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造型技艺(巧夺天工琢木生花)
古树造型技艺(巧夺天工琢木生花)秦嗣安说,拥有千里海岸线的威海沿岸渔村众多,又因为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渔民出海时为了确保平安归来,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渔民们会找木匠将自家的帆船刻成模型,供奉到天后宫、龙王庙等地,祈求妈祖娘娘和龙王保佑。这些祭祀用的船模虽然简单古朴,却是威海船模最早的雏形。 秦嗣安是威海船模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其位于威高民俗文化邨的工作室里,收藏有多艘船模,其中一艘很不起眼、甚至有些破损的小船模,他却视若珍宝,“这艘船模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见证了威海船模的黄金时代。”威海很早就有制作帆船模型的传统,古代沿海渔民会请匠人将自家的船刻成模型,供奉到天后宫、龙王庙等,祈求平安。上世纪初,威海船模曾出口到多个国家,享誉世界。 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馆藏的威海老船模 资料片威海船模曾备受英国人喜爱
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陈列有数艘上世纪初中国人制作的船模,虽历经百年,至今栩栩如生。其完全按照实船样式制作,形状、结构色彩,甚至内饰部件都严格按比例缩小,令全世界的参观者为之惊叹。
威海船模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秦嗣安
这些船模的制作者便是百年前的威海工匠。
制图
威海很早就有制作帆船模型的传统,古代沿海渔民会请匠人将自家的船刻成模型,供奉到天后宫、龙王庙等,祈求平安。上世纪初,威海船模曾出口到多个国家,享誉世界。
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馆藏的威海老船模 资料片
威海船模曾备受英国人喜爱
秦嗣安是威海船模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其位于威高民俗文化邨的工作室里,收藏有多艘船模,其中一艘很不起眼、甚至有些破损的小船模,他却视若珍宝,“这艘船模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见证了威海船模的黄金时代。”
秦嗣安说,拥有千里海岸线的威海沿岸渔村众多,又因为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渔民出海时为了确保平安归来,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护佑。渔民们会找木匠将自家的帆船刻成模型,供奉到天后宫、龙王庙等地,祈求妈祖娘娘和龙王保佑。这些祭祀用的船模虽然简单古朴,却是威海船模最早的雏形。
修整打磨
上世纪初,以英国人为主的大量外国人来到威海,被威海船模所吸引,纷纷将其当做旅游纪念品带回国。时间长了,威海很多木匠创办起了专门的船模商号,主要出口欧美。
据了解,当时生产船模的威海商家有 “泰华”“文华”“欧亚”“宝隆”等。秦嗣安的祖师爷戴正德便是“宝隆”商号木匠铺的木工领班。
威海船模制作精细,匠人们参考的船型主要是威海多见的北方沙船、浙江船、福船等。早期以整木雕刻船体为主,比较笨拙。随着技艺的娴熟,需求量的扩大,这些商号开始增加船模的种类和产量,从单一的木质渔船、古战船、货船,发展成多种材质的巡洋舰、快艇、潜艇等舰艇模型。
秦嗣安的船模作品:皇家卡洛琳号局部
秦嗣安说,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至今藏有几件英租时期威海卫制作的帆船模型,体长均达1米多,做工细腻,船头有“胶”或“东”字样以及船号等,制作水准与该馆所藏世界其他国家制作的老船模相比毫不逊色。
秦嗣安的船模作品:皇家卡洛琳号局部
还有一段历史不得不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4万华工远赴一战欧洲战场支援协约国作战,其中包括大量威海籍华工。其中不乏手艺精湛的木工,他们在欧洲时,也曾贩卖不少自己制作的船模,通过这种方式将威海船模带到欧洲。
制作船模至少百道工序!
“一艘好的船模,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大大小小的工序至少在百道以上”秦嗣安说,船模制作首先要确定模型大小,再根据真船实物或图纸尺寸按比例缩小,换算出模型所有部件的尺寸、弧度,画出模型图纸,标明所有部件及位置的尺寸数据,然后根据图纸对所有部件严格按所标尺寸和弧度下料。
造型精美的船模部件
修整打磨
在秦嗣安看来,船模制作工艺与真船实物的制作工艺基本相同,做完大样之后,还要修整、打磨、彩绘......一系列流程下来,少则几天,多则数月才能完成船模的制作。由于消费人群的差异和船模层次的不同,在制作工艺上和耗时方面差别很大。复杂的工艺需要庞杂的工具,木工、木雕工、铁艺工、车工、铣工等所用的工具都要用到。在秦嗣安的工作室里,摆放工具的格子间占据了几乎整面墙壁,案台上排放的工具箱里,放置着100多把不同类型的刀具。
种类繁多的工具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经历了战争、经济萧条等的威海,船模制作一度无人问津。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船模制作才迎来新的发展。以秦嗣安为代表的船模制作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钻研新的制作技术,让威海船模再放光彩。
船模主要制作流程:
1、确定船模大小、材质。2、制图。3、下料。4、把肋骨固定在龙骨上。5、把壳条固定在肋骨上。6、固定甲板。7、固定两侧船舷的挡浪板。8、制作甲板以上的上层建筑。9、连接船体与上层建筑。10、修整打磨。11、彩绘。
来源:威海发布、威海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