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农家院里的老手艺)
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农家院里的老手艺)“我是在六七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这个木工活儿,一开始只是给父亲打打下手、递递工具,父亲在做工这方面非常严格,不仅对自己,也对我,我小时候可没少挨骂。”吕秀春笑着说。据记载,黄骅“吕氏拓补木艺”的第一代传人吕士成曾在清代受地方官员举荐入宫,在造办处下属的木作作坊制作木质军需物资。“在那个时期,因为携带便利、使用方便等原因,这些东西都属于军用必需品。”吕秀春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拿出了家中已经传承了200多年的鲁班凳。记者看到一块外表普普通通的木头,在他手里掰了几下变成了一个板凳。这件鲁班凳虽然年头儿久了,但是在折叠的过程中没有一丝卡顿,不禁让人感到十分神奇。鲁班凳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只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与状态,却不改变物体的用途,环环相扣、榫卯连接、以缺补缺。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有许多古老的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湮灭。但幸好仍有一些老手艺历经时光的打磨,一代代传了下来。今年已经50岁的吕秀春就是
一块普通的木块,在没有使用钉子、胶水等材料的前提下,通过锯、刨、凿、磨、封蜡等几十道工序,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小凳子、小马扎、将军案。这神奇技艺“官名”叫“吕氏拓补木艺”,是黄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民间叫作“瞎掰”。
走进黄骅市常郭镇周郭庄村村民吕秀春的小工坊中,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工具与那些“瞎掰”。
作为该项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吕秀春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而这项古老技艺通过几代人不断地创新,已从古时候军用物资的古拙质朴变得精巧细致,具有了欣赏和收藏价值。近几年,吕秀春甚至还开发了一些把玩件儿、车饰等价值更高的摆件。他说,他不想这门手艺后继无人,想让祖辈的手艺发扬、传承下去。
古老的手艺代代相传
鲁班凳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只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与状态,却不改变物体的用途,环环相扣、榫卯连接、以缺补缺。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有许多古老的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湮灭。但幸好仍有一些老手艺历经时光的打磨,一代代传了下来。今年已经50岁的吕秀春就是老手艺的传承人。
▲神奇的鲁班凳。
据记载,黄骅“吕氏拓补木艺”的第一代传人吕士成曾在清代受地方官员举荐入宫,在造办处下属的木作作坊制作木质军需物资。“在那个时期,因为携带便利、使用方便等原因,这些东西都属于军用必需品。”吕秀春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拿出了家中已经传承了200多年的鲁班凳。记者看到一块外表普普通通的木头,在他手里掰了几下变成了一个板凳。这件鲁班凳虽然年头儿久了,但是在折叠的过程中没有一丝卡顿,不禁让人感到十分神奇。
“我是在六七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这个木工活儿,一开始只是给父亲打打下手、递递工具,父亲在做工这方面非常严格,不仅对自己,也对我,我小时候可没少挨骂。”吕秀春笑着说。
吕秀春16岁那年,才开始第一次独立制作。“记得第一次自己做的时候,用的材料是胶泥,根本不敢用已经阴干好的材料,也不敢用专用工具,就拿着小刀子和小改锥做的。做完之后拿给父亲看,当时心里非常忐忑,既想受到表扬,又怕做得不好,父亲不开心。但是父亲看到后,默默地拿在手里看了好长时间,并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夸我。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时虽然很高兴,却没有表现出来。他只是从头到尾又给我讲解了一遍注意事项和比例分割的技巧,开始让我放手去做,大胆去做。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真正地独立制作了。”
▲神奇的鲁班凳。
从选料到制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说起自家一直传承的手艺,吕秀春没有一点儿“藏私”。他说,一个鲁班凳的制作,一共有十余道工序,包括选料、刮料、画线、凿眼、开缝、研磨、抛光、刮磨、封蜡等。而使用的工具,也包括了平凿、平铲、尖头开缝锯等十余种。
在制作时,每一道工序都要很精密地进行,尤其是画线,要根据板材的长度、宽度、厚度等各种因素,结合作品的具体使用需求,确定各部位的比例尺寸,在这个环节中,不能有一丝马虎,不然很可能会影响作品的完成度。“哪怕相差只有一毫米,也会影响最后的作品。”吕秀春说,这是因为鲁班凳的制作并不借助于胶水、钉子这些外力因素,而只是通过自身榫卯结构来构造。一锯下去两个面应相互蕴含,一凿下去既是卯又是榫,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关联。因此,一旦有一个流程出现了问题,这个作品又不能借用外力,因此或多或少就不会那么完美了。他拿着一个有两个手掌那么大的鲁班凳,说:“就这么大的,我一共干了一周的活儿,每天差不多得干4个小时左右。”
比起制作时的小心翼翼,一开始的选料更是慎之又慎,不管是使用还是收藏,对制作鲁班凳的树材选取都是很苛刻的,不是什么木质材料都可以用,必须用白檀、黄檀或小叶檀、花梨木等,而且还要选用无疤、无虫眼儿、韧性好、密度大的优质硬木材料,同时只能用自然风干的材料,然后再把材料截成比例适宜的板材,板材要放置在避光、恒温处阴干一年以上方可使用。
吕秀春介绍说,“我们吕氏几代人在传承这个技艺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传至第五代我的祖父吕福荣后,还开发出‘鲁班椅’等一些新作品。再传到我这一代时,因为我很有兴趣,一直在钻研、琢磨,加上父亲的支持,就把作品的制作更加倾向于圆、翘和流线型,让这个技艺的发展方向也转向了收藏、把玩和欣赏。”
“有人学,我就教”
虽说自家的手艺很神奇,但是在吕秀春看来,这却是一种很难进入市场、做大做强的产业。“它的选料太精细了,也太费钱了,做一个完美的鲁班凳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这些都需要计算手工费。”正因如此,现在吕秀春另有谋生职业,只有在闲暇的时光,才会摆弄一下“瞎掰”,当成一种爱好。
和谈到自家手艺时的兴高采烈不同,在谈到传承人这个问题时,吕秀春苦笑一声,“现在哪有这么多人学这个啊?又费钱又费力的,我家孩子都没有那么大兴趣了。”与每个老手艺人一样,吕秀春也面临着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遇到了有心教但无人学的尴尬局面。
吕秀春虽然这么说,但是他也在默默地努力,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手艺。2019年,吕秀春干了两件大事,他先将自家的手艺申报为黄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给黄骅文化馆捐赠了一个长55厘米、宽25厘米的“将军案”。而这也让黄骅市文化馆馆长冯宝刚感到了惊喜:“这种手艺绝对够神奇,我们也在努力地组织材料,争取让这个手艺成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了解,这个“将军案”前段时间还在沧州参加了乡土文化能人展览会,受到了一致好评。“我觉得自家这200多年的技艺也够精湛,要是能通过一些途径宣传、保护这个老手艺,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学习,我多捐几个也没问题。”吕秀春笑着说。
现在的吕秀春闲暇时就在网络平台上直播,已经拥有好几万的粉丝。“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也希望有喜欢这个木工活儿的人来学习。有人学,我就教。这些都是老祖宗的手艺,应该传给更多的人!”吕秀春坚定地说。
(通讯员 张瑞昌 刘传昕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李家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