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罗隐写雪的古诗词有哪些(罗隐这首雪正文没有一个)

罗隐写雪的古诗词有哪些(罗隐这首雪正文没有一个)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罗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罗隐归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人称罗给事。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冬天里风寒霜冷,但是一场大雪过后,阴云消散、阳光普照,人们反而觉得心情非常舒畅。飘飞的雪花洁白无瑕,装点着人间万物,大家望着这冰雕玉砌的神奇景物,自己也好像进入到童话世界。

孩子们喜欢在雪地里玩耍,诗人们也兴奋地开始吟诵诗词,热情地歌颂这银装素裹的天宇和大地。才子们欣赏着碧玉琼瑶,那片片雪花恰如点点杨花,令人心醉神迷,也立刻就触动了创作灵感。下面分享罗隐的这首《雪》,不提一个雪字,却细腻逼真。

罗隐写雪的古诗词有哪些(罗隐这首雪正文没有一个)(1)

唐代:罗隐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

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原名罗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罗隐归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人称罗给事。

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910年1月),罗隐去世,时年七十八。罗隐一生著有《谗书》及《两同书》等,前者对当时社会进行的揭露和批判相当深刻,有很强的战斗性;后者提出“仁政”,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罗隐著有诗集《甲乙集》,是颇有讽刺现实意味的佳作,诗句多用口语,于民间流传颇广。

罗隐生于乱世,又屡试不第,他心情郁闷,只好在大自然中排遣惆怅和烦恼。罗隐写过很多关于雪的诗作,这些作品都耳熟能详。而今天我们分享的这首《《雪》》,别具一格,全文无一雪字,却句句写雪,画面也充满一种令人读之心动的飘逸之感。

罗隐这首《雪》,描写了诗人清贫的隐居生活以及乐观豁达的心态,大雪纷飞,贫居陋巷,闭门不出,清煮野菜,看似清苦,诗人却不以为苦,反而寒窗苦读,精心创作,恬淡豁达,乐而忘忧,大有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修为,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高洁,令人钦佩。

罗隐写雪的古诗词有哪些(罗隐这首雪正文没有一个)(2)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罗纹”:指下雪的形状。“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指诗人自己简陋的居处。首联写雪景,大雪晶莹洁白,从天空中盘旋而下;住在陋巷,闭门不出,反而感觉到雪比其他地方下的更要大。

“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巢居”:原指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这里指隐居。颔联从侧面形容雪之大:大雪纷纷,积雪太厚,简陋的房屋似乎难以承压,以至于如果在树上筑巢而居的人只怕树枝断折,即将出行的旅人只怕道路太远,难以行走。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颈联描写雪中清贫生活情形,大雪过后,田野里的野菜覆盖着一层白雪,冻在一起,显得比平日更重;诗人把院子里的落叶清扫一下,松叶带着松油,正好点火烧菜。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尾联写景抒情,以苦作乐。大雪成冰,笔尖冻凝,诗人呵笔挥毫,寒窗创作,寻找灵感,突然一片雪花从窗缝里面飞进来,落在纸上,逐渐消融,顿时诗意大发,下笔成章。结尾这两句,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值得后世点赞!

罗隐写雪的古诗词有哪些(罗隐这首雪正文没有一个)(3)

罗隐的这首七律,比喻贴切,细腻逼真,展现出才子乐观的心境。大雪过后,树枝折断、屋顶积雪,吃穿住用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可是诗人非但没有抱怨,而且还同情那些奔波的游子,表现出诗人的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