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太宗角度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另一面)
从唐太宗角度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另一面)唐太宗李世民自即位以来,政策上推行“三省六部”,极为有效地防止了封建王朝君主独断专政的弊端,丰富了国民的活跃性、积极性,该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中首个具有现代化政治特征的分权制度。(二)逐渐开启“贞观之治”的盛世之景据《通典》中记载,隋朝建立初期,拥有国民大概六百九十万户,到了唐朝建立之初,社会经过隋炀帝造成的祸乱之后,仅尚存子民两百万户。除此之外,唐朝建立初期,国家可谓是四面受敌,北面的突厥武装部队甚至一度逼近唐朝首都长安,长期以来对唐朝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天下大乱,国库空虚,内忧外患,百姓流离失所。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之后,其曾亲眼目睹隋朝末期国家社会是如何被隋炀帝一步步带向灭亡的,因此对于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矛盾尤为重视,其将隋朝末期的错误行为看作反面教材,常常以此告诫自己,避免在后续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重蹈覆辙。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这是《资治通鉴》之中对于初唐盛世“贞观之治”的记载。
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数不尽的英雄豪杰在这段文明之中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封建时期曾诞生过无数朝代,其中最为鼎盛的当属盛唐时期,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唐朝社会在其的治理之下,逐渐走向繁荣富强,开启唐朝历史之中第一个盛世之景“贞观之治”。
一、唐朝第一盛世“贞观之治”(一)隋末唐初的破败之景
据《通典》中记载,隋朝建立初期,拥有国民大概六百九十万户,到了唐朝建立之初,社会经过隋炀帝造成的祸乱之后,仅尚存子民两百万户。
除此之外,唐朝建立初期,国家可谓是四面受敌,北面的突厥武装部队甚至一度逼近唐朝首都长安,长期以来对唐朝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天下大乱,国库空虚,内忧外患,百姓流离失所。
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之后,其曾亲眼目睹隋朝末期国家社会是如何被隋炀帝一步步带向灭亡的,因此对于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矛盾尤为重视,其将隋朝末期的错误行为看作反面教材,常常以此告诫自己,避免在后续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重蹈覆辙。
(二)逐渐开启“贞观之治”的盛世之景
唐太宗李世民自即位以来,政策上推行“三省六部”,极为有效地防止了封建王朝君主独断专政的弊端,丰富了国民的活跃性、积极性,该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中首个具有现代化政治特征的分权制度。
唐太宗一改君主高傲自大的态度,虚心请教具有卓越才能的臣子,常常同臣民坐而论道,并告诫对方,不要因为某些建议会令自己不高兴就不去进谏,这一举措为日后贞观年间实施的众多优秀政策奠定了基础。
“国家之法非皇室一家之法”,这是唐太宗对于立法的根本态度。贞观年间,唐朝社会上下真正成为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社会。长期以来社会秩序良好,大大降低了封建时期贵族在法律上具有特权,甚至滥用私刑的现象发生。
自贞观二年夏州割据势力投降唐朝,全国统一之后,唐太宗在外敌侵扰方面从未懈怠,大肆推进府兵制度,逐渐将唐王朝发展成为东亚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积极发兵征战四方,突厥、高丽、吐蕃等西域众国先后被唐军攻破,可谓是贞观年间四方臣服,西域众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唐太宗在提到农民阶级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唐朝初期,受隋末乱世影响的百姓民不聊生,唐太宗下令减免赋税,为流离失所的百姓安排田地可供其耕作,一时间百姓生活趋于太平。
唐太宗即位后仅用十余年便将破败不堪的隋末社会,一步步发展到天下大治的理想程度。
