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少佐评书红楼轶事(听书笔记薛小飞)

张少佐评书红楼轶事(听书笔记薛小飞)方卿:“我未见娘亲已断肠,才见娘亲泪两行。和身扑倒娘膝下,万种心酸哭一字娘。说到太太见儿如获宝,千分欢变作了万分伤。她是泪眼糊涂难仔细,含悲咽喉唤儿郎,双手先来捧面庞。”方太太:“儿啊,毕竟三载何处去?为何你是天涯地角尽荒唐?你全不想娘在故乡儿在外,我好比风中之烛草上的霜,伤风咳嗽要早晚防。想我是倘然不测有谁知晓,因此我寻儿出门墙。为娘是三月离家乡,六月到襄阳,一个小行囊,千里走风霜 路过九松亭,偶尔纳风凉,听得三三两两道短长,适逢提及我儿郎,说道你夜半南阳遇强梁,不问可知是性命丧,所以为娘在慈悲桥短见要一命亡。只道母子今生终难见,幸而你今朝到襄阳 犹得庵中来见尔的娘。只要你再隔一年并半载,深恐你的亲娘丧异乡,尔只得戴孝披麻来哭一场。”【唱篇欣赏】今天的录音,薛小飞老师在前面加唱了一段“方卿见娘”的篇子,这是一般录音中很少遇见的情况。本回书情节十分简单,如果用戏剧来表演这段故事,无非是通过

薛小飞 邵小华 《珍珠塔》“二见姑” (http://xima.tv/bYs6ss?_sonic=0 请将这个链接粘贴到百度上,便可收听本回书的录音,边听录音边看我写的笔记。谢谢您的支持!)

张少佐评书红楼轶事(听书笔记薛小飞)(1)

【故事梗概】方卿得中状元,放七省巡按,到襄阳奉旨完婚。三年前受姑母势利、丫头讥讽,今天一身道士装束,就是为了喜弄姑母一番。陈夫人与方卿见面后依然是十分冷淡,百般奚落,但方卿却表现得十分忍耐,与三年前火爆脾气完全不同。陈夫人毕竟是宰相女儿,也是有资格的妇人,怀疑其中有诈,于是只得盘问、试探方卿。姑侄两人开始一场智力比拼。

【细节赏析】秋珠看到方卿道士装束,就禀告夫人,说方卿来了,还当了官。陈夫人信以为真,便问他做了什么官?秋珠说“三品一个道”,陈夫人问“放到哪里?”秋珠说“放在江西,”夫人又问“江西什么道?”秋珠要夫人猜,夫人便说“兵备道?督粮道?河道?”秋珠说“是龙虎道”。原来江西龙虎山,是张天师的道观,夫人知道秋珠又在开玩笑,就问他身上怎样打扮?这时秋珠的回答十分有趣:“头上戴的是吕纯阳的帽子,身上穿的蓝采和的海青, 手里拿了张果老的家生,嘴里唱子韩湘子的调门, 迭出了汉钟离的肚皮,弹出铁拐李的眼睛,摆起曹国舅的架子,为子何仙姑的终身。”这就是苏州评弹所谓“语言的魅力”。

陈夫人总算明白方卿折腾了三年,竟越混越差了。于是吩咐丫头带路,自己要出去与方卿见面。这时薛老师又说了一段韵白:“一副猛门面孔,两只势利眼睛,三心四意的心肠,穿了五颜六色的衣裳,打扮得七翘八裂个身段,九九归一,实在呒没用场。” 将陈夫人这个猛门人的嘴脸表演得一览无余。

本回书情节十分简单,如果用戏剧来表演这段故事,无非是通过对话与动作罢了。但评弹的表演,除了对话,更强调的是细节,细节中能见人物的心理活动。方卿虽然心中有气,但场面上还是要讲礼节。于是说金宝给姑母大人叩头,陈夫人假作没看见,只管问秋珠,我们到了什么所在?这个小道童又是何人?方卿立刻请姑母上坐,自己恭恭敬敬地下跪行礼。陈夫人不客气,坐在那里动也不动,方卿故意与夫人攀谈,身体如何,女儿如何,说得夫人觉得讨厌,只得叫起来吧。陈夫人等方卿磕了四个头,才说一声“罢了起来!”方卿心里想,我给母亲大人磕头,母亲立刻扶我起来,现在给姑母磕头,磕了四个头,只换来了这四个字。只能自我安慰,就当是清明节上坟,给死人磕头。陈夫人让方卿坐下,方卿故意坐得满满一屁股,还翘起了二郎腿。陈夫人见了心中又是一气,想这个后生真没有规矩,就故意将头别转去,屁股对着方卿。方卿心里反而觉得高兴,你越是生气,我越是高兴,看你后面怎么收场。于是也将头别转去,屁股对个对着夫人,故意气她。

下面还有两个细节,一个是说的丫头,一个是说的老爷。姑母如此行径,旁边的丫头便胆子更大,主人叫她送茶,她心里一千个不愿意,手里托着两杯茶,本来应该先给客人后给主人,她来个先主后客。送到方卿面前,本来应该说一声“姑爷”,但心底里不愿意叫这个小道士为姑爷,甚至连“少爷”也不愿叫,于是就嗡里嗡气地叫了一声“大闸蟹,用茶。” 屏门后面听壁脚的陈御史,看到丫头如此势利姑爷,心里想,好个臭丫头,等一会儿我来收作你!

