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的来历故事和传说(挂一盏即可得一子)
花灯的来历故事和传说(挂一盏即可得一子)乐安人过年,每家每户都要挂上一盏花灯,这个“年”才算圆满。81秒速看南海狮山乐安花灯↓↓↓
更多精彩资讯,下载 畅驾 客户端一起耍吧
地道年味何处寻?广府年味最岭南!近日,全国广电媒体记者走进广东南海,通过报道和直播,邀请全国的朋友到广东过大年!由佛山电台FM92.4、畅驾将向大家介绍4种佛山南海的广式年俗,金银满屋的九江煎堆、竹报平安的丹灶竹编、添丁发财的罗村花灯、如意吉祥的南海醒狮...配合精彩原创短视频,为全国小伙伴展示最具岭南风情、广府风味的年俗风范。
“行灯地、庆花灯、坐生仔石”,每逢正月初九,佛山南海狮山的乐安花灯会必定花团锦簇、人山人海,乐安花灯寓意“添丁发财”,每个灯底下会挂一节红色纸莲藕,期望“佳偶天成”。
古往今来,彩灯一直被人们视为喜庆节日如意吉祥的饰物。南海狮山乐安的花灯有别于元宵花灯,因为它是“观音送子莲花灯”。
乐安人过年,每家每户都要挂上一盏花灯,这个“年”才算圆满。
81秒速看南海狮山乐安花灯↓↓↓
繁华古镇,“灯地”名圩
南海狮山乐安的花灯起源于明末清初,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延续了三百多年。位于汾江河上游的乐安圩,扼省城与佛山镇之出入咽喉,遂发展成为西隆堡的著名商业集散地,商贾云集,市面繁华。
随着佛山镇作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迅速崛起,乐安圩发展成为著名商业集散地,尤以花灯最为著名。每年春节期间,街边的档口总挂满各色的灯笼,花团锦簇,使乐安圩有了“灯地”之称。
▲狮山乐安花灯会“墟撼”场面
“灯地”现场热闹场面
每年春节期间,街边的档口总挂满各色的灯笼,花团锦簇,正所谓“正月初九行灯地”,别具一格的风俗也得以在狮山乐安传袭下来,形成了数百年传统的“花灯会”。
正月十五“元宵闹花灯”,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灯会,狮山乐安的花灯会却选择在正月初九,这和乐安的民间信仰习俗有关。乐安的民间信仰是道教,道教玉皇大帝被认为是天界的主宰,尊贵非凡,其神诞之日为正月初九日,乐安人俗称此日为“天公生”。乡俗对“天公生”的注重,比之庆祝新春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传从前有一麦姓男子,多年前已娶妻,却一直未能生育,其妻劝说丈夫娶妾氏,以继香火,麦姓男子坚决不允。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岁的正月初九,麦姓男子携妻来乐安圩闲游,在此买了一盏“观音送子莲花灯”,累了,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意想不到是,在此年年末,其妻竟诞下一子。此后,这对夫妇每年正月初九都到狮山乐安圩一游,并再买一只莲花灯还愿。
男女老幼都喜欢花灯造型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妇女,竞相效仿,据说结果都颇灵验,遂使乐安圩声名鹊起。精明的商家看到了商机,开始大量制作以莲花灯求子灯为主的花灯在正月初九那天摆卖。不少新婚妇女每逢此日都要去买一盏莲花灯,希望来年也生一个男丁。“正月初九行灯地”的风俗由此传袭下来,形成了百年传统的“花灯会”。
每盏莲花灯都是纯手工制作,一个乐安花灯需要100多道工序,以竹篾、铁线、丝绸、花边、彩穗等为主要原料,配上各种衬色剪纸、图案制作而成,玲珑纤巧,着色鲜艳,象一朵盛开的莲花。
无一例外的是,每一盏莲花灯上总带有两颗茨菇,当地人俗称“生仔灯”。有的花灯还加上纸扎的石榴莲藕,所谓“流连富贵代代传”.
作为乐安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周雁崧,这个月正是她最忙的时候,在春节到来前,她要备到1000个花灯,凭一双手,造出千户人家“丁财两旺”的新年好愿景。
乐安花灯技艺传承人 周雁崧
就乐安花灯而言,目前的种类共有6种,通常以花灯层数以及造型来区分。工艺看似简单,但由于每盏灯所涉及的工序近百道,且每一道工序都需手工制作流程繁复,制作时间跨度足足一年。
长久以来,狮山乐安花灯会由村民自发举行,在相关部门的引导协调下,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满足了本地居民的精神需求,实现当地文旅的和谐发展。现代冲击着传统,却也孕育着传统的复苏。百年“乐安灯会”的内在价值取向正呼唤着传统、回归着传统,留恋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