来说明一旦某个国家被共产党控制,就会像抽掉连锁骨牌中的一个那样,让它的邻近国家一个个地陷落。
杜鲁门的咨文发表后,美国国会两院经过辩论,通过了关于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的法案,以帮助希腊稳定国内秩序,镇压共产党或其他反叛者所领导的革命运动,援助土耳其抗拒的领土要求。
根据这一法案,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了希腊政府军 ,在美军军官指挥下,于1949年最后扑灭了希腊的武装革命。出于对苏联的恐惧,土耳其和希腊1952年加入了北约。
杜鲁门主义出台后不到半个月,意图重建欧洲的马歇尔援助计划也登场了。
“杜鲁门主义”提出的,利用对外援助抵御共产主义的政策主张,不但是马歇尔计划的逻辑前提,而且奠定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思想基础。马歇尔计划既有针对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的动机,也包含为美国过剩生产力开辟市场,振兴欧洲经济,进而反哺美国经济的意图。
1947年6月5日,美国时任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他站在哈佛园(Harvard Yard)纪念教堂的台阶上,宣告美国已经为帮助欧洲复兴作好了准备,号召欧洲人团结起来、共同规划一个他们自己的重建欧洲计划,而美国将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
问题是,为了帮助战后重建,早在1945年就成立了世界银行,为什么这时候要搞出一个马歇尔计划呢?
这是因为,在大战刚结束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重建经济并不需耗费过多,它们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殖民地,实现快速复苏。
但是这些殖民地本来就相当贫困,又受到战争的打击,有的还掀起了强大的民族独立运动,宗主国很难再从殖民地榨取多少物质资源了。
到1947年,欧洲经济依然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几乎看不到增长的迹象。德国这个战前的工业中心,由于战后的赔偿、拆迁等处置,差不多完全失去了恢复和增长的能力。
连续几年的欧洲寒冬,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在战前,西欧的粮食供应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东欧出口的余粮,但这一贸易路径,由于东西欧的隔离,即所谓“铁幕”,已经几乎完全阻断了,食品短缺成为特别紧迫的问题。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和食品短缺,导致西欧国家接连不断的罢工和社会动荡。
在法国和意大利,战后的普遍贫穷为共产党和左派势力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一些国家战后的选举中,共产党取得了普遍成功。法国共产党甚至一度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马歇尔计划出台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扶持欧洲,同时挡住共产主义蔓延的势头。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
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之后几十年的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歇尔计划落地的1948年至1951年,西欧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远远超过战前水平。战后那几年困扰欧洲的贫困与饥饿问题不复存在,西欧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法国、意大利、丹麦、比利时等国,马歇尔计划成为一个诱饵,迫使这些国家的共产党被排除于政府之外。意大利定于1948年4月举行战后首次议会选举。为了阻止意大利共产党在选举中获得胜利,马歇尔国务卿于3月向意大利及其他西欧国家发出照会,宣称凡是投票赞成共产党人当权的国家,欧洲复兴计划所规定的援助将立即停止。美国的恐吓和压力使意共在此次选举中没有得到多数选票。意大利新政府组成后,马上宣布正式接受马歇尔计划,从此倒入美国的怀抱。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东西方阵营的彻底切割,推动冷战落地,但这个计划最初提出来的时候,并没有排斥苏联和东欧。如果美国直接拒绝苏联参加援助计划,意味着对战时盟友的公开不信任。因此马歇尔在他的演讲中,还是表面上十分坦诚地欢迎苏联参与他的计划,接受美国的援助。
一开始,斯大林对援助计划曾表现出“谨慎的兴趣”。他认为,苏联在战后处于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中,接受有条件的援助,也未尝不可。于是,他派遣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到巴黎与英、法两国外长会谈。
英美提出的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机构和人员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同时,英法两国外长还坚持说,被援助国必须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而这明显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格格不入。最终莫洛托夫拒绝了援助计划,离开了巴黎。
斯大林认为马歇尔计划的签署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东欧的控制,使苏联集团丧失经济主权。在斯大林的强制要求下,东欧国家也就很知趣地拒绝参与该计划,芬兰为了避免与邻邦苏联形成过于对立的关系,也拒绝参与。
不久,1947年7月至8月,苏联就出炉了马歇尔计划在东欧地区的“替代计划”,主要包括了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这就是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也就是后来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的雏形。
从杜鲁门主义到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和苏联东欧集团就彻底走向分道扬镳了,冷战大幕由此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