【方言解读】其一“棉花耳朵风车心”,形容某人耳朵根软(即轻信)心活(即没有主见);其二“小家牌气”,普通话就是“小肚鸡肠”、“没有派头”;其三“想倷个勿穿”,表示“休想”。苏州话还可以说成歇后语:“鼻子上挂鲞鱼——嗅鲞!”

【唱篇欣赏】今天的录音,薛小飞老师在前面加唱了一段“方卿见娘”的篇子,这是一般录音中很少遇见的情况。

方卿:“我未见娘亲已断肠,才见娘亲泪两行。和身扑倒娘膝下,万种心酸哭一字娘。说到太太见儿如获宝,千分欢变作了万分伤。她是泪眼糊涂难仔细,含悲咽喉唤儿郎,双手先来捧面庞。”方太太:“儿啊,毕竟三载何处去?为何你是天涯地角尽荒唐?你全不想娘在故乡儿在外,我好比风中之烛草上的霜,伤风咳嗽要早晚防。想我是倘然不测有谁知晓,因此我寻儿出门墙。为娘是三月离家乡,六月到襄阳,一个小行囊,千里走风霜 路过九松亭,偶尔纳风凉,听得三三两两道短长,适逢提及我儿郎,说道你夜半南阳遇强梁,不问可知是性命丧,所以为娘在慈悲桥短见要一命亡。只道母子今生终难见,幸而你今朝到襄阳 犹得庵中来见尔的娘。只要你再隔一年并半载,深恐你的亲娘丧异乡,尔只得戴孝披麻来哭一场。”

秋珠(邵小华):“现在紫薇书院中,手拿简板和渔筒。他江湖浪荡谋生计,装束俨然像小道童。从此功名无指望,羞煞那堂堂宰相的旧门风。九松亭中表联姻事,他们小夫妻今日叠面逢,小姐是眉毛打结眼圈红。含悲忍泪归绣阁,她说道断不能将浮萍送。”

陈夫人(薛小飞):“想我一面之言不作凭,想那方卿是他不成名何致道者形。当初姑侄初相见,我是并没有欺贫又重富心。我只嫌他狼狈衣衫寒酸态,我说道侄儿啦,想你如此的形容休要向前厅,只为官场中他们只重衣衫不重人,恐其辱没旧王孙。所以替他是安排礼物十六种,替那方家公子换衣巾,叫他出园门然后进正门,只说方家恭祝陈家寿,莫道方氏彻骨贫。哪知晓我的好心反变馿肝肺,他说道当初姑嫂情真深,掉头转背便变了心,所以背负行囊就昂然去,还要铁铁铮铮亲口云,说道不成名永不上门庭。在那临行激励我曾有言,但是最后两句无留神。我说道三杯酒,到那十里亭,效学苏秦千里嫂嫂行。然后想自己,还要比他人,他是一去三年杳无音,不成名何故要唱道情。唱道情何必到襄城,到襄城何故进内园林,到内园林何故到紫薇厅,到那紫薇厅何故要见夫人。我看他其中定有那蹊跷在,或者他今朝已经得功名,乔装改扮到门庭,把那渔筒简板在那双手中擎,还要嚓嚓咚咚来唱道情,今日里到襄城喜弄我势利心,所以她仔细沉吟仔细想,倒不如待我试探河南方子文。

【演员介绍】

张少佐评书红楼轶事(听书笔记薛小飞)(2)

薛小飞,江苏常熟人。1950年,11岁的他投师朱霞飞始登书台;早先与严小君合作拼档演出,1953年起与邵小华女士合作,从此“小双档”斩露头角;1955年第二次拜师从魏含英先生学唱魏派《珍珠塔》,他结合自己的天赋,抓住了马调的“劲”和魏调的“情”之结合点,在演唱技巧上另辟溪径。他着力在四声平仄、字音力度、气口偷换、小腔韵味、过门安排等方面都赋予了独到的艺术创新;尤其是一连数十句长篇叠句的演唱更如行云流水,荡气回肠。“小飞调”继承和保持了魏调演唱的气息,更为可贵的是它同时超越了原先蓝本的束缚有所创新和发展。加之邵小华的琵琶伴奏又与他的演唱高度默契,曲调声腔与琵琶伴奏之间产生了浑然天成的的整体美感。

张少佐评书红楼轶事(听书笔记薛小飞)(3)

邵小华,江苏常熟人。1951年师从凌文君,翌年与蒋君豪拼档演唱《玉蜻蜓》。后来与薛小飞拼档演唱《珍珠塔》。邵小华的说表轻柔流畅;起采苹等色能恰到好处,琵琶伴奏轻松活泼、跳跃自如。薛小飞的演唱,离不开邵小华伴奏。所以人们称赞他们为“小双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