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青年时是一个怎样的人(阿Q国民劣根性集大成)
阿q青年时是一个怎样的人(阿Q国民劣根性集大成)文/红雨说历史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写1921年12月到1922年2月之间,最初被刊登在北京《晨报副刊》上的连载小说。《阿Q正传》小说后来被收入到了了他1923年8月出版的小说集《呐喊》之中。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他既是一个被剥夺殆尽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品性的,不觉悟的农民。在他的身上,带着鲁迅先生笔下人们常有的“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
阿Q是一个不觉悟的代表,他的不觉悟突出的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同传统的中国人一样,他最初也以为“革命者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深恶而痛绝之”。但是当他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他产生了想要革命的愿望。但在革命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产生的革命的愿望,并不是他在政治上真正的觉醒。在他看来,革命就是反清复明,改朝换代。在他身上体现为夺取之前赵太爷,钱太爷们的社会地位及财力与社会威望,自己则高高在上奴役着与他之前一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D与王胡子。
阿Q身上包含了当时中国普通国民的所有典型,在当时人们互相在阿Q身上得到乐趣哈哈大笑时,突然的顿悟或许便是伤感与哭泣。因为他们发现阿Q就是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阿Q就是自己。在阿Q的身上,体现了完完整整的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他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在幻想和精神上消除失败的耻辱。
因此,鲁迅先生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并且《阿Q正传》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便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民的“精神胜利法”,即中国人民愚昧不堪、庸俗落后的一面。此外,《阿Q正传》同时是一部有喜有悲、悲喜交织的艺术小说。在读《阿Q正传》的时候总是让我回想到读《堂吉诃德》的时候,一开始我们被主人公的愚蠢行为所逗笑,但读到最后,我们又在流着眼泪的悲伤中结束与他们的会面。这便是运用喜剧因素叙述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这便是“含泪的笑”。鲁迅先生运用最经济的笔法来描绘人物形象,是白描手法成功运用的典范。
文/红雨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