二、“玩弄权术”的唐太宗李世民史料中常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千古一帝”,由此可见其作为皇帝的确非常出色,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在贞观之治的另一面,众多事件无不展露其对掌握帝王权术之道的娴熟。
(一)利用军权夺取皇权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率军发动了著名的虎牢关之战,从而开启稳固军权的大门。在这之前李世民已经多次率军讨伐洛阳王世充,在早期双方交战过程中,李世民凭借优秀的统军才能将王世充的军队打得溃败不堪,最终将其围困于洛阳城内。
王世充不得已向占据北方势力的窦建德求援,随后窦建德率十万大军星夜驰援王世充,一时间战况骤变,李世民率领的唐军被置于前后夹击的境地,进退两难。
若常人遇到此般境地,本该想方设法撤军以求自保,而李世民却选军中三千五百精锐铁骑,亲自率领部队去阻击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双方数十倍的兵力,这场阻击战本应毫无悬念的惨败,然而事实却令天下震惊。
李世民此战之中多次采纳各将士的建议,最终以三千五百铁甲精兵大破窦建德十万援兵,吓得窦建德仓皇逃窜,最后被李世民生擒活捉,数月之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迫投降。自此天下大局已定,唐朝成为中华版图的绝对霸主。
虎牢关一战之后,由于李世民彻底平定北方战局,立下赫赫战功,唐高祖李渊随即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另设立天策府,特许李世民建立隶属于个人的政治系统。
据史料记载,天策府成立之后,秦王李世民在朝中的影响力迅速壮大。经过数年发展,唐朝的开国功臣过半尽在其中。天策府的磅礴发展为日后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完善的基础。
传言后期天策府所发布的命令成为一度成为可以匹配皇令的存在,这意味着一时间李世民的地位甚至可以抗衡皇权,这一幕显然绝非时下太子李建成所乐意见到的。
(二)二子矛盾激化,引发惊天政变
在封建王朝之中,很少存在太子亲临战场的事件发生,毕竟太子一人象征着该王朝的未来,关乎着王朝运势。所以虽然李世民同李建成都是嫡子出身,为何唐高祖常派遣李世民统兵而非太子李建成。
这样以来,太子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机会本就不多,当李世民连年征战立下连连战功,朝堂之上影响力大增之时,其日益扩张的权利势必影响到未来继承皇位的太子。
武德七年,李建成依靠自身太子身份,开始连续打压李世民的天策府势力,而这背后却还有着皇帝李渊的默默支持。
当皇帝与太子站在一起时,这场权利斗争便毫无悬念了。一直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顶级谋臣被罢官,常年跟随李世民征战的将领被调往齐王李元吉的部队中听之任之。
一时间李世民的权利被架空,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场皇权之争已经告一段落的时候,竟发生惊天变故。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这天黄昏,天色骤边,一颗闪耀星辰突然悬挂在天空之上。《汉书·天文志》中记载:“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
与此同时,李世民安插在太子身边的眼线王晊急忙遣人送给李世民一封密信,信中向李世民详细描述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密谋策划在数日之后的出征大宴上刺杀李世民。
李世民早已料到有这么一天,并未惊慌,之后便同一众亲信将士,召回被罢官的几位谋臣,将私下培养的八百名精锐安插进亲王府,经过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可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两天之后,太白星再次闪耀于南边天际。李世民抓住机遇,在玄武门抢先一步发动政变,先后斩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二人,随即命尉迟敬德带兵前往太极殿控制皇帝李渊。自此,玄武门之变结束。其标记着由李世民引导的盛唐时代即将到来。
(三)历经盛世,疑心病大起
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间,招贤纳士,兼听纳谏,为唐朝打造了贞观之治,可以说是一代明君。
但是在其晚期,历经盛世的李世民,竟然疑心病打起,其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曾经那个说“以铜为镜 可以 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亡;以人为 镜 可以明得失”的明君,竟然在魏征去世后未满一年,就毁掉了魏征的墓碑。
