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精辟语录(为学不间断而精进)
围炉夜话精辟语录(为学不间断而精进)第三,做学问是没有止境的,贵在持之以恒,只有像行云、流水那样,永不停息地前进。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中是最爱学习的,并且见一知十,学问是最好的。就是这样的人,他喟然叹道,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又像在后面。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而老师的学问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第一,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想一步登天,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需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只有锲而不舍地不断学习,才能把学问做扎实。《增广贤文》:“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水划船,只有不停地划,船才能向前行进,否则,就会被水流冲着向后退。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充实才能求得进步,如果不能做到不断进步,就会退步。第二,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即使在某个方面学有所成也不一定保一生无虞,在这个方面还有精和深的问
清人王永彬《围炉夜话》:“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行云流水,日进而不已也。”
这段话的意思,真正有才华的人一定都是韬光养晦的,像没有经过提炼的金和未经雕琢的玉一样,虽然不是很耀人耳目,但时间久了必然会放出光芒;做学问不能一定不可间断,应该像不断飘动的云和不停流动的水一样,经流不息,每天都不断前进。
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要不断学习,学问才能不断精进;另一层意思是有了学问,要含而不露,光华自会日益彰显。
01 为学不间断而精进荀子的《劝学篇》第一句话就是“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也就是要不断学习,不能时断时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什么呢?
第一,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想一步登天,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需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只有锲而不舍地不断学习,才能把学问做扎实。
《增广贤文》:“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水划船,只有不停地划,船才能向前行进,否则,就会被水流冲着向后退。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充实才能求得进步,如果不能做到不断进步,就会退步。
第二,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即使在某个方面学有所成也不一定保一生无虞,在这个方面还有精和深的问题,“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中是最爱学习的,并且见一知十,学问是最好的。就是这样的人,他喟然叹道,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又像在后面。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而老师的学问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第三,做学问是没有止境的,贵在持之以恒,只有像行云、流水那样,永不停息地前进。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荀子《劝学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坚持学习的道理,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日积月累,方可有大的收获,学问自然会日益长进。
02 才华不外露而日彰常言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必定勤于修养,如未经提炼琢磨的金玉一般,内敛而不张扬,既不会锋芒毕露而咄咄逼人,也不会在人前卖弄、炫耀而惹人讨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而且自己的能力不需要别人的认可。
只有那些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往往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吹嘘自己,急于得到别人认可才到处炫耀,所谓“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这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因学问不实而心虚。凡是善于自夸的人,多是一些浅薄之徒。
真正有学问的人在前总是谦恭的,孔子在他所处的时代已经名扬天下,他要复辟周礼,当然对它研究得很透,但是他每次进入太庙,都要向主持周礼的人请教;在乡亲面前,面带微笑听大家谈论,而不抢大家的话,不显摆自己比别人高明。
有才能的人虽不夸夸其谈,不炫人耳目,但时间长了,他的光华会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人们会发现他的才华。
被人们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隐居并没有掩盖他的声名,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帮助刘备促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为蜀汉基业立下丰功伟绩。
苏轼有句特别有名的诗句“腹有读书气自华”,这句之前还有一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苏轼夸他的朋友董传,虽然穿着平常的粗布衣服,却掩不住他的气度散发出来的光华,因为他饱读读书,富有内涵,他的光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遮也遮不住。
这就是真正的有才学人的魅力,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用向人炫耀,不用四处张扬,就会自然而然地魅力四射。
结束语做学问,不是单纯地学习,它与为人紧密相连,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为,那就是坚持与谦逊。
坚持,学不间断,不断积累知识,学问才能精进;谦逊,韬光养晦,不断充实自己,最终定会大放异彩。
#围炉夜话#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