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手鼓全部(襄阳渔鼓源于沔阳渔鼓)
襄阳手鼓全部(襄阳渔鼓源于沔阳渔鼓)为更好保护传承襄阳渔鼓,襄州区把襄阳渔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确定尹锦贵、郜大文、单联芳为襄阳渔鼓主要传承人。解放前,襄阳各县市均有渔鼓班组,仅襄阳县有六七个渔鼓班社。解放后,各县市均有多个班组,其中半职业、职业班组一二个,如襄阳县的尹锦贵,伙牌的石小峰、郜大文在当地名气很大。特别是尹锦贵创办的襄阳渔鼓社团,常年活跃在各地演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襄阳地区农村有民间社团30多个,襄阳渔鼓很普遍。尹锦贵的作品《襄河谣》被录入《中国民族民间乐曲集》。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襄阳地区,1940年盛行于长江中下游鄂西北地区。清末民国年间湖北渔鼓道情种繁多,出现以地域命名的道情渔鼓,其中较有影响的地方道情渔鼓有:沔阳渔鼓、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哦嗬腔渔鼓、走马渔鼓、金海渔鼓、保康渔鼓、大冶高腔渔鼓、随州道情、龙港道情、公安道情、郧阳道情、鄂西竹琴、枝江楠管、宜城兰花筒等。襄阳渔鼓形成
小时候七八十年代在农村生活,豫剧、皮影戏、提人戏、大鼓、快板、火炮、耍猴等民间演出经常可见。2022年6月份我参加区里举办的百姓宣讲活动,再次欣赏了襄阳渔鼓表演,当时全程录下来,发个头条视频,引来不少人点赞,也有人说这不是沔阳渔鼓吗?究竟有啥区别,今天来探讨一番。#域见湖北##襄阳##渔鼓#
襄阳渔鼓源于道情
道情最早源于道教,较早见于南宋。《湖北说唱音乐集成》中记载:相传清代乾隆(1736年——1795年)年间道情传入湖北后,有的衍变发展而成渔鼓,以流行于江汉平原的沔阳渔鼓影响最大,演出曲目由艺人根据长篇传奇、小说、宝卷故事改编即兴说唱。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后,遂定名为湖北渔鼓。
渔鼓用长约70厘米、直径10厘米的竹筒制作,一端蒙上猪皮(大多用猪尿泡,也有用蛇皮的),并用1寸左右宽的布条捆扎紧,以保护鼓筒与鼓膜;同时配上一块一寸五宽、八寸长的竹板,用来作击打渔鼓筒。
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襄阳地区,1940年盛行于长江中下游鄂西北地区。清末民国年间湖北渔鼓道情种繁多,出现以地域命名的道情渔鼓,其中较有影响的地方道情渔鼓有:沔阳渔鼓、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哦嗬腔渔鼓、走马渔鼓、金海渔鼓、保康渔鼓、大冶高腔渔鼓、随州道情、龙港道情、公安道情、郧阳道情、鄂西竹琴、枝江楠管、宜城兰花筒等。
襄阳渔鼓形成于地方戏
襄阳渔鼓是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由打麦歌(薅草歌)脱胎而来,结合襄阳方言韵调,经过加工改进,加用二胡、京胡、扬琴等乐器伴奏演唱,形成襄阳派。有单口唱,对口唱和合唱,渔鼓皮影戏三种形式,声调高亢粗犷,激情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一唱众合中填乐,鼓乐相间,热闹非凡,填词简单,易于传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成为襄阳人喜爱的曲艺节目。
解放前,襄阳各县市均有渔鼓班组,仅襄阳县有六七个渔鼓班社。解放后,各县市均有多个班组,其中半职业、职业班组一二个,如襄阳县的尹锦贵,伙牌的石小峰、郜大文在当地名气很大。特别是尹锦贵创办的襄阳渔鼓社团,常年活跃在各地演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襄阳地区农村有民间社团30多个,襄阳渔鼓很普遍。尹锦贵的作品《襄河谣》被录入《中国民族民间乐曲集》。
为更好保护传承襄阳渔鼓,襄州区把襄阳渔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确定尹锦贵、郜大文、单联芳为襄阳渔鼓主要传承人。
襄阳渔鼓在传承中创新
2005年,伙牌镇康乐艺术团筹办剧团,整理传唱襄阳渔鼓。郜大文在发扬襄阳渔鼓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新剧本,比如《赞襄阳》、《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十九届六中全会闪金光》等。其中《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在2018年襄阳市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大受欢迎,并被襄阳电视台专访。
2022年6月16日,襄州区举办“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镇(街)专场百姓宣讲大赛时,伙牌镇的《十九大精神放光芒》节奏欢快,把十九大精神和非遗文化襄阳渔鼓完美融合,获得了全场最高分。
如今,襄阳渔鼓已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明、美德孝道、廉耻礼仪精神的好形式,为实现襄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资料来源于《记住乡愁》,如转发请注明转自襄阳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