想当初,魏征在病死之后李世民还为了他废朝五日,以悼哀思。后来在魏征下葬之时,更是亲自给魏征写了碑文,并把衡山公主赐婚给了他的长子魏叔玉。
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处结尾,公元643年,齐王李佑因为谋反被捕,在审问案件之时牵连到了太子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此人在受讯时供出李承乾有意谋反。
作为李承乾的老师,魏征之前还推荐过两位人才,那就是侯君集和杜正伦,这二人不仅是太子党的核心人物,侯君集更是李承乾的岳父。
这下魏征的地位瞬间就变得尴尬无比,李世民开始猜忌是否是魏征主导了李承乾,导致他有意谋反。
就这样,不到一年,魏征刚立起来的墓碑就被李世民推到了,同时李世民还废除了魏征长子和公主的婚事。
或许因功绩已定,晚年的唐太宗不再是那个可以向贤臣谦逊求解的李世民了,在拆除魏征墓碑不久,唐太宗性情更是捉摸不定。
譬如当时的吏部尚书唐俭也遭到了李世民“无缘无故”的猜忌。
唐俭为官多年,素以正直清廉为本,深受李世民喜爱。此人豪迈直爽,不拘小节,不仅在武德二年镇压过叛乱,还在李世民狩猎遇到危险的时候忠心耿耿地保护李世民的安全。
一次唐俭在陪李世民下棋的时候在布局上先手占领了有利的位置,可没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举动,惹得李世民不快,把他贬到了潭州做一个地方小官。
而此番之后唐太宗仍然不满,于是,他派人私下打听唐俭,想要抓住唐俭的把柄,好“解决掉”唐俭。可见其晚年性情变得异常轻浮因怒。
但其实李世民这些变化,从很早开始就有迹可循了。
当年尉迟敬德可是唐朝的开国名将,不仅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还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我们现在民间信仰的门神就是他和秦琼二人。
有次李世民听到了外界传言说尉迟敬德有意谋反,于是便问了尉迟敬德一句,谁知尉迟敬德愤然地解下了自己身上的衣物置于地上,反驳道:“臣随着陛下南征北战,身上留下的都是刀锋箭头的伤痕,如今天下已定,陛下竟开始怀疑臣要谋反?”
李世民看着尉迟敬德身上的疤痕流下了眼泪,并表示自己是因为信任他才会这么直白地问他。
话虽这么说,但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尉迟敬德更是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此后他便一改前态,不愿再沾染这朝堂之事,并且开始挖池扩建楼台,不跟外人交往,长达十六年之久。
而唐太宗对于数十年来身边的功臣大将们的猜忌还远远不止于此。
隋末唐初著名的军事家李靖,自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之时便追随与他,为将数十年,不仅在对外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并且其根据所精通的兵法之道著《卫公兵法》、《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对后世将军们对统军之道有着深远影响。
可就是这样一位大唐第一的名将,晚年却被逼到自我软禁。当年李靖六十四岁,他以自己的腿脚有伤行动不便为由,向李世民请求回乡养老,李世民欣然同意并给予褒奖。
可就在第二年,吐谷浑入侵凉州,李世民没有办法只得请李靖出山,并赐给他一根拐杖。果然李靖出征后大破吐谷浑,用胜利证明了自己战神的称号。
但事后利州刺史高甑生却诬告李靖谋反,李世民听完后却命令法官核实信息,可见李世民心里对于李靖会谋反这件事情还是相信的。当然在查证之后表明确无此事,高甑生等人也因为诬陷而被判流放。
李靖从头到尾都没有为自己说过话,只是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连亲戚也都不怎么见,相当于自我软禁才保证了自己晚年的安定生活。
三、结语唐太宗一生对待臣下们的权术手段可以说是相当高明,甚至在临终之时还在利用驭臣之术为李治铺路。
当年李世民为李治选择了三位老臣辅佐,以便于李治日后能够顺利地登上皇位,这三人中有一位名叫李勣。
李勣是三朝老臣,并对于每一任君主都十分忠心,李世民很清楚李勣的能力和秦人品。
但是新帝继位李世民并不全部信任任何一人,于是在临终之前,把李勣罢黜到了偏远的地方,并且嘱咐李治,如果李勣接到了罢黜的旨意没有犹豫便去上任那么就可以重用李勣,但若是他心生怨言犹豫不决,那么就可以除掉他。
李勣接到命令之后,没有丝毫犹豫,甚至连家都没回就上路了。果然在李治继位之后,按照李世民的吩咐重用起了李勣,而李勣也没有辜负李治的信任,上任后攻灭高丽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太宗一生之中多次以隋炀帝的失败告诫自己,而其在位的最后几年里,却愈发向往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状态。不仅大兴土木,甚至还追求“长生不老”之术,这显然与其早年的思想相背离……
最终唐太宗因病去世,太子李治继承了李世民的皇位,并逐渐将大唐盛世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