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楞调分别是哪些汉族地区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
包楞调分别是哪些汉族地区的民歌(鲁西南记忆成武民歌包楞调)1962年,成武县文化馆对全县民歌进行搜集整理,魏传经带着收集民歌的任务几乎跑遍了成武县的角角落落,竟然一无所获。但魏传经并没有气馁,在后来的走访中听说大田集镇小程楼村65岁的周金英大娘会唱民间小曲(群众把民歌称为小曲),就马上兴致勃勃地赶到她家。周金英热情地接待了他,却称自己不会唱。当时,在鲁西南地区文化生活很匮乏,人们生活得也都很拘谨,不像陕北人豪放,会唱小曲应该算是不务正业、不太光彩的事情,所以周金英才不肯唱。后来,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包楞调》的介绍,还真是一首成武民歌,是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1962年挖掘整理出来的,况且采集地点就在大田集镇的小程楼村,距离我们村子秦滩集也就几公里路程。我们周边的小伙伴从小连《小燕子》都不会唱,会出产如此优美动听的民歌,还真是颠覆了我的认知。那时候收音机能收听到的电台还比较少,地市一级大都还没有无线广播,更别提县一级了,最
魏传经
小时候一直想当然地认为只有少数民族或者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才会唱民歌,类似于广西的刘三姐、陕西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牧歌等,他们或载歌载舞,或高亢嘹亮,体现了明显的民族或地域特征。而生活在鲁西南大平原地区的我们不会唱民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特长”。
大概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家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在卖了棉花之后,父亲从城里买了一台收音机。说是“台”,是因为那个收音机比较大,木头盒子形状,不像现在的收音机那么小巧,甚至手机都具有收音机的功能。
这台收音机伴随我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每天放学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通过电波收听来自天南海北的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刘兰芳、袁阔成等老艺术家演播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引人入胜,每天都会早早地在收音机前等待收听,听到“且听下回分解”的时候总会意犹未尽,盼望着第二天的同一时刻赶快到来。那时候的生活既简单又快乐。
那时候收音机能收听到的电台还比较少,地市一级大都还没有无线广播,更别提县一级了,最多的就是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还有邻省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一天下午放学后,父母下地干活还没有回来,《杨家将》还没到开播时间,我便打开收音机随便听听,突然收音机传来了播音员的声音:下面请欣赏成武民歌《包楞调》。当时心里猛一惊讶:成武还有民歌?从小长到大,没有听说过我们成武县还有民歌,更没有听谁唱过民歌!祖辈生活在鲁西南农村,周边十里八乡连个音乐老师都极少,哪会有什么民歌?很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当时也不能回放,无法再重听一遍,虽然歌曲旋律欢快动听,但心里一直持怀疑的态度——这到底是不是成武民歌?
那时候年龄小,没有网络,也查不到资料,没有太刻意地去研究这首民歌的真实性,但在心里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期待以后能有机会再重新听到一次。
后来,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包楞调》的介绍,还真是一首成武民歌,是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1962年挖掘整理出来的,况且采集地点就在大田集镇的小程楼村,距离我们村子秦滩集也就几公里路程。我们周边的小伙伴从小连《小燕子》都不会唱,会出产如此优美动听的民歌,还真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1962年,成武县文化馆对全县民歌进行搜集整理,魏传经带着收集民歌的任务几乎跑遍了成武县的角角落落,竟然一无所获。但魏传经并没有气馁,在后来的走访中听说大田集镇小程楼村65岁的周金英大娘会唱民间小曲(群众把民歌称为小曲),就马上兴致勃勃地赶到她家。周金英热情地接待了他,却称自己不会唱。当时,在鲁西南地区文化生活很匮乏,人们生活得也都很拘谨,不像陕北人豪放,会唱小曲应该算是不务正业、不太光彩的事情,所以周金英才不肯唱。
但魏传经并没有放弃,他调整了思路,再次登门拜访周金英。这次他到了周金英的家,开头没有谈民歌的事,只说因为工作路过这里,顺便来看望一下周大娘。闲谈中,他有目的地介绍了文化馆的工作,说文化干部会唱歌、会唱戏、唱小曲。在魏传经接连哼唱了山东民歌《四盼》《对花》《大实话》等几首歌曲后,周大娘乐得合不拢嘴,还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打着节拍。经过魏传经的感染和再三请求,周大娘便欣然答应为他唱起了小曲,就是后来的《包楞调》。
后来,魏传经和成武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对曲谱进行了认真地整理,使感情流程的静动缓急变得跌宕起伏,浓郁的乡土味和民间花腔特色表现得层次分明,细致入微,让人耳目一新,达到曲尽其美的意境。
1963年2月,《包楞调》由成武一中学生宋慧芳学唱,参加了县文艺汇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3月,山东省民歌汇演,菏泽地区民歌手姚月兰演唱了这首歌,受到中央及省音乐界人士的赞赏和关注。会后,上海唱片厂把姚月兰演唱的《包楞调》灌制成了唱片。1964年5月,山东省歌舞团著名演员张瑛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包楞调》效果极佳,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成武民歌包楞调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包楞调》又名《太阳出来一点红》,是我知道的唯一一首成武民歌,也是山东最出名的一首民歌,历史悠久,朗朗上口。但是没点音乐细胞的人还真唱不上来,更别说生活在鲁西南的农民了。但无论如何,《包楞调》肯定是成武县和魏传经老人为传承中国文化做出的突出贡献。文/管廷军 来源牡丹晚报
编辑: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