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黄山行(风雨无阻黄山行)
说走就走的黄山行(风雨无阻黄山行)上午6点20左右,我们办完退房手续,徒步来到黄山南大门,焦急地等待着景区入园开门。早上5点40分起床,收拾好行李,除了食物和饮料必备品之外,其它都留在汉庭酒店(其实,山上各种饮食都有,没有必要多带)。好在酒店有免费寄存服务。二十多年前曾经来过一次。当时,由于时间紧迫,天气不好,担心体力不支,只是乘揽车在迎客松前打卡,留下诸多遗憾。这次登山,我们全程自助,没有报团,游过西递与宏村后再爬黄山。家人事先做了软硬件和线路攻略咨询准备,提前购买了门票和索道票。
定下来的事,理应去兑现,方不留遗憾。尽管天气预报黄山未来几天有雨。
黄山闻名遐迩,号称世界地质公园,历来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誉。
多年来心向往之,但心有余悸,难下决心。
6月5日登黄山,是平生第二次,也是难得的一次机会。
二十多年前曾经来过一次。当时,由于时间紧迫,天气不好,担心体力不支,只是乘揽车在迎客松前打卡,留下诸多遗憾。
这次登山,我们全程自助,没有报团,游过西递与宏村后再爬黄山。
家人事先做了软硬件和线路攻略咨询准备,提前购买了门票和索道票。
早上5点40分起床,收拾好行李,除了食物和饮料必备品之外,其它都留在汉庭酒店(其实,山上各种饮食都有,没有必要多带)。好在酒店有免费寄存服务。
上午6点20左右,我们办完退房手续,徒步来到黄山南大门,焦急地等待着景区入园开门。
6点40分左右,我们在2号景区进入,经安检乘上旅游专线 车,时间不长到达玉屏索道。
7点钟左右,我们乘索道上山,如同长了翅膀腾云驾雾。置身穿云破雾的缆车,也是观赏美景的一种方式。
俯瞰山下,尽收眼底,宛如漂浮在仙境之中。遗憾的是,因雾大原因,难见诸多美景真面目。
乘半个多小时索道,徒步往下走约半小时左右,我们来到玉屏峰附近的迎客松。这是黄山标志性景点。
在此留念的人较多。依稀记得多年前的传言称,此迎客松已不是原先的那棵树,而是移植过来的。
迎客松拍照留念后,我们接着赶往莲花峰。据悉,莲花峰是黄山风景区境内第一高峰,为36大峰之首,海拔1864.8米。这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段路程。
我们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穿行,有的通道较险,仅容一人战战兢兢通过。
令人担忧的是,天开始下起雨来,不得已披上雨衣继续前行。
雨天登山,视线模糊,每走一步,都很艰难。这也登黄山须轻装上阵的重要原因。
沿途与家人、游人相互鼓励,在坚持攀爬中增强信心。
坚持就是胜利。功夫不负有心人。
大约9点半左右,我们终于到达莲花峰。
在接近峰顶的时候,传来当地旅游部门播放的安全提示,因雷电天气,提醒关闭莲花峰,以确保游客人身安全。
有幸到达了巅峰,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站在峰巅标志留影时,一览众山小,似乎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心态至关重要。原来自己还是可以战胜自己的,这也得益于平时健身的功夫。
爬山确实不易,心态至关重要。沿途可以看见老当益壮年的登山者,也有年轻人却被抬轿上山者,还目睹导游苦口婆心劝说止步不前拖后腿的游客。
离开莲花峰,我们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朝着光明顶方向走。
此时,雨越下越大了,并伴有隆隆的雷声。无奈之下,只好与其他游客一起,在一厅子下躲一阵子雨。
雨雾中的黄山依然很美,苍翠挺拔的劲松处处可见,目光所及像浓墨重彩的水墨画一样清新脱俗。
到达光明顶时,雨渐渐小了。此时,我们的外衣也已被雨水打湿,狼吞虎咽吃了自带的干粮和海底捞自热饭。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
担心再次下雨,从安全角度考虑,我们见好就收,不再继续徒步欣赏美景,而是决定及时返回驻地。
12点40分,我们走了约一个多小时,到达云谷索道,购票乘缆车下山。
出揽车后,雨渐渐止了。我们参观了黄山地质博物馆。此免费博物馆值得一看,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黄山的来龙去脉。
展厅有岩石和珍贵矿物,以及恐龙化石和各种动植物标本、模型,还有一个专门介绍黄山地质形成过程的长廊,置身其中,犹如穿越时空隧道。
凡事都有因果,黄山特有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并非偶然,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变迁过程,这也突显了李世光等地质学家的科研贡献。
13:20,我们购票乘旅游专线班车回南大门。
此时,天越来越亮,初步放晴了,与先前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有点后悔出山为时过早,错过了一些奇异美景。
14点,我们乘出租车到汉庭酒店取寄放行李,接着到黄山北站乘三点多的高铁,踏上返沪之路。
诚然,遇雨登黄山虽有些许遗憾,无缘欣赏到黄山日出盛景,但在雾气缭绕中,可以看到晴天看不到的景色。
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观赏美景,更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体验。此次雨中登黄山之旅令人感慨,既是体力、毅力的考验,更是决心、意志的生动实践。(王兆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